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蒙
摘要:公共物品與社會福利和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關乎社會整體的效率和公平的問題。文章從公平和效率的視角,分析了我國公共品供給失效的主要表現,并對改進公共物品供給公平與效率提出了一些操作方案。
關鍵詞:公共品;供給;公平;效率
一、公平與效率的概念闡釋
討論公共物品公平與效率定義的時候,應該把它放到社會效率與公平的背景下,因為它屬于其中一個領域。我認為這里的公平主要指社會成員在遵守共同的社會準則時,能夠享受到公共品供給結果的公平。而效率主要是投入和產出的數量比例關系,一般效率與這個比值成正比,比值越高效率越高,反之,比值越低效率越低。但由于投入和產出都是綜合性的。因此,對公共物品供給活動,不僅需要分析結果、數量,還要分析實現過程和社會價值。實際上,公平和效率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不可分割的。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手段,而公平是效率實現的目的。
二、我國公共品供給公平與效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市和農村存在不公平現象
城市和農村公共品供給不公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機會的不平等,二是供給結果不公。
機會的不平等集中表現為:我國實行的稅收制度和政策法規等方面的不公平。我國現行的主體稅制是間接稅,突出表現為兩個特征:一、間接稅是在消費過程中直接征收的;二、第一特點決定了間接稅是可轉嫁稅,通過價格機制納稅人可以將稅負轉嫁到農民頭上。這導致了農民成為間接稅的最終承擔者。
我國公共品供給的不公平也表現在一些政策法規中,比如依據我國的政策規定,城市和農村義務教育的分擔成本不一樣,城鎮的義務教育成本已經歸納進當地人民政府的預算,而農村義務教育則依靠鄉、村制度外的供給。
(二)缺乏競爭機制、供給效率低下
我國政府不僅掌控國家大部分的資源,而且在公共物品供給的過程中一直處于主導的地位,長期干預基礎設施的市場化運轉,這使得相關部門憑借著獨特的行政管理優勢壟斷經營權,排斥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擇優的過程,政府部門的投資由于缺乏監管和競爭,導致公共品的投入成本沒有嚴格約束,使得關于公共品供給的決策也存在較大的隨意性,浪費現象比比皆是,其結果必然是公共品供給的投入高,產出低,供給效率低下。
三、實現公共品供給公平與效率的雙贏的對策
(一)正確協調公共品供給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基礎性的公共物品供給應該堅持公平優先,供給公平主要是為了保證全體成員有體面的生存,能夠調動社會成員追求個人發展、推動社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提高公共物品供給的效率,培育、積累人力資本。較高層次的公共物品是個體在追求人生發展、人生價值實現中釋放出來的,應根據需要的個體差異性,采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差異化的供給方式。
(二)實現公共品供給公平與效率的配套措施
1.建立多元化的籌資渠道,提高公共品供給質量
一是引導私人資本對公共物品的投入。在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前提下,私人之所以有動力提公共物品,原因在于其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小于其不提供公共物品所造成的損失。二是積極引導第三部門資本對公共物品提供的投入。第三部門具有降低負面效果以及增強人際關系和諧的優勢。面對政府自身能力和財力有限,但社會公共需求卻不斷增長且日益復雜的情況,我們需要發動社會的力量,采取政府輔助,非營利組織承包的方式彌補政府的不足。因此,政府應該從實際出發,制定符合本地區情況的地方性規章,簡化程序方便的非政府組織的成立,并鼓勵第三部門積極參與,從而提高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三是采取銀行貸款的方式籌資。在我國很多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是銀行貸款,以銀行貸款為公共物品籌資是地方政府改善基礎設施狀況、進行橫向競爭的重要方式。
2.打破二元經濟機構,實現“城鄉一體化”公共產品供給體系
城鄉一體化并不意味著要給城市和農村提供同質同量的公共產品,畢竟城鄉的差別太大。城鄉從“相互分割”到“基本統一”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應該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逐漸擴大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范圍,國家的政策及傾向要向弱勢地區傾斜。一是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三農傾斜”,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二是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投入力度,著重解決農民就醫難的問題。三是建立城鄉統一及公平競爭的勞動力就業市場,逐漸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歧視,對農村勞動力進行轉移就業前培訓,努力為其打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參考文獻:
[1]林萬龍.中國農村社區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遷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2]孫鈺.城市公共物品的市場化配置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張偉,周魯柱.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評價與改進對策[J].中州學刊,2005(6).
[4]張江海.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與公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
[5]陸寧,甘家武.新農村建設中的公共品供給研究[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6(6).
[6]劉雙良.效率與公平視角下的城市公共物品供給[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1).
(作者單位:長春工業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