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璐
[摘 要]文本作為 “范例”,其蘊藏的教學資源可謂豐富。教師應嘗試變換視角,多從作者的維度、編者的維度進行解讀,為研制適切的教學內容奠基。以《變色龍》一文為例,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歷練感知,在語用訓練中彰顯人文情愫;聯系對比,在悅納內化中學會多維表達;模仿創作,在實踐練筆中感知有序表達。
[關鍵詞]閱讀教學;轉變視角;語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69-01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變色龍》一文,以作者與南非工人對話的方式,記敘了“發現變色龍—觀察變色龍—放回變色龍”的過程,以詳細的筆觸描繪了變色龍的外形、捕食以及變色的特點。這篇課文在文本內容、語言和結構設置上都匠心獨運,值得學生深入探究與思考,是歷練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范本。
一、歷練感知,在語用訓練中彰顯人文情愫
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因此,閱讀教學的語用訓練必須要建立在文本鮮明的價值主旨上,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得到人文的熏陶,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效發展。
在教學課文第15自然段時,教師出示課文中的語句:“變色龍,果然名副其實。”讓學生將關注力聚焦在“名副其實”這個詞語上,并結合具體的語境說說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找找上一自然段中關于顏色的變化:香蕉葉色、棕色、淺灰色。在學生深感意外和驚奇時,教師順勢引領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思考:“變色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在學生交流分享的基礎上,教師板書:香蕉葉、泥土、水泥板;然后引領學生進行語用表達:當變色龍( ),自然就會變成( )。在這一句式的引領下,學生就能充分感受變色龍能夠根據具體環境的不同而變色的特點。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選用了兩個教學價值點: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名副其實”;緊扣句式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這兩個練習不僅培養了學生關注文本表達細節的意識,歷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使學生深受文本豐富人文氣息的熏陶,喚醒了他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二、聯系對比,在悅納內化中學會多維表達
在教學“捕食”板塊時,教師在引領學生關注課文中“變色龍如此遲鈍,如何捕捉食物”的句式特點后質疑:“‘如此遲鈍結合課文內容具體是指什么?下面哪些語段直接描寫了變色龍捕食的過程?”這一問題的設置,旨在引領學生更好地感受句子承上啟下的妙用,并深入感知作者運用人物對話的方式對變色龍展開描寫所形成的自然而親切的表達效果。
而在具體描寫捕食細節時,作者的設置也是匠心獨運,分別從“耳聞”和“目睹”兩個不同的維度展開描寫,展現了變色龍動作的靈敏與快捷。而在語言描述中,其生動性不僅僅體現在“剎那間”“迅雷不及掩耳”“卷入”等形象化的詞語中,同時也體現在朋友繪聲繪色的講述過程中。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如此獨特的捕食方式,是與什么相關的呢?”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這與變色龍眼睛獨特的構造與功能相關。
在學習過程中,很多教師會指導學生進行隨文練筆,并十分關注讓學生從動物的外形、習性和相關動作展開描寫。但遺憾的是,學生的語言表達總是干巴巴的。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只能從單一的維度和視角展開描寫,缺乏多維表達的技巧。因此,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緊扣文本內容的特點,讓學生體會作者多維度描寫事物的方法,對于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
三、模仿創作,在實踐練筆中感知有序表達
表達的有序性,是作者寫作時進行整體性構思的集中體現,也是高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范疇。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在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明晰作者內在的創作思路,為解構文本的創作思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教學《變色龍》一文時,教師首先引領學生感知課文9~15自然段,整體感知作者描寫了變色龍的哪些方面。在羅列出外形、捕食和變色特點之后,聚焦描寫外貌的語段,并在深入細讀的基礎上畫出作者所選擇的部位,著力感知其全身、頭部、嘴眼、身軀……的特點,從而相機提煉出作者的寫作順序,即從全身到部分,從頭部到尾巴。隨后,教師出示變色龍的圖片,讓學生嘗試運用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口頭表達練習,感受作者有序表達的精妙。最后,教師讓學生模仿課文語段,依照順序、緊扣特點,具體介紹某一種動物的外形。
教師引領學生在整體感知、細節體悟、實踐練筆的過程中,積累并內化了語言表達的方法,為學生扎實的練筆實踐搭建了平臺。
文本作為教學的“范例”,其蘊藏的教學資源可謂豐富。教師應嘗試變化視角,多從作者的維度、編者的維度進行解讀,為研制適切的教學內容奠基。
(責編 劉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