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睿清
摘 要: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2015年該戰略正式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實現互利共贏:首先對于中國而言,有助于解決產能和外匯過剩以及能源安全問題,其次對于沿線各國而言,可以得到資金和產品支持,并在中國的幫助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推動其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國際貿易;資本流動;互利共贏;經濟發展
一、引言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中亞四國進行訪問時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同年10月,在對印度尼西亞進行訪問時又提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構想;次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將“一帶一路”確定為國家戰略方針。2015年,國家各部委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標志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正式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無疑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同時也為當代中國規劃了未來的戰略規劃。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日益頻繁,但是出于短視性的利益,很多國家都出現了以“貿易壁壘”和“資本壁壘”為主要形式的地方保護主義。從短期來看,這種地方保護主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國家的經濟利益,但是從長期來看商品貿易和資本流動是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利的。“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可以促進各方的長期經濟增長利益,還能兼顧短期的經濟利益。
二、“一帶一路”戰略促進互利共贏的背景分析
1.中國背景
第一,產能和外匯資產過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發展經濟,根據我國基礎設施薄弱的特點,我國積極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又根據我國人口眾多的特點,積極發揮人口紅利努力發展對外貿易,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積極拉動了我國的經濟增長,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由于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重工業機械設備、鋼筋、水泥,所以我國出現了大量的相關企業,當國內需求出現下降時,這些商品就出現了“產能過剩”現象;與此同時,由于長期的對外貿易積累,我國的貿易儲備也是逐年增加,外匯資本積累逐漸增多,但是目前外匯資本的規模過于龐大,外匯資本如何使用成為一大難題。因此中國需要利用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解決產能和外匯資產過剩問題。
第二,能源安全問題。1993年,我國成為了石油的凈進口國,原油的對外依存度為6.7%,自此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逐年上升,根據相關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的石油和原油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為64.4%和65.5%,創下歷史新高。面對如此高的對外依存度,我國需要利用對外投資實現相應資源的股權控制并建設相應的原油供應管道,需要利用對外貿易實現原油的進口。
2.沿線各國背景
第一,基礎設施薄弱。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都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基礎設施薄弱。這些國家較為落后,有著強烈的發展經濟的愿望,但是受制于基礎設施的薄弱,無法實現經濟發展。沿線中亞各國、非洲各國以及東盟國家,都沒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做保障,雖然在經濟發展方面各具優勢,但是都受制于基礎設施的薄弱。例如,有些非洲國家甚至沒有鐵路,缺乏交通設施,生產要素和商品無法流動,經濟自然無法發展。“一帶一路”戰略可以很好的幫助這些國家解決“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
第二,資金和相應產品的匱乏。幾乎每個國家都有發展經濟的迫切愿望,對于沿線的發展國家而言,如果基礎設施薄弱是限制其發展的原因之一,那么“資金匱乏”則是限制其發展經濟的另一個因素。由于這些國家經濟較為落后,所以資金匱乏無法滿足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教育投資、醫療衛生投資等的需要,從而陷入“資金匱乏到經濟落后再到資金匱乏”的死循環。中國主導與“一帶一路”相配套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可以提供融資機會,從根本上解決沿線各國“資金匱乏”的難題。不僅如此,由于沿線國家較為落后,重工業機械設備、鋼筋、水泥等基層設施建設所需要的產品無法實現自我供給,中國的出口恰好可以滿足這一需求。
3.如何實現互利共贏
對于中國而言,需要解決產能、外匯資產過剩以及能源安全問題,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推動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可以將過剩的商品轉移;另一方面可以推動相關產業向沿線各國轉移,不僅可以解決我國產能過剩的問題還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此外,通過“亞投行”向外融資,不僅可以解決外匯資產的使用問題,還能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從根本上解決外匯問題。最后,通過對外投資可以實現對資源的股權控制,加強相應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例如石油管道的鋪設,也有利于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
對于“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而言,第一,可以解決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通過中國“一帶一路”的戰略,可以推動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完善國內的交通設施、電力設施、供水設施以及醫療和教育服務等等,不僅可以帶動經濟增長,還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第二,資本的流入可以滿足當地投資的需要,使其擺脫“資金匱乏到經濟落后再到資金匱乏”的死循環,為經濟發展提供活力;而相應產品的進口則恰好可以彌補相應產品供給不足的情形,滿足其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第三,在以上過程中,往往會伴隨著相應的產業轉移,自中國轉移而來的產業雖然大都屬于初級產業,但是對于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這些產業可以很好的刺激經濟的發展,拉動經濟增長。最后,“一帶一路”的沿線各國都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通過資源的國際貿易可以得到巨大的外匯資金和經濟利益,同樣可以拉動其經濟增長。
三、“一帶一路”的建設項目成果
1.蒙內鐵路
2017年,蒙內鐵路(蒙巴薩港-內羅畢)歷經3年的建設終于實現通車,該鐵路全長480公里,客運時速為120公里/小時,貨運時速80公里/小時。該鐵路是肯尼亞獨立建國以來最大的基建項目,而在此之前肯尼亞全國境內只有一條英國人一百多年前“遺留”的老舊型鐵路。
該鐵路的建設不僅實現了肯尼亞首都和最大港口的聯通,促進了商品和勞動力的流動,還直接拉動了肯尼亞經濟的發展。在歷經3年的建設中,蒙內鐵路項目為當地直接創造了近5萬的工作崗位,并為肯尼亞培訓了大量的相關人才,另外有大批肯尼亞青年赴中國學習鐵路運營。
2.卡洛特水電站
2016年,卡洛特水電站的主體工程正式施工,該水電站是“一帶一路”首個水電項目,該水電站的電機容量達到720兆瓦,平均每年可以發電32.10度電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當地發電量不足問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不僅如此,該水電站還具有防洪、防沙等功能,對于當地的災害防治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目由絲路基金進行投資,主體工程由三峽集團承建,是我國對外投資和建設的最大水電項目。
3.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項目
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全長約一萬公里,該項目途徑中亞四國中的三個--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哈斯克斯坦,在這三個國家的長度分別為188公里、530公里和1300公里,其余位于中國境內。目前該管道項目的A、B、C線已經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D線于2014年開工。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是我國確保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時也便于中亞各國的天然氣出口,并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刺激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4.印尼雅萬高鐵
雅萬高鐵全長150公里,設計速度為250~300公里/小時,以中國標準進行設計并利用中國技術和中國設備進行建設。該工程與2016年開始施工,將成為東南亞地區的一條高鐵。該鐵路建成后,中國將占40%的股份,印尼占60%股份,而且中國接受了印尼提出的“不使用政府預算”以及“不提供主權擔保”的條件。
參考文獻:
[1]金玲.“一帶一路”:中國的馬歇爾計劃?[J].國際問題研究,2015(01):88-99.
[2]杜德斌,馬亞華.“一帶一路”:中華民族復興的地緣大戰略[J].地理研究,2015(06):1005-1014.
[3]孫賢勝,錢興坤,姜學峰.2016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M].石油工業出版社,2017.
[4]查道炯.“一帶一路”:合作邏輯與能源安全[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7(08):35-43.
[5]姚遠.新聞背景:肯尼亞蒙內鐵路的七個關鍵詞[N].新華社,2017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