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軍
摘要:隨著稅務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國的會計準則和稅務法律經過不斷的調整改革,在會計準則與稅務法律不斷分離的背景下,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的差異日趨擴大。本文首先對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的概念予以解讀,進而分析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的差異,并提出造成二者差異的制度原因和非制度原因,最后總結出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二者的賬務處理方法。
關鍵詞:會計準則;稅務法律;賬務處理
公司財務報告的編制必須遵循會計準則,企業的納稅申報也需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而企業遵循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告和納稅報表在目標、法律前提和原則等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的關系趨向于逐漸分離的狀態。基于此種狀態,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的差異必將影響企業的賬務核算和納稅申報等,企業的財務人員必須對兩種利潤的處理方式予以把握并合理運用,以此保持企業在二者之間的平衡性。
一、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的差異分析
(一)我國的會計準則和稅收法律經過不斷的改革,二者的關系逐漸分離,故此公司財務報告呈現的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二者之間存在差異,這種差距的形成是不可規避的。二者形成的差異同時也為公司的利潤管理和減少納稅提供了法律允許的方法。就目前而言,我國部分公司存在豐厚利潤收入和較少所得稅上繳現象,如何科學的處理好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之間的賬務處理,成為公司健康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隨著企業改革的不斷推進,財務會計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認真分析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財務人員可為企業領導者提供決策信息,企業的財務人員精準的掌握二者區別,可規范公司納稅行為,減少涉稅風險,靈活利用二者之間的差異,幫助企業合理避稅。
第二,及時了解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之間的差異,有助于征稅人員予以監管,降低稅務監管難度,幫助國家稅收人員更合理的征收稅款,減少公司偷稅漏稅行為。
(三)在會計和稅法逐漸分離的政策背景下,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的差異化逐漸增加,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司了納稅成本,易誘導部分公司不合理的避稅行為,甚至加大了國家稅務工作人員的監管難度,降低了會計監管和稅收共同治理的效率。國內對于二者差異的研究重點在于其制度差異以及相互協作的規范化。而對于造成二者差異不斷加大的其他原因研究并不多。
二、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差異化的原因分析
(一)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差異化的根源在于制度的不同
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的差異化的根源在于與會計準則和稅法的目的不同。會計制度的目的在于為了真實完整的反映公司的經營狀況和資金周轉情況,以此為公司決策者提供強有力的財務決策信息。稅法的制定是為了保障國家的稅收收入,并且規范公司的納稅行為。由于會計準則和稅法目標的差異,以至于對公司產生利潤的收入和相關費用的扣除標準存在差異。會計準則注重的是“實質性”,即基于權責發生制的原則下,保持一貫性的會計處理方法,核算公司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成本、費用等等。而國家稅法的實施是為了保障我國稅收制度的強制性,便于國家進行征稅,一般不予估計公司的收入和費用,較多的采用收付制和權責發生制。由于制度的差異,二者之間存在差異性是必然的,具體表現在:
1.會計政策和稅收法律的目的性存在差異
公司制定財務準則的目的是為了規范企業會計賬目核算、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使其公允、合理,并將不同時期、不同主體之間的會計結果的相互比較,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而國家稅法的制定在于調整國民收入,保障國家財政收入。由于目的性的差異,導致二者對公司的同一經濟行為會產生不同的行為規范。例如:稅法為了避免公司不合理的增加費用,會對公司的廣告費用和銷售費用予以明確規定,避免公司增加過多的費用而減少應納稅所得額的行為。
2.會計政策和稅收法律的基本前提存在差異
會計主體反映的是某個單位或者經濟組織,而納稅主體反映的是某個納稅人。本質上講稅法制度下應將法律主體當成納稅主體,但是由于我國目前的企業法人登記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尚未真正做到按照法律主體來規范納稅單位。
會計分期是將公司持續經營活動細分為連續的、相同的期間,按照盈利和虧損情況編制財務報表,實現公司某個時間段內經營狀況、現金流量的匯總。由于會計準和稅法的基本前提存在差異,因此對公司資產負債的確認時間也存在差異,導致了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的差異。
3.會計準則規定的信息質量標準和稅法規定的遵守原則存在差異
(1)會計準則要求的客觀性和稅法規定的真實性。會計準則的客觀性要求公司核算以已經發生的交易為準,稅法與之相對的是真實性原則,要求公司申報納稅的收入等憑證必須是真實的。例如:公司的捐贈行為需在會計賬務中如實反映,而在稅務申報時則需區分捐贈性質,是否具備公益性,并且稅法明確規定了費用扣除比例。
(2)相關性比較。會計準則的相關性要求公司提供的會計憑證和會計信息必須與股東的決策具有相關性,便于相關投資者使用財務報告時及時了解公司的財務經營情況。而稅法中的相關性原則則強調公司申報的項目必須滿足征稅目的。例如:公司申請扣除的費用必須與應稅收入相關。
(3)會計的謹慎性原則和稅法的據實扣除原則。會計準則中的謹慎性要求公司對交易情況進行會計確認、計量,財務報告的編制應持謹慎態度,不高估資產也不低估負債,對于可能發生的費用應予以估計。但是稅法與會計準則不同,稅法要求在實際發生損失時再申報費用扣除,并且費用的金額必須準確真實。會計處理方式依據謹慎性原則按比例提取資產減值,這一點在稅法上是不可以的。稅法堅持的是在相關資產已經發生損耗時才可得到處理,稅法此種做法的目的在于便于稅務管理,減少公司自行提取減值準備比例的行為。
(二)公司的避稅行為也將造成二者的差異
公司可在一定時期內,調整當期的盈余收入進而調整當期應納稅額,達到公司延緩交稅的目的,進而增加公司本期可用的運營資金,幫助公司改善本期的財務狀況,從而達到避稅的目的。
三、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的賬務處理
(一)應付稅款法
應付稅款法是將當期的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稅所得產生的差異,均計算在當期的所得費用的處理方法。在應付稅款的計算方法下,當期發生的時間性差異不應該單獨核算,可與當期的永久性差異采取同樣的措施。換句話說,不管此前的稅前利潤為多少,在計算上繳所得稅時均按照稅法對稅前利潤進行調整,再計算當期的所得稅,作為所得稅費用。
(二)納稅影響法
納稅影響會計法是將當期的所得稅影響金額,遞延式的分配到后期的一種處理方法,在運用納稅處理法時,可采取遞延法和債務法。在所得稅稅率相同的情況下,兩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當在所得稅稅率發生改變的情況下,二者的結果不完全相同。
1.遞延法。遞延法是將當期發生的所得稅金額遞延到以后的各期,當期的時間性差異影響所得稅金額,采取現行的稅率予以計算。前期發生的但是在本期結轉的所得稅金額,按照原有的稅率計算。
2.債務法。債務法是指由于本期時間性影響所產生的所得稅金額,遞延到以后的各期,并且同時將已經確認的所得稅影響金額在稅率發生變化前,及時調整遞延稅款的賬面余額。本期發生的所得稅影響金額可采用現行的稅率予以計算,一般包括本期應交所得稅、本期發生的或者已經轉回的時間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由于稅率變化對前期已經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者資產賬面余額的及時調整。
參考文獻:
[1]薛紅革.論會計利潤與應稅利潤產生的差異及其原因[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2014(05):139.
[2]雷海,朱明俠.會計利潤、應稅利潤與信息有效性[J].中國流通經濟,2017,31(07):83-90.
[3]姚涵,趙健蓉.分析會計利潤與應稅利潤差異[J].時代金融,2015(20):127.
(作者單位:納博特斯克(中國)精密機器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