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捷
魚肉鮮美細嫩、營養豐富,常被列入健康食物名單。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聯合美國環境保護署,發布了一份新版魚類消費建議,將魚蝦蟹貝類統稱為“魚”,并將62種“魚”歸為最佳選擇、不錯的選擇、避免食用三大類。魚也有了三六九等,吃什么更健康自然也就有了定論。
全球魚類消費持續增長
日本人把自己稱作“徹底的食魚民族”,各種海魚一直都是日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日本人吃魚追求鮮美,喜歡把生魚做成刺身、壽司,蘸點芥末和醬油直接吃,或是把鮮魚放在火爐上烤,烤好了撒點鹽、加點檸檬汁,留住魚肉鮮美細嫩的口感。
歐美人普遍很少吃淡水魚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淡水魚的魚刺較多,不易處理;二是淡水魚有土腥味,西餐烹飪手法比較簡單,難以去掉;三是一些國家有淡水水體污染問題,以美國為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工業快速發展導致很多淡水水域污染,雖然看上去水質清澈,實際上水底沉積著金屬污染物,因此不建議食用污染水域中的魚。
海鮮是非洲沿海國家居民的主要食物,在漁業發達的地區,人們吃魚比吃肉還多。非洲市場里出售著各種魚、龍蝦、鮑魚、螃蟹、牡蠣等水產品,他們鐘情吃體型較大的魚,如金槍魚、海鱸魚、鯛魚等,很少吃貝類。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居民吃魚情況存在差別。我國沿海地區居民吃魚相對較多,內陸地區較少;沿海地區偏愛海魚,內陸地區青睞淡水魚。
吃魚帶來多種益處
魚肉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尤以歐米伽-3脂肪酸為主,能為健康帶來多種好處。
降低心臟病風險。歐米伽-3脂肪酸含有DHA和EPA,能增加血液中“好膽固醇”水平,降低“壞膽固醇”含量。EPA是心血管藥物中的常見成分,有護心效果。
增強記憶。歐米伽-3脂肪酸對孕婦尤為重要,女性懷孕期間適量吃魚能促進胎兒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
保護視力。常吃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魚,能降低因衰老導致眼睛黃斑變性的風險。
滋潤皮膚。多吃魚可減少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利于防止皮膚干燥、松弛、出現皺紋。
科學研究目前仍在不斷豐富吃魚對健康的益處。荷蘭一項針對7210名兒童的研究顯示,6至12個月內開始吃魚的孩子,到4歲時,患哮喘的風險可降低36%。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針對3.2萬名婦女的研究顯示,每周吃1條多脂魚,比如鮭魚、鯖魚、鱒魚等,可使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病風險降低52%。我國的中醫養生理論也認為,魚肉有滋補功效,能溫中益氣、滋養肝腎、補氣補血、暖胃潤膚。
我們該怎么吃魚
美國此次發布的新版魚類消費建議中,“最佳選擇”包括鳳尾魚、沙丁魚、大西洋鮭魚、大西洋黃魚、大西洋馬鮫魚、鱈魚、黑鱈、牙鱈、明太魚、比目魚、螃蟹、龍蝦、淡水鱒魚等;“不錯的選擇”包括石斑魚、大比目魚、安康魚、紅鱸、鯉魚等;“避免食用”的魚類包括馬林魚、大鯖魚、旗魚、長壽魚、大眼金槍魚等。這份消費建議主要從遠離重金屬污染方面提供了指導,也適用于中國。
海魚風味更鮮,重金屬污染較少。河魚和海魚的營養基本相同,但淡水魚土腥味較重,海魚味道鮮美,且淡水易受到土壤中農藥、化肥的污染,相對而言,海魚更安全些。
挑選身體呈梭子型的魚。洄游性魚類一般生活在水域中上層,由于產卵、季節等原因,它們不會長期生活在固定水域,體內沉積的重金屬污染物較少。這類魚的體態多呈梭子型、流線型,如鮭魚、沙丁魚、金槍魚、馬鮫魚。定著性魚類生長在水域底部的礁石或水草中,不遷徙、不洄游,較易受到水體污染的影響,這類魚通常呈扁平形態,如多寶魚、偏口魚等。
孕婦、幼兒盡量少吃貝類。毛蚶、牡蠣、扇貝等貝類多生活在離岸較近的淺海區域,近海地區水體比較容易受到污染,汞、鎘、鉛等重金屬沉積在體內不易排出。體型較大的魚體內也容易聚集污染物,建議上述人群盡量少吃。
大家不要迷信野生魚。一些人認為野生魚營養更好,實際上養殖魚跟野生魚的營養價值相差無幾。現在,養殖魚的飼料通常都是海洋中小魚小蝦研磨制成的魚粉,與野生魚的食物差不多,且在養殖過程中,水體環境、飼料質量等都有國家標準。野生魚生活環境差異較大,如生活在污染水體中,魚體內沉積的重金屬可能超標。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成人每周吃魚280~525克。專家建議,吃魚種類盡量多些,新鮮的魚最好蒸著吃,清蒸烹調溫度較低且用油少,能保護魚肉中絕大部分營養不被破壞,還能保留魚肉的鮮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