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文
[摘 要]古典詩詞極具表現力,充滿畫面感,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通過類比拓展、對比閱讀、日積月累和遷移仿寫等方式引領兒童觸摸詩魂、感悟詩意、蕩漾詩韻、生發詩懷,享受到古詩帶來的視覺和情感的愉悅,使兒童產生美好的想象,生發美好的情感,并生長詩心,形成詩意。
[關鍵詞]古詩誦讀;古今融合;詩情畫意;詩化表達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35-01
隨著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播出,古詩詞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金波先生說,這些經過歷史反復考量、甄選并得以流傳至今的古典詩文,它們極具語言表現力,音調亦是極度和諧、有節奏,充滿韻律感。身處蒙學階段的兒童,他們的世界是充滿著幻想、詩意的。那些畫面清新、語言簡潔、節奏明快的詩句,自然會成為兒童的最愛。教學中,我嘗試通過類比拓展、對比閱讀以及遷移仿寫等來喚醒兒童詩意的心靈,生發他們靈動的詩情。現以人教版三年級的古詩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一點做法,就教于方家。
一、觸摸詩魂——在詩因類聚中廣泛涉獵
詩人圣野認為,一個從小就浸潤于詩歌氛圍中的人,一定能明辨是非、真性真情。如果我們教師有意識地帶領兒童走進詩歌的芳草地,讓他們在里面自由馳騁、對話,那么他們必然會流連忘返。怎樣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津津有味地賞讀古詩呢?我根據三年級教材古詩的編排特點,根據古詩內容進行同類鏈接,將相近題材的古詩進行整合,讓兒童閱讀同類詩歌,拓寬他們的視野,并遷移學法。如,讀了《小兒垂釣》,我再推薦袁枚的《所見》(牧童騎黃牛) 、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高鼎的《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讓兒童賞讀;學了《詠柳》《春日》,則鏈接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等同主題詩篇給學生閱讀。這樣,讓兒童在同一主題的詩歌中廣泛涉獵,拓寬了他們的視野。
二、豐滿詩意——在古今交融中自由感悟
教材編者有意識地將古詩安排在單元課文和學習園地之中,這樣既與單元主題契合又能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語文園地一》安排了《小兒垂釣》這首富有生活情趣的小詩,第五組課文安排了《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后雨》這兩首描繪優美景色的古詩。三年級下冊則在第一組課文中安排了表現大自然壯麗與神奇的《詠柳》《春日》兩首古詩;《語文園地五》則安排了孟郊的《游子吟》這首古詩,與第五單元的主題——“人間真情”相呼應;《語文園地六》則列舉了王維、杜甫、杜牧、陸游、王安石幾位詩人關于大好河山的古詩名句。整體上看,整個年級主題都指向美麗的景色和悠然自得的情感。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單元主題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意境,也可以根據課文的不同內容鏈接相關的古詩。如,學習《金色的草地》一課,我們帶領兒童再讀“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賞析《槐鄉的孩子》, 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搖頭晃腦吟誦“槐花滿地無人掃,半在墻根印紫苔”“日午路中客,槐花風處蟬”等。這樣,現代美文與古典詩詞交相輝映,讓學生在親切可感的畫面中自由想象、真切感悟、充分積累。
三、凝聚詩情——在日積月累中蕩漾詩韻
古典詩詞的閱讀積累,僅僅靠課堂上的幾分鐘是遠遠不夠的。要想讓兒童累積大量古詩詞名句,讓他們“腹有詩書氣自華”,還需要大量課外時間和活動來補充。我們可以開展晨誦、午讀、暮醒活動,讓兒童大量誦讀經典詩文,熟讀成誦;可以設置語文課前的每日一誦,或誦讀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古詩,或誦讀相應季節、時令的詩詞;可以開展賽詩會、擂臺賽、詩句接龍、情景運用等別開生面的活動,讓學生日積月累,始終浸潤在古詩誦讀氛圍之中。當然,好詩需要品悟,想象需要激發。我們不能讓兒童在不求甚解、不知所云中咿咿呀呀,而應觸發他們的詩意天分,讓他們在想象中完善畫面、捕捉情感,引起共鳴。
四、生發詩懷——在遷移仿寫中詩化表達
優秀的古典詩詞,感情為其靈魂,想象是其翅膀。情感豐富、充滿想象力的古詩句,能有效引發兒童的想象,使兒童在自由遐想中積淀詩的韻致。因此,我們應引領兒童讀出詩的律動,體會詩句的鮮活魅力,勾勒詩意的美好畫面,讓兒童充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如,在誦讀了孟郊的《游子吟》后,我們讓兒童練筆“誰言 ,
。”學生興味盎然,寫出了富有童趣的詩句。大量的誦讀,定然能催生一個個小詩人!
珍視文化寶庫中的古詩詞,給兒童大量可誦讀的詩詞,讓他們充分利用時間去欣賞詩人所描繪的畫面,體會流淌于詩行間的感情,從而享受到古詩帶來的愉悅之感,使兒童產生美好的想象,生發美好的情感,并生長詩心,形成詩意,這是古詩教學的理想境界。
(責編 韋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