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大輝
跑口兒政法:怎樣讓法治人物報道體現內心、有震撼力
□ 文/張大輝
在從事法治人物報道時,無論正面典型,還是被批評、曝光的反面人物,應通過細節的描述、刻畫等來表現其靈魂。本文作者多年跑口兒政法,主要通過報道先進檢察官典型和腐敗官員典型來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注重這一方面的探索,從而起到抑惡揚善的作用。
細節描述 人物靈魂 法治報道 典型報道
一篇優秀的新聞作品,特別是法治人物報道,主題應當如何體現?筆者認為,法治類新聞作品關于人物的報道,重在通過細節敘述、描寫體現人物靈魂,使報道具有感染力,實現好的傳播效果。但是,靈魂的體現不是憑空想象,要下一定的功夫采訪,不深入觀察、不注重事件中人和事的細微之處,根本捕捉不到反映人物內心世界的事實,人物也就不會豐滿、立體。法治類人物報道只有呈現人物靈魂,讓讀者的心靈受到震撼,才能真正起到抑惡揚善的作用。
2015年3月初,筆者從烏魯木齊市乘坐火車,途徑大片戈壁灘,歷經二十多小時趕到南疆重鎮喀什。
這是一座古老而又清新的城市,富有伊斯蘭特色的建筑、身穿民族服裝的維吾爾族群眾、寬敞干凈的馬路,井然有序的行人、車流,讓人明顯感覺到喀什濃郁的西域特色,仿佛到了另一個世界。

張大輝檢察日報社新疆記者站站長
來不及放下行裝,筆者便匆匆趕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喀什分院。這年1月,該院檢察官阿布來提·鐵米爾獲得全疆“十大最美檢察官”稱號。于烏魯木齊市接受表彰期間筆者曾短暫接觸過這位檢察官,也從側面了解過他的一些情況,憑著職業敏感我斷定他有故事有內容可寫。
經過一定必要的程序,很快我就找到了檢察官阿布來提的辦公室,開始了愉快的交談。
阿布來提·鐵米爾出生于喀什地區澤普縣一個維吾爾族農民家庭,父親是多年的村支部書記,他從小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1997年高考,他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西北民族學院。經過兩年漢語預科學習,在定向招錄中,他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選擇到中國政法大學學習。他把自己立志從事法律事業的想法告訴了父親……
阿布來提在大學同年級學生中第一批加入中國共產黨。我在《黨建》雜志2015年第5期撰寫的報道中說道,“他說:‘首先是我受到家庭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從小到大我親眼看到我們貧窮落后的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逐步解決溫飽、走向富裕。加入共產黨是我的追求!’當愿望實現、舉起拳頭宣誓的時候,他喜極而泣,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
我們在交談時,提到這個細節,他的眼眶依然是濕潤的,可以想象他入黨宣誓時的激動。這個細節,對于他這樣經歷的人來說是實在的,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2003年,從中國政法大學畢業的阿布來提以喀什地區公務員招錄第一名的成績到地區檢察分院工作。12年來,在全院辦理案件數量第一,辦理特大案件數量第一,全國司法考試全地區成績第一,發表理論文章第一,并且獲得全疆十佳公訴人、地區十大杰出青年、地區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總是有人探求他獲得多項第一的秘訣,他常常笑著說:“這里面沒有訣竅,我做任何事都比較執著。我是把別人玩耍的時間用在了學習和鉆研業務上。”
阿布來提常說:“在喀什地區這樣一個反分裂、反暴力、反恐怖斗爭的前沿陣地,檢察官的職責就是拿起法律這把利劍為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保駕護航。”
我還了解到,阿布來提參加工作辦案以來,共審查起訴了各類刑事案件近500起、800多人,無一錯案發生。受辦案時間期限的局限,有時為盡快突破案件,他有時工作到凌晨三四點,實在困得不行,他就躺在辦公桌上睡一陣子。他向我用手比劃著怎么把桌面上的案卷材料搬下來放到哪個地方,身子躺上去后頭朝哪個方向……
還是在阿布來提的辦公室,他一邊講一邊模仿幾年前碰到的事情。本人一篇刊發于2016年10月26日《檢察日報》頭版頭條的報道是這樣還原的:“2011年6月的一天早晨,阿布來提照例提前到單位上班。他剛剛坐下打開電腦,一位看上去有70來歲的老太太就把他辦公室的門推開了。老太太一邊上前拉著他的手,一邊往他懷里塞一個看上去是頭巾的東西,并帶哭泣的腔調說:‘我兒子沒有多大罪,求求你放過我兒子吧’……”
“看上去是頭巾的東西”等幾個細節的描寫,完全呈現出了當時的情景,把這位廉潔檢察官的形象也充分表現出來。
后來,阿布來提又來到我下榻的酒店繼續深談,我還深入采訪了他的同事和相關當事人。

《檢察日報》2016年10月26日頭版和4版本文作者文章:《大漠胡楊——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檢察院喀什分院控申處處長阿布來提·鐵米爾》

胡楊,被維吾爾人稱為“托克拉克”,意為“最美麗的樹”。由于它能抗御沙暴,耐得住干旱和鹽堿的侵蝕,經得起嚴寒和酷暑的考驗,人們又稱它為“沙漠英雄樹”。我感覺,在祖國西北邊陲,阿布來提·鐵米爾就是一顆屹立于千里空曠的沙漠之上,堅韌剛強,不畏艱險,終日任勞任怨地捍衛著國家安全的胡楊!于是,長篇人物通訊《大漠胡楊》一氣呵成,并被《黨建》雜志2015年第5期以3個整頁的篇幅發表,黨建網5月5日也第一時間將《大漠胡楊》電子版對外發布,人民網、鳳凰網等多家媒體轉載。中央政法委機關刊物《長安》雜志7月刊轉發了這篇通訊。
2016年五·一國際勞動節,阿布來提·鐵米爾作為全疆檢察干警的杰出代表被評為自治區先進工作者。10月26日,《檢察日報》頭版頭條也刊發了《大漠胡楊》這篇通訊。為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檢察院喀什分院黨組書記張秋實、檢察長迪里夏提·沙依木打電話或當面多次向筆者表示感謝。
2016年2月14日,春節后上班第一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塔城日報》刊發了一則新聞。報道稱,2月6日,塔城地區中級法院宣判:被告人周輝犯貪污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50萬元,犯挪用公款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決定執行有期徒刑十九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50萬元。
周輝,1976年生,漢族,塔城地區沙灣縣委原常委、組織部長,裕民縣江格斯鄉人,曾任裕民縣吉也克鎮黨委書記等職。3月16日,筆者在塔城地區檢察分院干警的陪同下,去看守所會見并采訪了他。
周輝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在兄弟姊妹六人中排行第五,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農民,家里日子緊緊巴巴。他從小就有不服輸的性格,希望依靠自己的奮斗改變貧窮命運。初中畢業后,他打過工,開過飯店。1994年,謀到一個去江格斯鄉水管所工作的機會。由于頭腦靈活、工作賣力,很快當上水管所所長。
幾年后,縣里要選派一批年富力強的干部到落后的貧困村任支部書記。組織上經過慎重考慮,將一個全縣中多年有上訪鬧事情況的村交給了他。這一年,他25歲。
我在相關報道中,對周輝的成長做了充分的細節描寫,刻畫出了他干事創業的蓬勃朝氣。這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處處顯示著正能量。
春華秋實。周輝的艱辛付出沒過多久就有了回報。這個村很快打了翻身仗,成為全縣明星村,塔城地區、自治區的媒體都把周輝作為典型人物來報道。兩年時間,他完成了華麗轉身,被破格提拔為江格斯鄉黨委委員、副鄉長。后來,他任團縣委書記時,年僅30歲,成為全縣政壇一顆耀眼的明星。33歲,他被派到全縣經濟條件最好的鄉鎮吉也克鄉擔任黨委書記。
周輝任黨委書記前期,依然嚴謹行事,兢兢業業,吉也克鄉也很快撤鄉設鎮,周輝任鎮黨委書記。攤子大了,權勢大了,身邊接觸的人也不一樣了,日常開銷和應酬漸漸增多,周輝開始不安分起來,便打起了項目資金的歪主意。說白了,就是鉆國家近年來各種惠農政策項目多的空子,以瞞天過海的方式把錢轉入單位私設小金庫,或者裝進自己口袋。我在《檢察日報》的報道中有這樣一個案例:“2012年初,在周輝的周密安排下,吉也克鎮申報了每畝600元共3000畝的低產田改造項目,以解決農田滴灌、田間道路等問題。實際上,這個項目在2006年已經落實,當時由縣水利局、縣農業開發辦公室聯合實施。但是,周輝依然要將此事做得天衣無縫。他通過運作,讓新疆某塑業公司中標了這180萬元的項目,后通過所謂的項目負責人將工程款套取,將扣除稅款和管理費后余款中的115萬元轉入單位小金庫,剩下50萬元存入指定人的銀行卡,此卡其一直持有使用。”
報道中還披露:“2014年7月,吉也克鎮作為塔城地區‘十大特色鄉鎮’,周輝以加強特色鄉鎮建設為由,用已經竣工并資金已結算完畢的工程向裕民縣政府申請經費278萬元。經縣委主要領導同意,該縣財經領導小組決定撥付278萬元,由縣財政局從項目整合資金中撥付,扣除稅款后共有資金258.5萬元進入周輝指定的鎮規劃所所長邵士瑞的存折中,再由鎮政府辦公室主任王新成將此款分別轉入劉某、王某、閆某等人的銀行卡中,這些卡全部由周輝占有并任意使用。”
正是“50萬元”“258.5萬元”等具體數字,把周輝私欲越來越膨脹的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2015年初,周輝被提拔到沙灣縣任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僅僅4個月后就東窗事發。
我在報道中,還據兩位辦案檢察官的介紹,將被羈押后周輝依然狂妄的表現寫了出來。這也充分表現了周輝任鄉鎮黨委書記前后的兩種人格。
接受采訪時,有檢察官稱周輝是個法盲。他舉例說,周輝在接受訊問時,一直堅稱鎮里小金庫的錢轉到他個人的卡里根本就不算違法。
在接受采訪時,周輝說:“我不怨恨社會,不怨恨任何人,只怨恨自己沒有法律意識,沒有很好地學習法律。”周輝還說,他現在最渴望的就是自由……
真實、細節、有血有肉,反面典型也必須豐滿、符合生活的邏輯,也要寫出人物獨特的人生軌跡和漸變過程,這樣的反面典型才更有教育作用,警示意義。
《檢察日報》2015年4月9日用將近整版的篇幅刊發我采寫的職務犯罪通訊報道《一件背心穿了30年》。“有這樣一位官員,出身貧苦,生活節儉,一分錢的東西都舍不得浪費,一次收下別人給的100萬元好處費卻很坦然。這個人就是曹培武,漢族,大專文化程度,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水利局局長。”
2015年3月25日,經阜康市檢察院提起公訴,阜康市法院以受賄罪判處曹培武有期徒刑十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曹培武表示認罪,不上訴。
對于一次性100萬元賄款的來龍去脈,文中也做了詳細報道。
在檢察官駐監所辦公室,曹培武向筆者敞開心扉,談起他的節儉,相關報道說:“身上穿的棉布背心是他剛剛參加工作時買的,已經30年了還在穿,舍不得換掉,平時一日三餐也很簡單,很少吃肉。”
一次賄款“100萬元”,一件棉布背心“已經30年了還在穿”,這兩處由數字表現的細節前后一對比,無需多言,一位靈魂已經極端扭曲的葛朗臺式貪官形象就表現出來。這就是近年來人們常說的節儉式腐敗官員的典型。
不僅法治人物報道中的人物應當體現靈魂,縱觀中國表現人物的優秀文學作品也都無不體現著人物的靈魂。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背影》就通過父親親力親為的幾處細節表現出父親對兒子關愛有加的真摯情感,父親內心深處對兒子深沉的疼愛。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
接著,《背影》講述了父親為朱自清去買橘子的前后情形。“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文章最后,朱自清寫道:“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再次表現出他對父親外貌形象的依戀和對父親心靈的深切懷念。
正是品味著這些名篇佳作,讓我多年來,在法治典型人物報道和各類新聞的采寫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和進步。
(作者是檢察日報社新疆記者站站長)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