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玲
[摘 要]語文教學在引領孩子們感悟名著課文“篇”的魅力之余,還應激發起他們對名著的興趣,指導學生從單篇文章閱讀走向長篇作品的閱讀。教學《給家鄉孩子的信》一文,一是引導學生品讀文本,層層深入地體味文本內涵,學習巴金語言平實的特點;二是適度拓展資料,豐滿人物形象;三是略讀《家》的幾個片段,帶著學生走進這本小說,從作品中尋找作者的影子,讓學生產生進一步閱讀小說的興趣。
[關鍵詞]單篇課文;名著閱讀;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10-04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重點句的意思,說出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巴金爺爺對下一代的關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激發他們為社會添光彩、為別人奉獻愛,使生命開花的愿望。
4.拓展閱讀《家》的片段,激發學生閱讀《家》的興趣,進一步走進巴金,感受巴金的文字。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感受巴金
師:(出示巴金圖片)這節課我們繼續走近這個世紀老人。上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學習了課文第一、第二自然段。同學們回憶一下,讀了這兩個自然段,巴金爺爺的什么地方深深地感動了你?
生1:巴金爺爺特別愛家鄉的孩子,讓我感動。
生2:巴金身體有病,還堅持給孩子們寫信,這份真誠讓我感動。
師:同學們,巴金爺爺已于2005年10月17日走完了他101歲開花結果的一生。在他的追悼會上,不同地方的小學生都前來悼念他。有的學生手中捧著自己親手折疊的千紙鶴,上面寫著(出示):
指名讀這句話。
二、品詞析句,感悟真愛
師:這句話是不是特別熟悉?
生:是的,這句話出現在課文第三自然段,就是巴金爺爺說的,他希望家鄉孩子們能多奉獻自己。
師:是啊,這就是巴金爺爺自己說過的話。每次讀,我都會增加一份感動。文中像這樣令人感動的句子還有很多,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三小節,看看哪些話語深深地打動了你,邊讀邊圈畫。一個標點、一個字、一個詞,或者一個看似平平常常的句子卻包含著濃濃的真情,深深打動了你,寫下你的感受。
(學生自讀,作批注,教師巡視)
(一)整體感受
生1:“老老實實”“平平凡凡”這兩個詞讓我很感動,巴金爺爺創作了很多的作品,本身很不平凡,但他卻說自己很平凡,我覺得他十分謙虛。
生2:他說“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這兒“不是……而是”讓我覺得他對祖國和同胞有無限的愛,也能表現巴金的真心真愛。
師:你覺得他寫作和我們一般人寫作的目的不一樣,他寫作是為了傾吐自己的愛。這種崇高的境界讓你感動,是吧?也讓老師感動。
……
(二)感悟謙遜
師:一位詩人在《敬壽巴金百年》中這樣寫道(出示):
指名讀。
師:這是詩人眼中的巴金。可是巴金自己卻說(出示):
指名讀。
師:從這些句子中,你讀出了一位怎樣的巴金?(相機板書:謙遜)
師:在你們眼中,巴金是個杰出人物嗎?
出示:
師:看到他有如此大的成就,你想到了哪些詞?
生:文學大師、偉大、文壇巨匠、才高八斗、著作等身……
師:在我們的眼中,巴金老人就是這樣一位著作等身的杰出人物,他卻說——引讀前面兩句話。
(三)感悟大愛
師:多么謙遜的一位老人呀!我們不禁要問,他寫作的動力是什么呢?
出示:
師:再次默讀這段話,用一個字概括出巴金爺爺寫作的動力。(結合學生回答板書:愛)
師:這是對——祖國,對——同胞,對——人民的愛。巴金在談創作《家》這部作品時,有這樣一段話。
出示:
師:這份熱情,這份為弱者說話的豪情就是巴金的真心真愛、深意深情。一起來讀出巴金的心聲。
(齊讀“我寫作不是……”)
師:正是緣于這種愛,巴金爺爺所理解的生命意義才會如此偉大。他是怎樣看待生命的意義的?迅速找一找相應句子。
出示:
師:請三名同學來讀句子,每人讀一句話。
師:從這些話語中,你又讀出一位怎樣的巴金?(相機板書:樂于奉獻)
師:誰能舉個例子告訴我,什么是享受?
生:別人為你服務,很享受;周末在家什么也不干,很享受。
師:巴金爺爺認為,人如果只追求享受,那他的生命就——沒有意義。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他的奉獻精神體現在他很多的作品里。
出示:
師:你讀了這句話,有什么感受?
生:他說“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里”,他沒有別的心愿,只有這一個。我覺得他的話讓我特別溫暖。
師:讓我們齊讀巴金爺爺這句話,感受巴金爺爺溫暖的心。
師:他奉獻的又是什么呢?
生:他奉獻的是愛、同情、精力和時間。(課件強調四個關鍵詞)
師:巴金爺爺不僅自己這樣做,他還希望每一個人都像他那樣,為了祖國和人民,奉獻出更多的——(愛),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因為只有這樣做,生命才會——開花結果。巴金爺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巴金爺爺不是富翁,他是中國作家中唯一一位幾十年不要工資的作家,全靠自己的稿費生活,但他卻始終沒有忘記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自1995年以來,巴金爺爺向希望工程捐款595700多元。即使在病重期間,他也沒有忘記叮囑他的兒女們,別忘了定期向希望工程捐款。多么可敬的巴金爺爺呀!endprint
師:你認為巴金爺爺的生命開花結果了嗎?
生:開花結果了。
師:是啊,他寫的每一個字,獻出的每一份愛,都說明了他的生命之花開得特別——(艷),特別——(美)。請同學們用文中的話或者用自己的話,也可以是自己搜集的資料來說說你對“讓生命開花”的理解。
出示:
(學生片刻思考后,交流)
師:對于我們這些孩子來說,怎么做就是讓生命開花?
師:讓我們再讀讀老人的這段話,感受巴金生命之花散發的幽香。齊讀第三句話。
三、聆聽期望,升華情感
師:巴金爺爺在信中還說:“我和別人一樣,也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開花。但是我不可能再活一次。”巴金爺爺是多么想再次延續自己的生命,繼續讓自己的生命開花結果,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巴金爺爺把希望寄托在了我們身上。他給我們提出了什么希望呢?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師:能用一句話概括老人對我們的期望嗎?
生:珍惜時間,好好學習。
師:珍惜時間是為了什么?好好學習呢?
師:是啊,巴金爺爺希望我們也能像他那樣,把更多的愛,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同情,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別人身上。聆聽著巴金老人希望的話語,讓我們齊讀這段話,向巴金爺爺立下我們的決心。
出示:
(齊讀這句話)
師:這一封普普通通的信,讓我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地被震撼著。巴金爺爺以他的愛感動了家鄉的孩子們,更以他的真誠感動了所有讀者,感動了全中國。他被評為2003年度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全體起立,讓我們滿懷敬意地為巴金爺爺送上這段頒獎詞。齊讀頒獎詞。出示:
四、拓展閱讀,走進作品《家》
播放《家》微視頻。
文字內容: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巴金在87歲高齡時寫給家鄉孩子的回信。他在60年前,27歲的時候,寫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就是我前面給大家提到過的《家》。這部小說以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成都市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從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實際上,在這個大家族中處處都充滿著爾虞我詐和鉤心斗角。作品中,高家有三兄弟,覺新、覺民和覺慧。覺新的原型是巴金大哥,是“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的代表,封建制度的犧牲品。覺慧不是巴金的原型。巴金爺爺寫《家》的時候說過,這本書里并不一定有他自己,可是書中的人物都是他愛過或者恨過的,書中的很多場面都是他親眼見過或者親身經歷過的。他說:“我陪著那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歡笑,也陪著他們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開我的回憶的墳墓。那些慘痛的回憶到現在還是異常鮮明。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逼著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以至結局悲慘。那個時候我的心因為愛憐而痛苦,但同時又充滿惡毒的詛咒。”《家》就是在這種心情下寫成的。巴金爺爺45歲的時候,他所攻擊的不合理的制度已經消亡了,但重讀這部小說,他還是激動得厲害。他說:“我不是一個說教者,所以我不能明確指出一條路來,但是讀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他。”
師:他到底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怎樣的路呢?我們先走進覺慧這個人物。因為當時軍閥混戰,一些國民黨士兵故意挑釁,在覺慧所在的學校打傷了幾個學生,引發了學生的不滿,所以他們游行到督軍署討說法,但是督軍署不予理睬。
出示:
師: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覺慧?抓住語言文字談一談。
生1:我覺得他有點奮不顧身,為了反抗,一直堅持著。
生2:他是一個言出必行的人。
生3:他也是一個甘于奉獻的人,充滿了正義,為了正義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師:你們都讀出了一個正義勇敢的熱血青年。新年正月初九那一天,高公館請來了一個舞龍隊。
出示:
師:讀到這兒,你是什么心情?
生4:我覺得非常憤怒,他們都已經尖叫了,觀眾們還滿意地笑了,覺得他們太冷漠了。
生5:我覺得非常驚訝,那個社會居然是這個樣子,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當然,我也很憤怒。
師:在這件事上,覺慧是什么態度呢?從他的身上你能不能看到巴金的影子?
出示:
生:他和其他人不一樣。他是平等地對待這些人。他很有同情心,而且他的同情是不畏強權的。他是和他的家人在一起,他的五舅還在,他都完全不顧,還這樣說。
師:你是不是覺得在那樣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缺少了一種溫暖的情感,似乎都很冷漠?外人之間如此,家人呢?高老爺生病了,求醫無效,家里以陳姨太為首的封建一族搞迷信活動,請人捉鬼。到了覺慧房間捉鬼的時候,覺慧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
師:你又看到一個怎樣的覺慧?
生:特別正義,只要是不好的事情就要阻攔,堅持自己的原則。
師:就這樣一個正義善良、敢愛敢恨的少年,最終不滿封建家族的桎梏,離家出走,一個人去了上海。這是他離開的場面。
出示:
師:他的哥哥和他的兩個朋友就這樣不留痕跡地消失了。先前的一切仿佛是一場夢,他再也看不見他們,他的眼睛所看到的,只是一片清瑩的水,一些山影和一些樹影。
師:同學們,僅僅讀了《家》的幾個片段,我們就深切地感受到了高家這個大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鉤心斗角。在這部小說中,覺慧為什么要堅持離家?書中還發生了哪些故事?希望同學們自己走進《家》,親自感受一下那個年代,感受青年一代反封建主義的覺醒。
【總評】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巴金在87歲高齡時寫給家鄉孩子的信,信中飽含著濃濃的人文情懷。作者杰出的寫作才華和高尚的人格,對學生的心靈產生了深深的震撼。
(一)潛心文本,感悟情懷
教學伊始,教者緊緊圍繞“課文哪些地方打動了你?”這根主線,讓學生靜心默讀,用心思考,然后組織學生匯報思考所得。這樣就從文本出發,構建了一個有思維深度的大話題。在這個大話題的引導下,學生潛心會文,品詞析句,圍繞“謙遜”“樂于奉獻”“珍惜時間”進行對話。在具體的情境中,在細節的想象中,在反復的誦讀中,在不停的追問中,學生漸漸地走進文本,走進人物。這樣,巴金的形象在學生的心頭不斷明晰起來,精神逐漸豐滿起來,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
(二)適度拓展,豐滿形象
設計中,教者為了加深學生對巴金的了解,在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適度補充了一些資料。如,巴金在世時的具體成就、典型事例和巴金《隨想錄》中的一些富含哲理的語言文字等,讓學生感悟巴金謙遜的品質和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這樣,學生的學習不是停留在理解語言上,而是實現了與文本、與作者的智慧對話。教者把看似簡單的課文教得豐滿、實在,富有厚度和廣度,進而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自己去課外探尋更多的相關知識。
(三)帶出一本,走進巴金
為了引導學生走近巴金,在課堂的最后十幾分鐘設計了帶領學生走進巴金作品《家》的教學環節。教者從《家》中精心挑選了有關覺慧的幾個片段,引導學生閱讀。在初步閱讀中,學生慢慢地感悟到覺慧的正直勇敢、大膽叛逆、嫉惡如仇的性格特點。然后,教者話鋒一轉:“你從他的身上能找到巴金的影子嗎?”很快學生把覺慧和巴金聯系起來,尋找兩個人的共同之處,了解到在那個特殊年代作者對新生活的向往。同時,通過幾個簡短故事的引入,激發了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興趣,成功實施了“一帶N”的漣漪型教學策略。
(責編 韋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