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綠色消費是一種全新觀念的理性消費,是一種生態經濟消費,是一種具有市場經濟潛力的消費。家庭綠色消費表現在諸多方面,它對于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家庭;綠色消費;發展
家庭的消費離不開生態環境,在當代以“保護環境、崇尚自然”為宗旨的“家庭綠色消費”浪潮的興起,引起了消費領域的一場革命。家庭綠色消費,是一種有益于身心健康,保護生態環境,有益于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平衡的消費方式。換言之,它是指人們為了健康生活的需要,購買或消費符合環境保護標準的商品。也可以說是利用家庭成員的環保意識存在而形成的一個龐大的環保消費趨勢,以引導企業生產出符合環境保護標準的商品。家庭綠色消費,已從食物消費開始,逐漸滲透到家庭生活消費的多方面;從家庭消費領域,反溯到生產領域;從家庭生活消費波及到生產消費;從家庭消費過程拓展到對消費品廢棄物的優化處理。
一、家庭綠色消費的意義
由20世紀80年代末興起的這場家庭綠色革命,波及世界各地,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認同,家庭綠色消費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意義深遠。
1.家庭綠色消費是一種全新的理性消費觀念
家庭綠色消費是一種超越自我的高層次的理性消費,是具有強烈環境保護意識的消費活動,它是對傳統觀念的否定,首先體現了家庭成員嶄新的道德觀,即人類是萬物之靈,而非萬物之神,人與自然必須建立和諧相處。過去人們總是把自己凌架于自然之上,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為己任。如今,人類已從被破壞的大自然的懲罰和報復中領悟到,綠色是生命的源,綠色文明才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一切以破壞生態環境而建立起來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其次,家庭綠色消費體現了家庭成員一種新的人生觀。在我們的社會中,人類生存的環境要靠我們共同維護。生活中的每一個社會細胞--家庭的生存、幸福是建立在地球這個大家庭的潔靜、安寧之中。因此,營造一個清新、凈化的環境,是每一個家庭、每一位公民的共識和應盡的責任。地球生態環境的變化,是與每個家庭成員息息相關的。當家庭生存的地球空間遭到污染、破壞時,每一個家庭及成員都應該行動起來,為保護綠色的環境而責無旁貸。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講,家庭綠色消費是我們找到的真正文明的消費形式,它必將替代過去的非文明的消費形式。
2.家庭綠色消費是一種生態經濟消費
家庭成員作為消費者,首先是生態意義上的消費者,即利用綠色植物產品等維持自己的生命,而選擇和消費綠色產品更經濟。據資料表明,現在的綠色產品價格比消費非綠色產品高。如在美國,許多家庭,即使多花費5%甚至15%的價格,也愿意購買綠色產品的人分別占80%和50%左右。從這一資料看,似乎選擇綠色產品不經濟。但是,這是把非綠色產品作為“參照系”來評價的。而我們從人的健康和營養學的角度看,消費綠色產品比消費非綠色產品更經濟。醫學研究表明,危及人體健康的大敵“癌癥”80%以上是由于環境因素引起的,因此,環境污染嚴重危害家庭成員的健康。其次,從家庭消費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分析,綠色消費比非綠色消費更經濟。在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中,可以說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每一個環節的運行都離不開環境。如生產過程,實際上是人類向自然環境“索取”資源的活動過程,而消費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更是顯而易見的。在當今社會,家庭的消費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已經相當嚴重。如我國的水污染中2013年生活污水占了26%,中國85%的城市缺少潔凈水,空氣污染有時甚至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四五倍。把“消費”與“環境”進行得失比較,實質上涉及到人們如何合理地利用資源這一個問題。因此,家庭綠色消費提及的“家庭--自然消費觀”,有利于協調家庭乃至整個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3.家庭綠色消費是一種具有市場經濟潛力的消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企業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不能實現由使用價值的交換時,企業也就失去了市場,失去了經濟效益。綠色產品,關系家庭成員健康,生態環境保護,已顯示出其巨大的市場經濟潛力。根據我國的一次家庭抽樣調查,有80%以上的民眾了解什么是綠色產品。美國一家民間機構對紐約和華盛頓的20~50歲年齡段的600名家庭主婦就節慶贈送禮品的意向進行調查表明,近一半的婦女一定要購買或盡可能購買綠色產品,并且年齡段越小者,愿意選購綠色產品的家庭主婦比例越大。
二、家庭綠色消費的表現
21世紀是綠色的世紀,是可持續發展的世紀,這一觀念已從生態環境領域、經濟領域,擴展到了家庭消費領域,并且表現在諸多方面。
1.綠色食品的消費
家庭綠色消費首推以“食”為主的綠色食品。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加重,添加劑的大量使用,使許多家庭對食品的安全性很是擔憂。為保護家庭成員身體健康,現在把家庭所消費的這種安全無害、取之于自然、富有營養的新型食品稱為綠色食品。由于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關注,城鄉家庭對綠色食品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九十年代后期以來,我國許多綠色食品不僅滿足了國內家庭消費的要求,而且一些低殘留、高品質的綠色食品,尤其是AA級綠色食品,開始推向國際市場,增強了創匯能力。
2.生態旅游消費
隨著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家庭成員公務時間縮短,家務勞動減輕,娛樂、休閑等閑暇時間延長,使生態旅游消費越來越受到許多家庭的青睞。生態旅游消費是一種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以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以認識自然和保護環境為目的的新型旅游消費。它具有天然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這就促使消費者自覺地去珍視、保護生態環境,達到人與自然的平衡、和諧。因此,生態旅游消費作為綠色消費的一種形式,在當今的綠色浪潮中,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家庭生態旅游消費體現出特色性。實踐表明,家庭成員在旅游消費中的心理需求十分突出,表現在追求奇、特、稀、新等方面,對名川秀水、名山奇峰、名城古跡、風土人情等體現出強烈的旅游動機,把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生態景觀的旅游聯成一體。第二,體現出生態旅游消費的多元性。表現在家庭成員在旅游消費中往往是融觀賞、文娛、鍛煉和購物于一體,對旅游消費品的需求也是多樣化、多元化。從過去單純的觀賞旅游,發展為深入景觀生態系統中去,如到原始森林旅游,草原沙漠旅游、山川江河探險旅游,從中可看出,消費者生態意識的增強,不愿意僅停留在環境旁觀者之列,體現出了對生態環境積極的參與意識、保護意識。第三,生態旅游消費的規模性。主要體現在消費者的多景區聯網旅游上。隨著旅游景區和景點的愈來愈多,現在推出的一票游四省,五線一網,全程服務,雙程服務等,滿足了旅游消費者求效益、求規模的心理。而這些不斷擴大的精神需求,更有賴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如果消費者旅游所到之處,見到的都是景區被各種垃圾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噪音污染等充斥,何談任何美感享受、身心享受,也不可能有什么規模性。因此,生態旅游消費在日漸具有規模性的同時,更需要把生態意識、環保意識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3.“生態服裝”消費的興起
生態服裝是指服裝選擇的布料必須是品質受保證的以“綜合方式”生產養殖的天然動植物材料,如棉、麻、絲之類。盡量避免使用農藥和化肥,成熟的棉、麻、蠶繭需經手工處理,以保持最好的天然原色。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成員越來越關注生態環境對健康的影響。綠色浪潮對紡織業的影響,在我國已初見端倪。棉、麻、絲織類環保服裝倍受各個家庭青睞,體現了人們在服裝消費上的“返樸歸真”、“回歸自然”,這已成為現代生活的“流行色”。
4.綠色藥品悄然興起
我國傳統醫學注重于取之于自然,盡管西藥對中醫的沖擊日來已久。但近年來,以天然油、植物入藥的中藥,需求日漸大增,特別是藥用植物在對付癌癥、腫瘤方面出手不凡,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藥物專家們預計,合成化學、分子生物學和藥用植物學在今后的醫藥領域中很可能成三分天下之勢,以藥用植物為原料制成的綠色藥品將逐漸進入更多的家庭,贏得消費者的信賴。
5.居室環境的綠色氛圍正在形成
在現代家庭裝修、室內裝飾設計上,更注重處理好人工環境與自然美之間的協調,以尋求一種回歸自然的情感。如家庭居室的陽臺綠化,室內空間的綠化,包括家具的生態造型、環保涂料的使用、環保冰箱、空調的消費等,改變了過去面對鋼筋混凝土的壓抑感,使家庭生存空間富于了自然生機,增加了層次、情趣,極大地滿足了現代家庭的需要。
三、家庭綠色消費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消費所引起的經濟領域的徹底革命,改變了傳統經濟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困境,對經濟發展提出了可持續的要求。即經濟的增長,必須綜合考慮資源與環境效益,實現生產環保化;既要滿足當代家庭不斷增長的需求,又不致于對子孫后代的需求構成危害,最終達到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的持續發展。家庭綠色消費,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1.轉變粗放經營、投入高、能耗高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積極實施生態生產
有人認為中國已進入最為嚴重的“環境資源貧困與饑荒”時代。盡管有些言辭偏頗,但不容置疑,我國環境資源綜合起來人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全國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為世界人均的1/8,森林資源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森林覆蓋率約21.6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以粗放的外延發展為特征,通過高投入高消耗來維持高速度發展,從資源承載能力看,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是難以生存的。實行生態生產,優化合理使用生態資源,以減少浪費,緩解資源匱乏和能源危機,這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維持生態平衡,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2.調整產業產品結構,積極開發綠色產品
在新世紀各國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承諾的基礎上,正采取大規模的實質性行動,加大綠色產品的開發力度。許多國家不僅把產品的綠色標志作為一種環保新舉措,而且把它作為一種非關稅壁壘,以限制沒有環保標志的非綠色產品進口,保護本國利益。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企業必須優化調整產業產品結構,以適應國際競爭的要求。在“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中,我國政府已將綠色食品的生產開發作為了一項重要內容。企業要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產品必須嚴格實施環境標志制度,以國際上綠色消費需要為導向,積極開發生產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綠色產品,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在《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第11章《農業與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中,把“加強食物安全監測,發展無污染的綠色食品”列為其中的一項重要方針政策。
3.全方位開拓綠色消費領域,實現家庭綠色消費水平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家庭成員環保意識的增強,綠色消費理念已呈現社會化發展趨勢,我國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強調:“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推行綠色消費方式.”隨著城鄉家庭對綠色食品、生態服裝、綠色家具、綠色電腦、生態汽車、生態標志等需求的日益增長,如何來滿足不同家庭多層次需求,提高綠色消費水平,其前提是要有綠色產品可供給。以生產促進消費,生產決定消費方式、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這三大運行機制而言,企業應當轉變觀念積極開拓綠色產品范圍、品種、規格等。如通過質量控制技術和規范標志管理,各地區圍繞當地特色產品、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來開發綠色產品,深入實施“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戰略,將發展經濟、拓展綠色消費領域與保護環境結合起來,建立起一種可持續的生產方式,以推動家庭消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波.綠色消費研究評述[J].經濟管理,2016.11.
[2]徐盛國.綠色消費研究綜述[J].生態經濟,2016.07.
[3]楊家棟.可持續消費引論[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年版.
[4]范劍平.居民消費與中國經濟發展[M].中國計劃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簡介:鄭屹立(1969.08- ),漢族,四川南充人,畢業于西華師范大學,本科學歷,現為南充職業技術學院財經系副教授,主要從事市場營銷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