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明
日前,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發(fā)布《學生餐營養(yǎng)指南》,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該項標準規(guī)定了6歲至17歲中小學生全天,即一日三餐的能量和營養(yǎng)素供給量、食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以及配餐原則等,適用于為中小學生供餐的學校食堂或供餐單位。《指南》中建議中小學生一天要吃四大類食物,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魚禽肉蛋、奶豆堅果類。
米面雜糧換著來
谷薯類是主食的主要來源,包括米、面、雜糧和薯類等,《指南》中建議避免長期提供一種主食,否則容易造成營養(yǎng)攝入不均衡,可用雜糧或薯類部分替代米或面。
“南方人偏愛吃米,北方人偏愛吃面,而且大部分加工較為精細,其實這是不科學的飲食習慣。”國家一級公共營養(yǎng)師王喆指出,雖然精米白面的口感比較好,但是過度加工的精細米面破壞了食物中的膳食纖維與B族維生素,所以可以適當選擇一些其他的主食類食物,如雜糧(高粱、蕎麥、燕麥)、薯類(紅薯、土豆、山藥)等。
南京市兒童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師劉長偉建議,雜糧主食應該占到整體主食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更多。雜糧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素,可以促進腸道蠕動;而常見的薯類食物含有豐富的鉀和可溶性膳食纖維。比如米飯中加一些小黃米、糙米,或者紅豆,或者一小碗米飯配一根玉米,早上喝一些八寶粥都是很好的選擇,這樣攝入的營養(yǎng)會更均衡。
蔬菜一半以上選深色
《指南》建議每天提供至少三種以上新鮮蔬菜,一半以上為深綠色、紅色、橙色、紫色等深色蔬菜。以番茄為例,紅色蔬菜,富含大名鼎鼎的番茄紅素,具有較強抗氧化的能力。橘黃色蔬菜當中,最突出的要數(shù)β-胡蘿卜素了,可以轉換成維生素A,幫助青少年保護視網(wǎng)膜、皮膚和呼吸道黏膜。紫甘藍、茄子等紫黑色蔬菜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具有極強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促進視網(wǎng)膜細胞中視紫紅質的生成,保護眼睛。
除了蔬菜,《指南》還提出每天吃適量菌藻類。藻類食物包括紫菜、海帶、鹿角菜;菌類食物就是木耳、銀耳等各種蘑菇。藻類食物生長在海里,所以碘的含量很豐富;菌類食物中富含維生素和鈣、鐵、鋅等微量元素,用它們做成湯,不僅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
另外還應每天至少吃一種新鮮水果,盡量選擇應季水果。果汁不能代替水果,選擇完整的新鮮水果最好。
魚禽肉蛋有個優(yōu)先比
《指南》提出每天要吃魚、禽、畜肉、蛋類,其中禽肉可與畜肉互換,魚與蝦、蟹等互換,各種蛋類互換;優(yōu)先選擇水產(chǎn)類或禽類;畜肉以瘦肉為主,少吃肥肉。
王喆介紹,優(yōu)先選擇水產(chǎn)類食物,一方面比畜禽類食物脂肪含量較低,另一方面,水產(chǎn)類的食物肌肉纖維比較細軟,有利于孩子消化吸收。水產(chǎn)類食物中的DHA的含量比陸地上動物的含量更豐富,而DHA是人體大腦皮層脂質結構當中,占據(jù)最高比例的一種成分,對于孩子大腦發(fā)育有促進作用。
“對于食用肝臟,部分人存在誤解,認為肝臟的膽固醇含量較高。但是青少年處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迅速發(fā)育的過程,消耗較快,所以對于膽固醇不需要過于懼怕。”按照《指南》建議,每周提供1次動物肝臟,每人每次20~25克,制成肝泥相當于一小瓷勺,這對健康不會有不良影響。王喆建議注意品種的選擇,例如,雞、鴨這類生命周期較短的動物肝臟的毒素相對比豬、牛、羊這類大型的、生命周期較長的動物會低很多。
另外,雞蛋是營養(yǎng)價值非常高的食物,建議孩子每天吃一個雞蛋,對人體健康有利。
奶豆堅果不能少
《指南》也做出標準,建議平均每人每天需提供200克至300克(一袋/盒)牛奶。劉長偉表示,對于青少年,酸奶是不錯的選擇,雖然蛋白質稍微低一些,但是酸奶乳糖較少,尤其適合乳糖不耐受的孩子。而且酸奶因為發(fā)酵以后會有酸味,口感更受孩子們喜歡。劉長偉建議,盡量選擇攝入300毫升以上的奶或者奶制品最好,可以選擇喝200~300克的純奶與100克的酸奶。
對于指南建議的平均每天攝入15~30克豆制品,劉長偉指出,也不需要每天都吃大豆或者豆制品,平均每周一到兩次即可,一次可以選擇吃豆腐,另一次選擇豆腐干、腐竹一類的食物。另外,如果豆制品吃得比較多,那么肉就少吃一點。另外,奶制品、堅果(如無花果、瓜子、核桃等)都可以作為青少年下午補充身體能量的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