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衛明
孔子在經濟落后、社會動亂的春秋戰國時期,他活到73歲,可謂高壽之人。其長壽之道在《論語》中亦有所涉及,概括起來有五個字:仁、樂、食、節、戒。
仁 仁是《論語》的核心思想,“仁者愛人”包括對親人、朋友、眾生的愛。
一個心中充滿大愛的人,內心必然是光明的。中國古代養生學有言:“內明而外治”,指的是一個人內心光明,那么外在不利因素很難侵害他。同時,仁愛又是雙向的,“愛人者,人恒愛之”。
孔子一生倡導并踐行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人生理想,這必然為他營造出良好的人際關系。
“德不孤,必有鄰”,和諧的人際交往,讓人充滿幸福感,進而推遲衰老。
樂 孔子雖生逢“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之亂世,又常懷濟世救民的“百世之憂”,但觀其一生,他的生活態度積極樂觀、奮發向上。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著粗茶淡飯,挽起胳膊當枕頭,悠然而睡,自得其樂。從養生學角度來看,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臨床研究發現,很多疾病都與情緒波動、心情抑郁等有關,老年人更要保持心態平和,遇事不爭不搶、不急不躁,用樂觀豁達的態度過晚年。
食 孔子對飲食極為講究。
《論語》中亦有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孔子認為,要防止病從口入,首先要從顏色、氣味、形狀等方面細心鑒別食物是否變質,不吃腐壞、發餿的飯菜酒食。其次,還要講究烹飪技巧,用調料盡可能地將飯菜做得鮮美可口,以增進食欲。
節 節就是生活要有節制。保持生活中各方面的平衡,不走極端。
如情緒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飲食上“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即吃肉可以,但不要多吃;盡管酒量很大,但也不要喝醉。總之,不得暴飲暴食。
戒 養生要有所禁忌。
孔子對人生各個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也很有研究,他不但能透視到人性的弱點,而且還能深刻地揭示如何克服和戰勝人性弱點。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即青少年時期,由于發育不成熟,不能迷花戀蝶。中年時,是氣剛任性、好勝善斗的年齡,所以應平心靜氣,和諧寬容。老年時,體力已經虛弱,不要再竭力追求名譽、地位和金錢。如果貪婪無度,挖空心思地謀取個人利益,就會大傷元氣,損身折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