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智慧城市的未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的成就舉世矚目,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也有目共睹,智慧城市應運而生。所謂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作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解決城市發展難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總體而言,智慧城市建設有三種類型:技術工程建設型、數字城市擴充型、智慧能力建設型。技術型建成以后僅能完成最簡單的服務工作,沒有任何智能性;數字型可以將服務中的各項數值進行計算、考量,得出各項最佳方案后,作為下一步服務的模板;而智慧型可以形成云、管、端一體化的協同服務能力,像擁有一個能看、能學、能處理的智能管家。
建設智慧城市,是一項艱巨、復雜、漫長的工程。我國城市有共性也有差異,也沒有模板可供參考,如何合理配置城市資源,如何量身定制一套獨特的發展模式,是當前建設智慧城市面臨的最大難題。我國也是采用試點先行的辦法,在不同層級城市因地制宜地進行推廣。
建設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讓普通百姓能夠過上更方便、更健康、更綠色的生活,享受到國家提供的公共服務和生活保障;是讓企業能夠進入更集約、更高效、更低碳的生產方式,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讓政府能夠更全面、更深入、更精準地謀劃部署各項工作,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安定。
最要緊的是,要將智慧城市作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載體,加快發展物聯網相關技術、云計算相關技術、智能技術、應用技術、ICT技術、空間信息技術、運維管理技術,保證感知設施、網絡傳輸、數據倉庫、應用支撐高性能計算、海量存儲、信息安全等基礎設施的支持,完善物聯網產業、通信產業、軟件產業、光電產業、工業設計產業等共同構成智慧城市產業體系并支撐智慧城市的應用體系。
同時,要統一基礎標準,打通各類業務的標準體系,防治信息孤島。即:要建立信息資源建設統籌協調機構,對信息資源建設進行整體規劃、統一部署,從整體優化的角度考慮,使資金、設備、技術、人員、信息等要素的投入,達到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可持續使用效果,從根本上防止城市各系統之間在功能上不關聯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換、以及信息與業務流程和應用相互脫節現象。
發達國家建設智慧城市起步較早,如美國在21世紀初就啟動了“智能化城市”計劃,歐盟也啟動了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的Living Lab計劃,新加坡則于2006年提出“智慧國家2015”規劃,可以說,在建設智慧城市積累了豐富經驗。當今世界科技突飛猛進,我國要充分發揮后發優勢,積極探索信息時代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大步走向智慧城市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