文/本刊記者 胡利娟
云陽:三峽庫區第一“生態縣”
文/本刊記者 胡利娟

作為三峽庫區第一生態屏障大縣,重慶市云陽還是森林資源大縣,擁有林地面積343萬畝,其中森林面積279萬畝,森林覆蓋率51%。175米以上第一層山脊可視范圍內幅員面積101萬畝,庫岸線總長809公里,其中長江136公里。
自2009年開始,在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等林業項目時,“云陽人”遵循自然規律,適地適樹、宜林則林、宜果則果、應綠盡綠、全面綠化的原則,造林綠化面積54.78萬畝。其中完成生態林34萬畝,以晚熟柑橘為主的經濟林20余萬畝。現在干流兩岸的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真正實現了“兩岸青山,一庫秀水”的壯美景觀。
站在沿江邊庫岸10公里的盤龍街道活龍社區柑橘園內,青山綠水的美景映入眼簾。云陽縣林業局副局長彭明介紹說,盤龍街道是原三個鄉鎮合并在一起的,生態屏障區面積2.4萬畝,其中經濟林8000畝。而活龍社區人口3100人,屏障區面積3000畝,該區域按“三帶布局”進行打造。
據了解,在175米水位線以上的100米范圍內重點打造庫岸景觀林帶,以栽植米徑8厘米以上的小葉榕、重陽木、女楨、欒樹等生態大苗為主,以展示綠色。在海拔300—600米范圍內,栽植以晚熟柑橘為主的經濟林,解決老百姓的長遠生計問題。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區域,栽植柏木、刺槐、欒樹、刺桐等鄉土適生小苗,全面綠化。
除此之外,還布局了“小三帶”,即臨江第一小帶狀是2米的蘆葦,第二小帶狀是3—5米的慈竹,第三小帶狀是景觀生態樹種。
在云陽縣,還有一個眾人熟知的“綠色金字塔”,這就是長江防護林,又稱“領袖林”。它主要分布在云陽境內長江干流的第一層山脊,因形如金字塔,故被世人譽為“綠色金字塔”,兩岸全長84公里,區域內森林覆蓋率72%,林木綠化率85%,活立木蓄積36.9萬立方米。
“幾代人堅持不懈的植樹造林而建造起來的,對三峽工程的運營安全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政治影響十分重大,生態區位極為重要。”彭明告訴記者,為保護好“領袖林”,專門設立了云陽縣國營長江林場負責管理,下設7個管護站點,其中專職管護人員34人,人均管護面積2700畝。
“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達到了增綠增收兩個效果。”彭明稱,實現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重大目標的同時,還加快產業發展,有效助推農民脫貧致富。


重慶蜂谷美地生態養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城興的挎包就像一個“百寶箱”。談話間,他不時地從挎包里掏出包裝精美的蜂蜜產品,大大小小的盒子吸引了周圍許多人的目光。
“云陽山多河谷多,蜜源植物和粉源植物非常豐富,是蜜蜂采花釀蜜和養蜂業發展的天然園林。”姚城興說,蜂谷美地公司在云陽當地已經培養和扶持了年收入8至20萬元的養蜂戶800多戶3900多人,養殖中華蜜蜂7萬多群。
幫助這家公司做大的,還有云陽縣委、縣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推進優質生態產品品牌建設的政策。“我們推出了一個區域公用品牌——‘天生云陽’,以打破各自為政、影響力不夠的局面,形成了整體合力。”10月20日,云陽縣副縣長劉新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云陽縣地處渝東北三峽庫區腹心,總人口134萬,是庫區人口大縣、移民大縣、農業大縣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沿江走廊承東啟西、南引北聯的重要樞紐。
劉新民介紹,云陽的生態農產品很多,包括柑橘、黑木耳、蜂蜜、枇杷、黑芝麻等等。從2010年開始,云陽縣就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優質農產品創建“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名牌農產品、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等農業品牌。
“云陽農產品雖多,但都各自為政,每個企業都用自己的品牌進入市場,影響力不夠。”劉新民舉例說,如云陽柑橘,面積達30萬畝,但品牌一度達到12種之多,很難形成整體合力。
劉新民介紹,做大做優生態產品,云陽縣實際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鼓勵優質農產品創品牌。到目前為止,云陽縣共有159個市級以上農業品牌,約占重慶市農業品牌數量的十分之一。
第二階段,推進同類產品品牌整合。為解決各個企業品牌單打獨斗的問題,2013年以來,云陽縣推進柑橘、黑木耳等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整合,打造了“云陽紐荷爾”(中熟)、“云陽晚橙”(晚熟)、“云陽黑木耳”等單品種公用品牌,全縣范圍內此類產品均使用統一的商標,有效助推了產業發展。其中“云陽晚橙”品牌價值達到5.7億元,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到了第三階段,也就是目前,我們推進區域內所有農產品品牌整合。”劉新民說,2015年起,云陽縣擇優選取縣內優質農產品進行打包,創建了覆蓋全縣、全品種、全門類的“天生云陽”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以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結合形成“母子”品牌的模式,合力開拓市場。
這是全國繼浙江“麗水山耕”、四川金堂“田嶺澗”、貴州“畢節珍好”后又一個綜合型的農產品公用品牌。劉新民告訴記者,今年4月,“天生云陽”品牌已通過國家工商總局的驗收。5月,云陽縣對外宣布,“天生云陽”不賣假貨。目前,“天生云陽”授權農產品已達到43個。
有了這些“母子”品牌后,云陽縣生態產品的出路越走越寬。
姚城興對記者說,養蜂業是三峽市庫區的優勢產業,重慶沿長江區域有200多萬畝柑橘,云陽縣有30萬畝柑橘,每年可產蜂蜜2000至3000噸。此外,云陽縣還有8至10萬畝枇杷。經過蜜蜂授粉的植物,產量可增加20%以上,成熟期可提前15天左右,對農民增收作用非常大。今年產值有望達到5500萬元。目前只有68名員工的蜂谷美地公司,去年產值已經達到4700萬元。
重慶渝峰烏天麻集團天麻加工技術指導謝政權也拿著一盒天麻樣品對記者說:“云陽這里的烏天麻經中國藥檢檢測,含天麻素1.64%,是國家標準的8.2倍。”
據了解,渝峰烏天麻集團在云陽縣已經建設了5000畝的烏天麻基地,產量400噸,年收入4000多萬元。并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方式,將一部分烏天麻種子和培育技術無償提供給村民,并包銷售。云峰山上有3000多戶村民種植培育烏天麻,1000多戶發家致富。
云陽縣林業局副局長彭明告訴記者,云陽縣有柑橘30萬畝,年產量20萬噸,年產值10億元以上。其中晚熟柑橘20萬畝,從每年11月到次年6月都有鮮果上市,全縣有枇杷3萬畝,總產量2萬噸,年產值1.5億元。
如今,云陽縣生態產品“天生云陽”品牌的創建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天生云陽”品牌由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胡曉云教授及其團隊策劃,整個品牌策劃深入挖掘、提煉了云陽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價值體系。
劉新民介紹說,云陽縣成立了以縣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縣農委、財政、商務、質監、食藥監、供銷、宣傳、旅游、工商、公安、經信、扶貧等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天生云陽”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領導小組。
“天生云陽”采取“行政管理+專業公司”相結合的運營方式:由行業部門負責行政管理,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在縣農委設立“天生云陽”品牌辦,負責“天生云陽”品牌管理,指導“天生云陽”區域公用品牌所需系列子品牌的創建。
具體的品牌宣傳、營銷、推廣、維護,由政府采取公開招標、購買服務的方式,擇優選擇專業公司承擔;專業品牌運營機構運用市場化手段,做大做強做響“天生云陽”品牌。今年上半年,云陽縣成立了“天生云陽”品牌企業協會,組建專業運營公司,進一步規范和強化“天生云陽”品牌運營。
“我們還建立了準入退出機制。”劉新民介紹,云陽縣要求,嚴格使用“天生云陽”的品牌標識和商標標識,以企業主體責任落實情況、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產品品質、企業規模、企業品牌認證等指標為基準,建立健全“天生云陽”產品準入制度,動態管理“天生云陽”產品,對不符合相關條件的產品及時淘汰退出。
同時,云陽縣要求使用“天生云陽”品牌的企業(合作社)全面落實主體責任,確保其產品質量安全。禁止在不適宜生產區域從事農產品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生產操作規程和質量控制措施,規范化、標準化組織生產,如實做好生產記錄,不得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農業投入品,不得超劑量、超范圍使用農藥,不得在休藥期內使用農藥。開展自主快速檢測,每年主動送檢或接受抽檢不少于兩次。
劉新民介紹,云陽縣還與專業公司合作建立了“滿天星”溯源系統,為所有“天生云陽”產品貼上二維碼“身份證”,實現消費者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了解到該產品的“出身”及各項檢測指標。
記者了解到,云陽縣的溯源系統最早在部分企業如寶坪鎮朝陽葡萄試點。在葡萄園安裝60個攝像頭,對葡萄園進行24小時、360度監控,消費者可通過APP,隨時查看葡萄長勢和葡萄園的生產管理情況。
劉新民介紹,為防范“天生云陽”在農產品銷售中出現質量安全風險,與保險公司合作,為“天生云陽”量身打造了產品質量保險,對進入“天生云陽”的產品進行質量保險,保費由政府全額承擔。今年上半年為授權企業全額購買保險19.7萬元,提供1.4億元的保險保障。
“我們的目標是經過5年的努力,力爭將‘天生云陽’打造成體現城市綜合競爭力和輻射全國的綜合性農產品品牌,打造成重慶市著名商標和全國馳名商標。”劉新民對第一財經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