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蔭/文
從魯冠球的兩個年齡說起
■楊樹蔭/文
中國著名的農(nóng)民企業(yè)家魯冠球,有兩個年齡,即:生命年齡和工作年齡。
魯冠球的生命年齡,定格在74歲,走完了他精彩的人生之路,這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未免早了些。
魯冠球的工作年齡,卻達到120歲。他在病重時頗有些知足地說:“我每天工作16小時,按每天工作8小時計,我已經(jīng)活過120歲了。”
魯冠球把生命的所有時間,都獻給了企業(yè),獻給了事業(yè),就像高速運行的汽車,晝夜不息,一路前行,終于奔到了生命的終點。
中國文化向有“做人”之說,為人一世,“做”字當頭,除了“做”,別無所求。魯冠球每天16小時的“做”,做出了企業(yè)的一片輝煌。
其實,魯冠球的所謂工作年齡,并非他的“專利”,他只是一個代表。現(xiàn)如今的民營企業(yè)家,大都是這般的活法,壓力之下無退路,為了企業(yè)生存發(fā)展,日以繼夜,通宵達旦,耗盡了心血,便是這個群體的真實寫照。此長彼消,拉長了工作年齡,便透支了生命年齡,民營企業(yè)家的財富是命換來的。
“拼了命地‘做’”,似乎也成了社會的一種共識,多少人“白加黑”(白天連著晚上)、“五加二”(五個工作日加上兩個休息日),起早摸黑,不知疲倦,無休無止,長年累月地“星期六保證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證”,生命的全部意義,便是工作、工作、再工作,但凡成功人士,都是這樣的活法。
有怎樣的活法,便有怎樣的生命。不是戰(zhàn)爭年代,也不是抗災救災之時,平常歲月平常工作,天天都是“倒計時”,搞得就如救火一般地緊張,快馬還要再加鞭,狂奔到底,如此不顧性命,這性命自然也不會眷戀你,拖垮了,一切都玩完。現(xiàn)如今,很有些人早死、猝死的,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令人扼腕嘆息,痛不欲生。
人的生命總是有限,時間卻無限,發(fā)展也無限。生命的要義,在于延續(xù)生命,人類才能生生不息。“路漫漫其修遠兮”,人生道路壯麗而漫長,奉獻生命,享受生命,是人之為人的需要。每一個人都處在今日與明日的交匯,每一個今天都將飛逝而去,而每一個明天都充滿著美好的期待,勤奮工作與休養(yǎng)生息,缺一不可,這便是做人之道。
魯冠球奮斗一生,拼搏一生,也是樂觀一生,達觀一生,他歷盡坎坷安之若素,大風大浪談笑風生,他的音容笑貌、思想精神,遠超他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當人們無比需要他的時候,他卻早早走了,這自然是極大的哀痛。
于魯冠球的家人而言,物質(zhì)大都是身外之物,最需要的,是讓他活著,健康而有思想的活著,便是魯冠球壯士暮年的最大貢獻。
生命時間應該大于工作時間,對于還在奔波不已的人來說,該要修正自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