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秋意
涉農媒體在脫貧攻堅中既要做好報道,又要思考、發現問題
□ 文/楊秋意
本文以作者近年持續深入農村對河南脫貧攻堅的采訪調查為基礎,闡述涉農媒體在脫貧攻堅中應發揮哪些作用和在采訪扶貧工作實踐中所引發的思考。
本刊近期組織選發多篇這一主題文章,歡迎投來新意實踐與思考的文章。
涉農媒體 脫貧攻堅 作用 思考
河南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也是貧困人口較多的省份。2016年河南脫貧110萬人口,蘭考縣率先脫貧,1500個貧困村退出貧困序列。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河南自信能順利打贏。作為河南省委、省政府重要的三農輿論陣地,《農村農業農民》雜志無論從欄目設置,還是策劃選題,亦或采訪內容與角度,都盡可能及時、準確、全面地報道河南脫貧工作所取得的成績,也探索涉農媒體如何在脫貧攻堅的大背景下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農村農業農民》近年來圍繞扶貧攻堅,通過《觀點》《政策解讀》《速覽》《聚焦》等欄目,及時宣傳報道中央、省及相關涉農部門制定、發布的各項扶貧政策。同時與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委農辦、省扶貧辦等多個涉及河南扶貧工作的部門及時溝通聯系,采取約見采訪、電話采訪和文件傳閱等方式,第一時間了解最新河南脫貧動態和政策,邀請有關專家有針對性地解讀,最終使刊發的扶貧政策不僅能讓廣大扶貧工作者和貧困戶知曉,還要讓他們了解內容的實質目的??l的產業扶貧、信貸扶貧、科技扶貧、老區建設與搬遷扶貧、雨露計劃、行業社會扶貧、教育扶貧等政策解讀,都得到相關扶貧部門、社會群眾和農村貧困戶的稱贊與認可。
深入農村基層采訪,得到最真實的信息,是涉農媒體的優勢?!掇r村農業農民》記者長期扎根貧困人口較多的地區實地采訪,反映農村扶貧實際,零距離向社會各界反映河南扶貧工作的真實情況。在洛陽新安縣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采訪讓筆者更多了解到職業教育對貧困戶的影響和幫助。廣大貧困戶愿意學習,也迫切希望通過培訓、學到種植技能后擺脫貧困走上富裕路。事實也證明,貧困戶通過學到的各項農業技能,在當地合作社免費提供種子、統一進行收購等不同形式的幫助下,不僅擺脫了貧困,有了自己的致富門路,還把技術和經驗傳授給鄰居,形成了良好的連帶效果。在安陽滑縣,廣大貧困戶在當地涉農企業的扶貧合作引導下,大量從外地務工返鄉,讓脫貧致富和闔家團圓成為現實。同時,很多原先的貧困戶、貧困村在脫貧后還不斷擴大養殖規模,甚至自主創業,完成了質的蛻變。
全國打響“脫貧攻堅”戰后,《農村農業農民》記者深入河南大部分市、縣、鄉、村進行扶貧工作采訪,進行了一系列有深度、有針對性的報道。如河南南部與西部多山地,當地的扶貧工作是如何開展的;河南中部和東部大部分平原地帶的扶貧工作怎么進行;信陽地區多為環境優美的山村,旅游扶貧在多大程度上使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黃河沿岸及北部地區怎樣克服困難進行扶貧開發工作的,等等。這些報道讓各地區的扶貧工作及相關人員通過《農村農業農民》得到更多好的、先進的脫貧辦法。
當前,基層反腐和第一書記駐村扶貧是整個扶貧工作的重點,也是扶貧工作能否順利推進和開展的關鍵。國家正在逐年加大扶貧資金下放力度和數量,越來越多地從省直、市、縣各部門抽調的第一書記駐村扶貧等,無疑給扶貧工作添上了一雙“快捷高效的翅膀”。但是,扶貧資金能否落實到位、各級干部能否管好手中的扶貧資金并用對地方,第一書記是否能根據駐村實際開展脫貧工作、貧困人口和駐村書記是否真正相互信任并共同形成脫貧致富合力等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非常需要涉農媒體的輿論監督,以便有效促進扶貧工作的開展。
2016年夏,我隨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調研組一起深入到黃河灘區進行灘區搬遷脫貧調研,在革命老區臺前縣,走進一個個產業扶貧基地,和那些在家門口就業的農民交談,看年邁的老婆婆力所能及地編織坐墊,深感扶貧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特別是黃河灘區搬遷居民,一定要搬得出、留得住,產業是其支撐點,在農民家門口建立產業扶貧基地符合農民的生活生產習慣,并非形式主義,文章寫出來時就有了真情實感。在2017年9A卷首的“三農觀察”刊發《決不能讓扶貧資金“睡大覺”》,針對個別貧困縣財政資金統籌盤活不到位、項目推進緩慢等現象進行監督疏導,針對個別工作人員的不作為行為進行批評,旨在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筆者長期從事扶貧工作的一線采訪報道,并參與河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組織的河南基層脫貧攻堅模式研究課題組,對這一史無前列的重大攻堅任務進行一線調研,更深地體會到要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是脫貧攻堅的根本。
(一)脫貧攻堅,重點貧困地區要首先解決
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和黃河灘區,統稱“三山一灘”,這個詞匯很長時間以來都作為“貧困人口集中地域”的代名詞出現,目前河南53個貧困縣的未脫貧人口約70%集中在這里。由于自然、政策、經濟和文化條件等因素的限制,這些地區的扶貧工作開展的十分艱難。近年來,河南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推進和解決這一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雖然有了一定進展,但還需繼續努力。筆者在三大山區采訪時了解到,不是山里的村民不想致富,而是地理環境制約太大,缺地、缺水、無電等問題亟須解決;在黃河灘區的封丘縣李莊鎮和范縣張莊鄉等采訪時,雖然扶貧措施和搬遷政策開展順利,但從客觀講,在今后一段時間里,繼續研究切實可行的脫貧舉措和持續加強實施對“三山一灘”貧困人口脫貧工作的力度,仍是河南整個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

▲ 2016年9月,本文作者楊秋意(左)在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采訪農村婦女在家門口的產業扶貧基地工作。
(二)精神扶貧,從根本上改變貧困戶的觀念
從思想上改變貧困人口的“腦子”,使其在精神上振作起來,是貧困人口徹底擺脫貧困的根本所在。有的鄉村,為了給貧困戶提供技術和生產資料,無償開班授課、無償給雞苗鴨苗,然而部分貧困戶由于長期貧困形成的自暴自棄心態或是惰性等原因,仍然不干不管,甚至把無償得到的“雞鴨羊”等幼苗、幼崽都送進了肚子。因此,筆者認為,要想方設法對貧困戶開展切實能夠喚起其“行動起來”的精神扶貧。一方面,從外部滲透,通過大量宣傳和舉例對比、鄰里激勵的方式啟發貧困人員振作起來;另一方面,從內心挖掘,即針對不同貧困戶的情況,施以各種激發其干事創業的動力,讓他們真正認識到脫貧致富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物質需求,甚至為了“光宗耀祖”。
(三)嚴控返貧,關鍵在于建立有效機制
返貧問題也是河南扶貧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和完成預期目標的關鍵。幾年來,筆者在河南廣大農村走訪了解到,很多地方的貧困人口確實脫貧了,但是脫貧后并沒有致富,而是一直徘徊在低收入的“紅線”上,隨時面臨著重返“貧困隊伍”的風險。說俗點就是,家里不能有事、天氣不能有變、市場不能震動。歸結起來,傳統的主要有因災、因病、因學、因生、因事返貧,現在又有了新的返貧原因,因婚返貧。當今農村結婚,已經成為廣泛的社會話題。在采訪一些村子比較富裕的家庭時,他們普遍表示承受不起,更別說剛脫貧或是還沒有脫貧的貧困人家了。因此,建立有效的防止脫貧人口返貧機制,正確引導鄉村婚喪嫁娶風氣等,是相關部門今后制定扶貧政策應注意和加強的,也是河南扶貧工作按時保質完成任務的關鍵因素。
(四)駐村書記,人走了能留給鄉村什么
目前,河南省累積派駐的扶貧第一書記已達二萬多名,他們來自各個部門,級別從科級到廳級不等。筆者所采訪和調查過的鄉村,修建基礎設施、籌集扶貧資金、搞農村特色產業和加強“村兩委”領導班子建設等,無不成為廣大駐村書記工作的重點,他們大多盡心盡力,給其駐村帶去了大的變化,贏得了村民的信賴和支持。然而,目前也有一些跡象表明,駐村書記期滿走后,他們所在的鄉村有不同程度的“倒退”。比如,基礎設施無人維護,資金再次短缺,產業無法持續等等。因此,駐村第一書記到底要給鄉村留下什么,從而讓他們在有駐村書記時所帶來的擺脫貧困機會、所搭起的發家致富平臺上繼續走下去、干起來,值得所有從事扶貧工作人員的思考。這些也都是媒體包括涉農媒體記者應該關注的問題。
(作者是河南《農村農業農民》雜志總編輯)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