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瓊 朱惠娟 吳玉石羨
(廈門市仙岳醫院 七病區 福建 廈門 361012)
人性化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郭淑瓊 朱惠娟 吳玉石羨
(廈門市仙岳醫院 七病區 福建 廈門 361012)
目的探討人性化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廈門市仙岳醫院收治的8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43)和觀察組(n=43)。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人性化護理,兩組均連續護理6個月。比較兩組護理前后臨床癥狀、認知功能及社會功能的改善情況。結果與護理前比較,護理1個月后觀察組陽性癥狀評分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護理3~6個月后,兩組PANSS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6個月后觀察組MQ評分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TMT-A連線時間及TMT-B連線時間均縮短,錯誤數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與護理前比較,觀察組護理1個月后SDSS評分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3~6個月后,兩組SDSS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人性化護理可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記憶力,提高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
精神分裂癥;人性化護理;認知功能;社會功能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及生存環境壓力的不斷增大,各類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1]。醫學模式的改變使臨床對各類精神疾病患者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其心理因素對疾病恢復的影響。同時,患者預后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之一。祁恩秀等[2]研究表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個性化護理能有效穩定患者病情,提高其社會生存技能及生存質量。另外,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普遍存在記憶力、注意力、信息整合等多方面的認知功能障礙,致使其社會生存能力降低[3]。本研究旨在探討人性化護理方案的實施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認知功能及社會功能的影響,以期為臨床護理指導提供參考依據。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廈門市仙岳醫院就診的8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參照WHO制定的《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ICD-10)進行診斷。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30~60歲;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65分。排除標準:腦損傷等器質性病變、嚴重軀體疾病導致精神障礙者;先天性神經發育遲緩者;有精神藥物濫用史者;嚴重依賴精神活性物質者;有明顯暴力行為或自殺傾向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根據入院序號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n=43)和觀察組(n=43)。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36~58歲,平均(46.2±3.5)歲;確診年齡為(38.6±2.2)歲;病程為2~8 a,平均(5.1±1.5)a。觀察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34~59歲,平均(47.8±3.2)歲;確診年齡為(39.2±2.1)歲;病程為2~9 a,平均(5.5±1.7)a。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兩組患者均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不同的護理方案。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指導患者日常生活、定時服藥,維護病房秩序及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開展五行健康操,同時針對康復期患者開展種菜、畫畫、手工藝品、折花、縫衣服、裝飾品等活動,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更具有人文關懷精神的人性化護理方案,分別從病房及生活區域環境完善、生活和飲食指導、疾病認知教育、心理及情感關愛等方面進行護理干預。①病房及生活區域環境的完善:選擇顏色柔和的床單、被罩,使用柔和、不刺激的燈光,采用色調柔和、清新的墻貼裝飾優化病房,使用軟泡沫包裹墻角銳利的位置,保證病房內外的環境設施安全、整潔、有序。②細致的生活和飲食指導:保證患者個人衛生,指導并提醒其及時更換衣物,可安排專業人員照顧生活自理能力較弱、不能自理的患者,使其學會在生活中自我管理;指導患者合理營養地飲食,忌酒、咖啡等刺激性飲食,多食維生素C豐富的新鮮水果及蔬菜,控制高熱量飲食,多吃一些高蛋白食物。③疾病的認知教育:通過與患者積極溝通、交談、詢問,了解其對疾病的認知及自我評價,幫助患者分析對己、對事及對疾病的錯誤理解,建立正確的疾病及自我認知模式,引導其向積極的情緒轉變。④心理及情感關愛:針對不同情況的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注重溝通時的態度、語氣,拉近雙方的距離,獲得患者的信任,給予其更多的陪伴,消除各種不良情緒,尊重其生活習慣、信仰,促使患者積極配合護理工作的開展。
1.3觀察指標采用PANSS評定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不同時間精神癥狀改善情況。采用韋氏記憶量表(WMS)、連線測驗(TMT)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6個月后認知功能。WMS用記憶商(MQ)表示,評估患者的記憶能力;TMT包括TMT-A連線時間、錯誤數及TMT-B連線時間、錯誤數。采用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量表評定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不同時間社會功能缺陷程度,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社會功能缺陷越嚴重。

2.1PANSS評分與護理前比較,觀察組護理1個月后陽性癥狀評分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與護理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3~6個月后,兩組PANSS各項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PANSS評分比較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aP<0.05,bP<0.01;與對照組比較,cP<0.05,dP<0.01。
2.2認知功能與護理前比較,護理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MQ評分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患者MQ評分無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TMT-A連線時間及TMT-B連線時間均縮短,且其錯誤數均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認知功能比較
注:與護理前比較,eP<0.05,fP<0.01;與對照組比較,gP<0.05,hP<0.01。
2.3SDSS評分與護理前比較,觀察組護理1個月后SDSS評分降低(P<0.05),對照組SDSS評分與護理前比較,無明顯變化(P>0.05);護理3~6個月后,兩組SDSS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評分比較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hP<0.05,iP<0.01;與對照組比較,jP<0.01。
精神分裂癥患者是社會弱勢群體,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會、心理問題,給社會及家庭帶來沉重的生活負擔,降低患者及家屬生活幸福指數[4]。常規護理方案細致性低,指導不到位,對患者心理方面的關注更是缺乏。相較普通疾病患者來說,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更需要從心理、精神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護理。人性化護理管理是融入了人文關懷精神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護理人員經過一定的培訓后以患者的需求和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尊重患者人格,根據患者個體差異的不同開展更加細致、靈活、有效的護理工作,避免傳統護理管理不足,促使患者在康復期達到良好的身心康復效果[5-6]。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護理前比較,觀察組護理1個月后陽性癥狀評分降低;護理3~6個月后,兩組PANSS各項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該結果表明經過人性化護理模式的實施,精神分裂癥患者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及一般精神病理改善情況優于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WMS、TMT是臨床最常用的評估患者認知功能的量表,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特異性、靈敏度和臨床符合率及可信度均較高[7]。本研究結果中,與護理前比較,護理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MQ評分升高,對照組患者MQ評分無明顯變化,兩組患者TMT-A連線時間及TMT-B連線時間均縮短,且其錯誤數均減少(P均<0.05)。該結果表明人性化護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記憶力,改善其認知功能。同時,與護理前比較,觀察組護理1個月后SDSS評分有所降低;護理3~6個月后,兩組各項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該結果表明人性化護理模式可加快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的改善,使患者的社會生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綜上所述,人性化護理模式可顯著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記憶力,提高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然而本研究樣本量有限,有待于今后更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1] 孫玉靜,王麗娜,周郁秋,等.精神分裂癥恢復期精神殘疾患者致殘因素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6):712-715.
[2] 祁恩秀,姚惠珍,姚海琴.個性化護理干預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病人社會技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7,15(8):933-935.
[3] 盧勇花,張玉蘭,潘貴春,等.精神分裂癥采用人性化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5):176-177.
[4] 譚莉,曹麗,劉建新,等.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障礙[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2):172-174.
[5] 劉寰.人性化護理管理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7,17(1):149-150.
[6] 童麗君.人性化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6):224,227.
[7] 胡茂榮,陳晉東,李樂華,等.首發精神分裂癥利培酮治療前后認知功能的比較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0,37(3):129-132.
R 473.7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1.094
2017-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