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建斌
連續兩年獲獎有何秘笈:合時宜評論才有生命力
□ 文/劉建斌
作為一名西部地區地市黨報記者,作者所寫的文字評論連續兩年獲得中國新聞獎。有什么秘訣?對于評論寫作,作者又有哪些心得體會?本文是作者的分享。
評論 中國新聞獎 生命力 經驗

劉建斌寶雞日報社
我的評論《為敢擔當的干部擔當》獲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文字評論二等獎,獲獎后有人問怎么會連續獲獎,因為在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我的另一篇評論《看攤混事之風當剎》獲得三等獎。
連續獲得中國新聞獎,既高興又意外。如果非要說對我有所觸動的話,那就是這兩篇稿子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有感而發。
《為敢擔當的干部擔當》刊發于2016年3月14日的《寶雞日報》,成稿前考慮的時間比較長。因為在接觸實際中,我發現一些干部面對從嚴治黨、從嚴治吏的全新政治生態,思想上或多或少存在種種擔憂,工作起來不敢大刀闊斧,時不時流露出害怕“洗碗多可能失手打破碗而遭受指責”的顧慮,致使一些地區的工作局面難以打開,具體表現是主動性不夠、點子少、思路窄,甚至個別人抱著守攤子、混日子的打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種精神狀態與全面深化改革,穩增長、調結構、促發展、惠民生的總要求相去甚遠。
通過學習有關文件、政策,并與一些人交談后,我對這種現象有了比較明晰的看法,覺得一些人既然有這種“求平安”“怕惹麻煩”、不敢主動作為的想法,除了極個別甘當懶漢、庸人外,主要的疑慮恐怕在于:一是對從嚴治黨的新常態理解不夠深刻、不夠透徹;二是現行的干部激勵和糾錯機制可能不完善,缺少為敢干者、會干者、能干者遮風擋雨的創新性機制設計。反復思考,我覺得應當寫一篇稿子,倡導每個黨員干部都要勇于為敢擔當的干部擔當,盡力營造一種寬松寬容的氛圍,使他們打消顧慮,卸下包袱,挺直腰桿,輕裝上陣。隨后我將想法匯報給社領導,領導不僅大力支持,還鼓勵盡快動手。
評論發表后,由于及時提出了為敢于擔當者做后盾,本身就是對敢于擔當者的一種擔當的觀點,干部群眾反響比較好,認為很及時,針對性強,導向明確,起到了激發激情干事,消除思想誤區的作用。
隨后,陜西省出臺了“干部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的“三項機制”,一個鮮明提法就是要為敢于擔當者擔當,評論的觀點與之高度合拍,說明這個問題抓準了,也抓對了。
吃新聞飯已20多年了,期間一些作品也得過陜西新聞獎和中國地市報好新聞獎。我覺得作為身處基層的地市黨報工作者,只要緊貼實際,善于觀察,多動腦子,就不愁找不到好線索、好素材。

▲ 刊發《為敢擔當的干部擔當》的2016年3月14日《寶雞日報》版面。
新聞評論是報紙的旗幟,黨報引領社會熱點、發揮輿論導向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依靠評論明辨是非、激濁揚清、弘揚正氣。自己的兩篇小稿子能在全國得獎,使我對黨報評論又有了新的認識,覺得在今后的工作中應當更加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合時宜。文章合為時而著,評論更是如此。上述兩篇小稿是我為《寶雞日報》評論版撰寫的,卻都得到中國新聞獎的認可,除了運氣,更多的可能還是“問題”抓得準。我們常說評論要有的放矢,而要扣住這個“的”卻不是易事,需要下一番功夫。既然評論的作用是扶正祛邪、鼓勁加油,就要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去捕捉瞬息萬變的蹤跡,透視光怪陸離的現象,尋求隱藏其中的本質。發現新聞源后,用深思熟慮洞悉現象,提出令人信服的解決辦法,用道理還原事實、用論述打動讀者,讓不明真相者知其原委,不辨是非者知道對錯,彷徨觀望者堅定信心。如此,評論才會擺脫無的放矢的尷尬。社會現象大都具有共性,這里發生的,那里可能也有,將這種一時、一地之現狀放在一個大背景下考量,就有普遍意義,具有“靶向”治療的功效。
評論中論及的情況,對許多人而言并不生疏,很可能已經看到,只是沒有聯系現實深入思考罷了。發現問題后不撒手,深究其理,就能把人人眼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東西變成文字,不懼其小,因為來自于現實生活,小視角就窺見了大問題、小題材就折射出大道理,警示提醒的效用不言而喻。從這個層面講,評論一定不能人云亦云,而要說別人沒說過的話,道別人沒論過的理,有了這種底蘊,社會效果就不會差。因此,黨報評論只要因時選題、應時而作、為時獻策、替時答卷,就不會空洞無物,枯燥無味。就會小中見大,雖短小卻有張力,能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也正因為緊貼時代脈搏,黨報的評論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引導社會輿論的正能量才得以充分釋放。
二是有新意。新聞本身是求新的事業,新聞評論同樣離不開“新”,只有緊緊抓住現實生活中的新問題,言新事、發新聲、述新理,才能為解決新困惑、新矛盾提供妥帖的路徑,更好地為改革開放服務,為營造團結向上的良好氛圍助力。如果視野不開闊,不能觸及社會熱點和痛點,跟著別人的節拍走,說出來的話、論出來的理自然有似曾相識之感,總是隔著一層,這種不痛不癢的稿子,讀者不買賬,預期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評論以“新”當家,道理人人都懂,但要嚴絲合縫做到,也并非信手拈來那么簡單。要體現新,就要當有心人,時時注意觀察,發現一些傾向性、苗頭性的現象后,善于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加以分析甄別,在一般中把握特殊,在普遍中尋求個性,用深入思考得出的結論,為破解難題提供參考。因為是自己發現的問題,加上獨立思考,肯定有不一樣的火花。這也符合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的邏輯。有了這些鋪墊,寫出來的評論自然不會放空炮,論出來的道理就更容易引起共鳴。用好“新”字,高高在上不行、端起架子也不行、怕麻煩更不行,只有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辛苦,才能獲取新線索、開出新藥方,讓人產生耳目一新之感。
三是講導向。黨報評論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引導社會輿論,通過透析社會現象,用正理引領大眾的關注點和興趣點,以此達到調適情緒、化解糾紛的目的。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當理不出頭緒時,就希望有權威聲音表達他們的訴求。值此之時,作為黨報的評論,就應當大膽地站出來替百姓立言。社會上一段時間里往往會形成一些焦點問題,由于關注度高,就需要不回避、不推拖,責無旁貸地發出主流聲音,有理有據、客觀公正地解析,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旗幟鮮明,既不拖泥帶水,又不遮遮掩掩,釋放這種高亢的主旋律,不和諧的雜音就會被湮沒,注意力就會更集中,才不會打橫炮、出亂子。

□ 一系列事關民生福祉、公眾和媒體追問的話題,只見問號滿天,卻不見一句回答,最終不了了之,無疾而終。官方對質疑“裝聾作啞”,是一種典型的官僚主義作風,更是一種不敢擔當、不愿作為的心態。
黨報評論講導向,并不是板起面孔,居高臨下提要求、發號召,一樣可以用公眾樂于接受的方式、充滿溫度的語言、娓娓道來的論述,和風細雨滋潤心田。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寫作方式千差萬別,但選題一定要準,最好抓住帶普遍性、方向性的新事物、新問題立論;選有可能成為社會焦點的問題研究;選在公眾中有爭議而又亟待釋疑解惑的問題聚焦;選大多數人尚未察覺而又有可能生成一種趨勢的問題剖析,有了這些前期準備工作,寫出來的才是人所盼言、欲言、未言、該言之言,也就會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不會給人留下以勢壓人的不快,而是產生以理服人的愉悅。
寫評論不忘導向,務必心中有全局。只有從大處眼,才能對宏觀形勢有精準的把握,才會起到正向激勵作用,而不是泄氣冷場。服從服務于大局,需要較高的政策理論功底,這就要求作者注重平時的學習積累,想方設法不斷豐富自己,無論從知識儲備,還是個人閱歷、思辨能力上都要有所提升。只有當一個勤奮的蜜蜂,才能采擷到沁脾的瓊漿。
講究度是最不能忽視的,凡事都要有個尺度,這就要求無論選材,還是立論;無論行文,還是警示,都不能以偏概全、以點代面,而要客觀公允的判斷推理,切忌說過頭話,更不能情緒化的宣泄,時刻注意分寸,不能用臆想代替事實,更不能憑空杜撰,而要放眼全盤,小處落筆,準確恰當地表達主題。評論是說理的產品,更應以理性見長,因為表述的方式、闡釋的幅度都隱含在字里行間,平和沉穩,讀者就不會排斥,不知不覺中受到教益。如果文章充滿戾氣,一副嚇人的做派,就會適得其反。
(作者單位:陜西寶雞日報社)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