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才+賈增杰
隨著我國投資政策的重大調整,政府投資正逐步減少,國有、私人企業投資增加,PPP項目等逐步走上投資主體舞臺,施工企業微利時代正式來臨,通過變更索賠等手段提高收益越來越困難,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企業虧損,因此苦練內功,強化成本科學管理,努力在“五個方向”上下功夫,在保證與競爭對手提供同等產品價值的前提下,降低企業相對于競爭對手的成本,取得成本競爭優勢,成為我們施工企業當今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施工企業成本管理的現狀
多年來,我們企業一直在探索成本管理方法,并取得了重要成果。責任成本預算、成本核算、成本考核等成本管理組織、制度體系已經建立。成本管理措施在施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是我們在成本管理過程中,仍然存在勞務分包商資信狀況把關不嚴;材料原始單據信息不全,可追溯性差;自有設備維修保養不到位;零星臺班簽證管理混亂等問題;在機構機制、施工方案、資源整合等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短板和提升空間。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成本管理效能的發揮,遲滯了我們在同行業成本管理中形成比較優勢。怎樣突出關鍵環節,優化重要舉措,形成競爭優勢,需要我們繼續探索。
二、優化機構機制,贏在起跑前
當前,我們施工企業在機構設置、機制運作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可做,機構縱向層次多,橫向單位、部門多,且盈利不盈利、需要不需要重組變化少。機制標準不高,運行不暢,掌控力不強。因此,優化機構機制尤顯重要。
一是力求人員配備精兵強將。人才引進必須經過筆試、面試、考核,設計新人成長計劃,不得憑關系、靠印象選人、用人,把好人才進口關。做什么事用什么人務求精兵強將,可加薪兼職但不能用閑人、無能之人,要制定人才培養流程,給機會壓擔子做培訓,把好人才使用關。用人成本要以員工為企業貢獻價值大小來判斷,回報、成本對比分析是消除庸人、懶人影響企業的重要舉措。
二是必須機構設置扁平化。消除過去,在一個工程項目上建立兩級管理層,設置大小八、九個工程項目部,僅管理人員就有幾百人,大量效益消耗在管理層的做法。實行“代局指”、“小局指大工區”、或20億元以內的項目一個單位承擔的管理體制,盡量減少體制成本,達到精干高效。
三是必須機制標準運轉正常。用人機制、整體核算及子核算機制(計量核算、計價核算、物資核算、設備核算、財務核算)、考核機制等要在標準化基礎上,確保其運轉不偏離,不走樣。目前,一些項目或單位出現巨額虧損,均與其沒有嚴格按照設定的機制正常運轉有關。所以,一個企業在競爭中是否能夠取得成本優勢,起跑前的機構機制優化便預示著他的未來。
三、優化施工方案,贏在起跑線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計在行先”,施工方案是否適合成本管理的需要,是否多快好省,是一個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所以施工方案必須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強化短板補強。第一、施工方案必須可行,便于執行,要結合自己掌握的資源,合理布局,寬嚴結合,不能出現“老牛掉進枯井里,有勁使不上”的情況;施工方案必須與現場緊密融合,并適時調整,對項目存在的主要矛盾要有解決預案,在研發上實現單點突破的爆品能力。目前,一些項目確立的施工方案被束之高閣就是因為可行性不強造成的。第二、項目施工方案策劃時,既要技術專家也要成本管理專家參入,將結構性成本動因(主要包括:規模、技術、經驗、整合程度、學習與溢出、地理位置)分析清楚,而不是先出施工方案,后進行成本策劃,要追求技術和成本工作融合起來達到經濟技術方案最優、成本最合理。第三、強化調查研究,提出最優解決方案,即不能犯經驗主義,也不能敷衍了事,要充分了解現場,了解當地各種經濟環境。將專家技術經驗與現場、環境結合在一起,從原材料的容易獲得、生產工藝的成熟、生產效率的穩定、構件配送的便利等方面綜合考慮施工成本,全面兼顧,提出最能讓項目接受的方案,使企業成本領先戰略贏在起跑線。
四、優化資源整合,贏在優勢互補
你能整合多少資源,將來就會得到多少財富,在當前安全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直接成本不能無限壓減的情況下,資源整合將是我們取得成本優勢的重要方向。一是集中管理,通過大宗物資采購、機械設備購置、勞務單價確定、合同簽訂及結算審批、資金管理、保險資源等納入集中管理,建立信息平臺,提高資源互通有無,發揮規模優勢,取得資源整合條件。二是循環利用,將一些耐用物品盡量加以改進,變一次利用為多次利用,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如安全防護和臨時設施物品等以標準化、定型化、工具化定制,使不便拆裝的變為易于拆裝的設施,從而提高周轉次數,達到資源循環利用的目的。三是兩個上移,將勞務、材料等的價格、結算從項目部上移到公司利用“大數據”確定,從而避免因信息不對稱而出現的采購價格過高。四是三項招標,推進物資采購、設備租賃、勞務使用公開招標制度,通過招標取得優質優價條件。五是三項分離,推行管理分離(管理層與作業層分離,管理層管價,作業層管量);量價分離(數量與價格分離);收支分離(收入與支出分離),公司、項目各負其責,消除以往混合不清,決策分散造成的損失。六是上下聯動,強強聯合,既要上下級互動,又要與優勢單位聯合,既要向上游整合,又要向下游延伸,達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實現成本最優化,利潤最大化。
五、優化價值費用比,贏在競爭成本
一是要衡量投入與回報。付出一定的費用獲得的回報越高則成本越低,付出的費用如果不能帶來回報,就是浪費。如:很多企業在人力成本管理方面,又想馬兒跑得快,還想馬兒少吃草,其結果卻出現了逆向淘汰,劣幣驅逐良幣,成為同行的人才培養基地,雖然顯性成本減少了,但隱性成本卻大幅增加了。二是價值基礎上尋求成本降低。在建筑業,生產成本只是總成本的一部分,約占50—70%,另有相當大的成本產生于技術研發、市場開發、質量維修等領域,而它們在成本管理中卻往往被忽視。因此,在重視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從整個供應鏈角度去尋找成本降低的途徑,才能彰顯成本管理的效果。三是動態分析,適時發現問題。企業可通過動態成本分析,預測價值活動的成本驅動因素可能發生的變化,及時發現問題的苗頭,并迅速采取相應的行動,通過多個價值鏈環節的相互作用,使自己處于成本優勢地位,同時要保持成本優勢的持久性,防止競爭者模仿,企業必須在產品規模、優勢的系統性、專有技術成本上下足功夫。
六、優化信息平臺,贏在工作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擇好的管理工具能事半功倍。信息化就是我們提高效率的利器,因此優化信息平臺,是我們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是基礎業務標準化及精細化,夯實信息化的“發力點”。要使成本管理模式定型,管理流程固化定格;合同條款、經濟分析文本形成模板,業務操作形成規范。核算模塊化,末端精細化,通過信息技術消除管理漏洞。
二是功能及互通。需要我們針對管理存在問題,加強信息軟件的功能開發,使各項功能模塊滿足管理需要,如:勞務管理系統要以合同簽訂、計價與核算為主線,設置分包商管理、分包計價管理、和統計報表等模塊,將勞務錄用、評價、合同簽訂、驗工計價與核算等業務,全部利用PC端納入線上管理。同時要使各業務系統板塊實現互聯互通,強化接口對接。實現“大數據”共享,充分發揮信息化的作用。
三是實施及利用。信息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項循序漸進的長期管理策略。需要建立溝通交流機制,利用相關業務人員微信、QQ交流群,實時溝通與交流,以便問題及時解決;建立輔導督導機制,專家成員對落后單位進行重點幫扶,對重點單位進行重點督導;建立通報約談機制,定期通報各單位應用情況,對進展慢、存在問題多的單位進行通報批評,對責任人進行約談;建立績效考核機制,將各單位應用情況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和個人評價,以推動信息化落地。
四是效果及作用。通過信息化建設,資料的及時性就會得到提高,標準化得到固化,人為因素減少,問題反映及處理就會迅速,預設效益得到保障,業務人員基礎工作量就會降低。關鍵信息技術是企業競爭主動權的“命門”,通過信息技術變革,就會實現管理水平提升,與競爭對手形成成本管理“代差”,取得成本管理優勢。
成本管理永遠在路上。五個優化是我們成本管理補齊短板的重要方法,是進一步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獲得成本競爭優勢的突破口,需要我們積極行動,真抓實干,以“工匠精神”抓管理,以技術變革獲得成本領先,為企業帶來持久的成本優勢。
(作者單位:孫正才 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賈增杰 中鐵十四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