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摘 要:中學階段是大部分學生處于叛逆的階段,這時的青少年對教育都有明顯的“反控制”“對抗”心理。老師、父母越惱火,他們越反感,以至于將叛逆性格發展到極端。如果在這一特定時期疏導失當,將會影響孩子的教育和行為成長,如果加以正確引導,將使他們一生受益。
關鍵詞:叛逆;辛酸;中學階段
“太不像話了,我在你們班輔導,林×隨意與身邊的人說話,我管她,她不但不認錯還跟我強詞奪理,這課沒法上了!”
我正在辦公室整理文件,物理老師氣沖沖地走進來跟我發了一頓牢騷。詳細了解了情況后,我把那名女生叫到了我的辦公室,她是個單親孩子。
學生與老師頂牛對著干是叛逆心理的一種表現,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告訴我:每個叛逆的學生背后一定有一段辛酸的
故事。
林×是個文靜的女孩,我是她班主任,教她數學,了解她家的情況,知道她有個性,對于這種孩子,劈頭蓋臉的批評不會起到任何教育效果,找到學生叛逆的根源,才能對癥下藥,只有觸動學生的心弦,才可能使學生發生轉變。
“你的爺爺奶奶身體好嗎?”做好被批評訓斥的她對我的開場白倍感意外。“你的父母都在哪兒工作?”我知道她的母親不在身邊,她與父親、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提到家庭她的反應也著實讓我吃了一驚。“我不想談家里的事兒,我接受不了家里的現狀。”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迅速地流過她的臉頰,落到了校服上,一會兒就濕了一片。我知道我觸到了她的傷痛,我也清楚她嘴上說不想談家里的事,但內心深處卻非常渴望傾訴,渴望別人的理解和同情。
“你知道我爸爸媽媽唯一一次領我出門是去干什么嗎?是去新賓縣離婚。”我任憑她的淚如泉涌,沒有去勸說,讓它盡情地流吧!孩子憋悶得太久了,但我實在無法理解這對夫妻為什么要把女兒一起帶去,見證他們婚姻的終結,是要在孩子的傷口處再撒把鹽嗎?是在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想讓孩子勇敢堅強地面對
現實……
“我被判給了我爸爸,但他并沒有因為家庭的破碎、媽媽的離去而給我更多的關愛,他很少跟我說話,也從不關心我,只會偶爾地問問我的學習情況。我經常與他說完話轉身就會哭,我沒能從他那兒得到應該得到的愛。”
我明白了,在她的心中自己是個沒人關心、沒人愛、沒人注意的孩子。她上課不守紀律、與老師對著干是想讓人注意她,證明她的存在。她手指上的戒指,手腕上的鏈子,耳朵上的耳釘,脖子上的珠子(為此多次受批評,摘下后偷偷地再戴上),都是要引起別人的注意。多么簡單,多么正常的要求啊!但是無論在家長那兒,還是老師那兒,都沒能得到滿足,在她的字典中只剩這些方法了。不管怎樣,有人說她了,大家注意她了……仔細想想錯的是孩子嗎?錯的只是孩子嗎?
講完自己的故事,她顯得很輕松,淚水也止住了。
看到她的情緒穩定了,我也快速地整理了一下思緒,對我來講她是眾多不幸孩子中的一個,而對她來講她的整個世界已沒有了陽光。家庭破碎的傷,失去父愛母愛的痛,使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特別強烈,這也是她不服老師管教的重要原因。
我給她講了五年前一個學生圓圓(化名)的故事。圓圓從生下來就沒見過自己的父親,他在她出生之前父親就棄她們母女而去,母親為了生活將她留給了姥姥,去外地打工去了。后來又嫁人生子了,是姥姥將她一手養大,在她的印象中媽媽是偶爾出現后立即消失的影子,父親只在自己的想象中和夢中偶爾出現!即使如此她從沒有自卑或自暴自棄,她總是很樂觀,很滿足,覺得很多人在關心她,在愛她,包括偶爾犯錯后,老師的批評和姥姥的責罵!在學習上她也特別刻苦,她立志要考上大學找個好工作,讓媽媽和姥姥過上好日子。現在圓圓正在讀大二,她正在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自己的誓言。她利用高中畢業,大學開學前的近兩個月時間在一家企業打工,以減輕家里供她上大學的負擔,在她上大學臨走的那天,她到學校找到了我,非要請我吃飯,以感謝我初中三年對她的教誨。雖然最終是我付了飯錢,但是看到她,面對家庭破碎所表現出來的堅強、樂觀、向上、感恩,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感動。
我看了看林×問她:“你知道對你父親來說什么是最重要的嗎?你的學習,你是他唯一的希望,他每天辛苦勞作,養家糊口,他能在辛勞之余關心關心你的學習,他能做到的也只有這些了!這就是父愛。你總想從父親那兒得到什么,其實,你更應該為父親分擔些什么。”“其實想想,我爸也挺不容易的。”她哽咽著說:“有時回來吃完飯,衣服都沒脫就睡著了。”“是啊,他很辛苦,所以你得多理解他,你現在是大姑娘了,應該幫他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每個叛逆學生的背后都會有一段辛酸的故事,讓我們花些心思多了解了解學生。出現了問題絕不能簡單粗暴,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我們的教育工作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艷波.對學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內蒙古教育,2009(13).
[2]牛濤.中學生叛逆心理的探究與思考[J].內蒙古教育,2008(12).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