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 史江峰 三瑛 魏瀾波
(徐州市中醫院 江蘇 徐州 221000)
·臨床研究·
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舌針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的臨床效果觀察
張冰 史江峰 三瑛 魏瀾波
(徐州市中醫院 江蘇 徐州 221000)
目的觀察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聯合舌針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徐州市中醫院收治的75例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隨機分為舌針組、rTMS組和聯合組(舌針+rTMS治療),各25例。對比分析3組治療前后飲水試驗及VFSS評分。結果治療前,3組飲水試驗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水試驗結果均降低,且聯合組低于舌針組和rTMS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TMS組與舌針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3組VF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VFSS評分均升高,且聯合組高于舌針組和rTMS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rTMS組與舌針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rTMS聯合舌針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效果顯著,優于兩者單獨應用,可提高患者吞咽功能,促進康復,值得推廣。
吞咽障礙;中風;重復經顱磁刺激;舌針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的常見并發癥,發病率高達30%~45%,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營養攝取、疾病康復及生存質量[1]。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近幾年來興起的腦刺激治療方案,無侵入性,目前在中風后功能障礙患者中應用逐漸增多。舌針是中醫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歷史,典型治療方案包括“舌三針”以及“點刺金津,玉液出血”等,臨床效果較好。目前針對中風吞咽功能障礙的治療方法多為對癥處理措施。本研究選取75例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通過分組對比,觀察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聯合舌針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徐州市中醫院收治的75例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隨機分為舌針組、rTMS組和聯合組(舌針+rTMS治療),各25例。舌針組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齡為(60.20±10.55)歲;rTMS組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齡為(62.20±13.18)歲;聯合組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齡為(64.24±10.17)歲。納入標準:①既往中風史,均經顱腦CT、MRI結合臨床表現明確中風后吞咽障礙診斷;②意識清楚,精神系統正常;③年齡≥40歲,男女不限;④對本研究內容知情且自愿參加,并同醫院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傳染性疾病、血液系統疾??;②腫瘤;③其他原因導致的吞咽障礙;④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⑤暈針者;⑥其他不適宜參加本研究者。
1.2治療方法3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常規保持口腔衛生及改善全身營養狀況,抗血小板聚集、腦保護、改善微循環、脫水、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藥物治療。①舌針組選穴:心穴(位于舌尖部)、脾穴(沿舌面前后正中線向后1寸,旁開0.4寸)、腎穴(沿舌面前后正中線向后1.6寸,旁開0.4寸)[1]。操作方法:針刺前先給予1/5 000高錳酸鉀液漱口,以清潔口腔,讓患者自然伸舌出口外(如舌不能伸出者,可由醫者左手墊紗布敷料固定舌體于口外),常規消毒舌面各穴,選用28號1~1.5寸毫針快速進針,進針1~2 min,拇指向右大弧度捻轉12次,最好出現舌體抽動,不留針。以上操作1次/d,1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5 d。②rTMS組接受經顱磁刺激治療[2]:將經顱磁電療儀(石家莊渡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NK-IC)線圈放置在健側咽部皮質代表區,選擇頻率1 Hz,強度為90%閾值,10 min/次,1次/d,10 d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5 d。③聯合組治療方案如下:予以1 Hz rTMS于健側大腦半球咽部肌肉代表區10 min,結束后立即予以舌針治療。舌針治療方法同舌針治療組。rTMS治療方法同rTMS組。
1.3觀察指標3組治療前后分別采用洼田氏飲水試驗[3]和電視X線透視吞咽功能檢查(VFSS)[4]進行評定。洼田氏飲水試驗,即囑咐患者端坐,喝下30 ml溫開水,觀察所需時間及嗆咳情況。①正常:1級,5 s內;②可疑:1級,5 s以上或2級;③異常:3~5級。VFSS是指在透視下根據患者吞咽不同黏度摻有鋇餐的液體或食物時,其口腔期和咽喉期吞咽動態情況對吞咽功能進行評定,可直觀上收集其吞咽功能及相關解剖結構是否出現異常等信息,評分標準如下:正常10分,輕度異常9~7分,中度異常6~3分,重度異常2~0分。

2.1洼田飲水試驗治療前,3組飲水試驗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水試驗結果均降低,且聯合組低于舌針組和rTMS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TMS組與舌針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治療前后洼田飲水試驗結果比較級)
注:與舌針組比較,aP>0.05,bP<0.05;與rTMS組比較,cP>0.05,dP<0.05。
2.2VFSS評分治療前,3組VF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VFSS評分均升高,且聯合組高于舌針組和rTMS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rTMS組與舌針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治療前后VFSS評分比較分)
注:與舌針組比較,eP>0.05,fP<0.05;與rTMS組比較,gP>0.05,hP<0.05。
吞咽不是一個單純的隨意活動,而是一種復雜的反射活動。近年來,采用rTMS治療卒中后吞咽障礙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TMS用于治療吞咽障礙的時間較短,刺激頻率、強度和時間等參數的設定尚未統一[5]。本研究采用1 Hz,強度為90%閾值,刺激部位選擇健側咽部皮質代表區。研究發現,低頻rTMS刺激組咽部活動改善明顯,而口腔活動改善不明顯[6]?,F代醫學研究發現,舌針效應的發揮依賴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可能是通過皮層—丘腦—皮層的調節,使特異性傳導系統和非特異性傳導系統相互達到平衡,建立腦血管側支循環,促進損害部位的血流量增加,腦循環不全得到改善,得以重建大腦活動的神經環路[7-8]。本研究通過舌針治療,發現舌針治療對口腔運動療效顯著,尤其是在咀嚼、食團形成、舌部遞送過程改善明顯,對食管運動療效不明顯。原因可能為舌參與口腔咀嚼、食團形成等動作的完成,通過舌針作用,直接誘發舌肌的運動,從而改善吞咽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3組水試驗結果均降低,且聯合組低于舌針組和rTMS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TMS組與舌針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VFSS評分均升高,且聯合組高于舌針組和rTMS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rTMS組與舌針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rTMS可調節中樞的興奮性,從干預吞咽障礙的中樞機制方面改善吞咽功能。舌針可從周圍刺激,增加周圍神經的沖動的傳入,可進一步通過吞咽調節環路的周圍機制改善吞咽功能,同時舌針可通過中醫的經絡學說發揮作用。rTMS與舌針相結合,可能機制為rTMS提前干預皮層活動,調節皮層興奮性,促進訓練的可塑性發展,舌針通過周圍的刺激,通過神經傳入,增加對吞咽通路的刺激,同時改善吞咽功能。在本研究中未發現rTMS會誘發癲癇等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rTMS聯合舌針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效果顯著,優于兩者單獨應用,可提高患者吞咽功能,促進康復,值得推廣。
[1] 謝琰.舌針治療中風后運動性失語的臨床研究[D].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2015.
[2] 紀愛輝.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及MEP的影響[D].濟南:山東大學,2014.
[3] 武文娟,畢霞,宋磊,等.洼田飲水試驗在急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6(7):1049-1053.
[4] 張欣,蔣貴鈞,李鵬錕,等.腦損傷后吞咽障礙患者電視X線透視吞咽功能檢驗參數與吞咽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12):913-916.
[5] 劉香華,劉愛珍,張學麗,等.針刺治療中風舌本病—假性球麻痹的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0,20(6):325-328.
[6] 賈海燕.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評估和治療進展[J].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2002,29(2):119-122.
[7] 李勇,李滋平,符文彬.舌針療法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8):7-8.
[8] 李滋平,李勇,符文彬.舌針治療中風失語癥32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2004,36(9):47-48.
徐州市科技局項目(KC14SH033)。
三瑛,E-mail:1263440176@qq.com。
R 743.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1.011
2017-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