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蘭
[摘 要]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語文作業應體現新課程標準要求,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以調動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可布置固化性作業、實踐性作業、延展性作業和層次性作業等,以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關鍵詞]語文作業;實踐性;層次性;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44-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進行了以學生發展為本,以讀書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課堂為主陣地,課內課外結合為基本思路的學生作業改革實驗,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現將經驗總結如下,與同行們進行分享。
一、固化性作業
固化性作業是指教師以學生課堂知識學習情況為依據所設計的有針對性的作業。這種作業著眼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言語素質,提升表達能力,還語文教學姓“語”的本色。如,在低年級教學中,教授完新識字的內容后,可設計“給生字朋友安家”(按偏旁歸類),“辨別雙姐妹”(形近字組詞),詞語接龍等作業;學完文質兼美的課文后,可設計“百靈鳥的歌”(背誦佳句)等。評價時,給完成作業優秀的學生貼小獎章,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的作業關注了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為主,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讓學生主動學習,達到了學習語言與運用語言相結合的目的。
二、實踐性作業
語文新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的教學要求中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事物,能運用不同形式、思路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能夠把自己感覺比較新奇有趣以及印象深刻、令人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注重課堂內與課堂外相關知識的互補與結合,有效地利用家庭、學校和社區等資源,積極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與開展,努力使學生的學習空間得以拓寬,讓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大大增加。基于此,筆者結合語文課本的相關內容,設計了實踐性作業。實踐性作業是以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為基石,由教師指導,汲取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的生活營養來選擇并確定探究課題,使學生主動獲取相關知識,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某些特定問題的作業。這種作業,學生可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有效培養其探索和實踐的能力及創新意識。如,布置學生針對相關內容聽廣播、看電視,在聽、看優秀的少兒節目中記錄優美的詞匯和有趣的語言;讓學生采訪民間藝人,學寫民間故事,然后開展“故事會”活動。
筆者結合所任教的學校毗鄰全國紡織業巨頭——魏橋創業集團的有利條件,在暑假期間,為學生設計了 “棉紗的生產過程”“棉布是怎樣生產出來的”等實踐性作業。同時,針對當地小清河水污染的狀況,筆者設計了“小清河的變遷”“小清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實踐性作業。這兩項作業讓學生選擇他們感興趣的題目去嘗試完成。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們個個興致高漲,不畏似火驕陽。在街道上、小河旁、工廠展板前,處處留下他們探求的身影。開學后,孩子們上交了作業,其豐富的內容、生動的語言、詳實的數字,令教師們贊不絕口、拍案叫好。這種作業使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活動中得到了培養和提高,同時密切了學生與生活、與社會的聯系,為學生學習語言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就像伯林霍夫所說:“教師要強調學生如何來描述,憑借自己已經掌握的技能與技巧去想盡辦法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那個問題不管最終解決還是沒解決,學生總會有他們可寫的東西;即使他們進入了死胡同,如果他們能把這個過程描述出來的話,那也應該說是有意義的。”這樣的作業使學生注意了解決問題的技巧,最終學會了學習。
三、延展性作業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這是實現有意義學習和培養學生學習信心的根本措施。延展性作業關注的是學生自主性及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以期達到良好習慣的養成。如,學完《植樹》這篇課文后,布置學生觀察常見的、喜歡的一種樹,然后寫一篇觀察日記,日記中也可畫上這種樹或貼上樹的圖片;學習了“清清的水”這一單元后,讓學生分成若干專題小組,收集整理有關水的語句、詩文、畫、歌等,然后由小組整理、歸納、匯報、展示。學生對這種學習形式感到新鮮有趣,興致很高,完成的作業都達到了較高的質量。這種作業可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提供給教師掌握學生的智力發展和學習習慣的依據。
四、層次性作業
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各方面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班內幾十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其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不一樣,學生自身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存在差異。家庭文化氛圍、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關注度及家校配合度,也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效果。如果不考慮學生存在的差異性,一刀切地要求學生,就可能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可能“吃不飽”,漸漸地他們就會失去進取心和求知欲;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又可能“吃不了”,也會逐步失去學習的信心。因此,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設計了層次性作業。如,在教學《青青的山》一文時,筆者在上課前先布置一項作業,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不同樣式的筆,畫出自己見過的或喜歡的山,畫完之后在上面寫上與山相關的詞語、句子,或兒歌。之所以這樣設計作業就是為了尊重學生的差異,以體現層次性,使得學生能夠根據其自身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來完成作業。在上課后,我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檢查,把三個層次的作業各選了一份,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第一個孩子寫“山勢陡峭”,第二個孩子寫 “我喜歡風景優美的黃山”,第三個孩子這樣寫:“泰山是我國名山,其著名的‘十八盤幾乎直上直下,讓人爬起來心驚膽戰。”我對這三種作業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對三位學生分別進行了表揚。三個孩子眼神里都透露出了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層次性作業充分考慮了個體間的差異,以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為基石,讓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得到了發展。它既重視了群體目標的整體推進,也關注學生個體素質的提高,使全體學生都能達到相應的目標,實現了因材施教與面向全體學生的有機結合的目標。
作業的設計與布置是高效課堂教學的積極拓展和延伸。對學生來說,作業是學習的鞏固和深化,通過完成作業,可以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以便溫故知新、查缺補漏。對教師來說,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對作業設計的深入研究,是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以上所述幾種作業形式,筆者在使用時注意了互相交替,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生興趣靈活運用。這樣,對學生來說,作業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美)約翰·賓 著,張仁鐸譯.研究性學習[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責編 韋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