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娟
[摘 要]小學語文是一門情感和技術相融合的學科。閱讀教學在充分關注學生語用能力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高尚情操的鑄造。教師可借助探究、誦讀、練筆等方法引領學生蓄積情感、釋放情感、表達情感,從而促進學生情感表達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閱讀教學;實踐表達;情感融通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75-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這就決定了閱讀教學在充分關注學生語用能力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高尚情操的鑄造。但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決不能進行人為的切割,而要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強化兩個板塊的彼此融合,歷練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筆者以《虎門銷煙》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在這一方面的思考和實踐。
一、借助資料拓展蓄積情感
由于課文所描述的歷史事件與學生現有的認知經驗、生活實際相去甚遠,這對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體悟作者的認知情感造成了較大程度的影響。筆者在預習環節中就布置學生通過種種途徑去收集關于鴉片戰爭的資料,引領學生深入感知“虎門銷煙”這一事件的歷史背景。
教學中,筆者先是為學生播放了天安門廣場上關于“虎門銷煙”的浮雕作品,初步感知這一事件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地位,并引領學生深入思考:1839年6月3日為什么是中國歷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隨后,筆者組織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分享,借助詳實的文字、確鑿的數據、鮮活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到鴉片給中國人民的身體和心靈造成了巨大傷害。看著這些觸目驚心的文字、數據、圖片,每個學生內在意識中都洋溢著濃烈的民族之情,充滿了對帝國主義者的仇恨,對“虎門銷煙”這一歷史性事件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課堂中,教師將學生收集到的資料與教材文本進行了高度融合,厘清了資料數據背后所蘊藏的真實內涵,為學生情感的應運而生奠定了基礎。
二、借助核心語言釋放情感
高效的語文學習 離不開深入的品讀與體悟。教師應以教材課文為藍本,引導學生圈畫出其中能夠表情達意的核心詞語,將其與虎門銷煙的歷史背景進行深入勾連,從而真正使學生形成對文本內容的深入感知。
如在教學課文第二自然段“描寫具體場景”時,教師引領學生以初步品讀的方式走進文本的語言。在體悟到作者對即將進行的“虎門銷煙”充滿期待和自豪之情時,教師再次引領學生潛入文本語言中進行細讀,緊扣課文中“男男女女”“水泄不通”“歡呼雀躍”等詞語,深入品析當時人們對“虎門銷煙”這一壯舉的絕對支持和鼓舞人心的社會效應。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又引領學生嘗試以不同的角色來朗讀課文的這一語段,展現不同人物所蘊藏的不同的情感:可以站立在林則徐的視角進行誦讀,感受其內心激動的歷史使命感;可以站立在外國商人的視角進行誦讀,感受他們內心對林則徐的憎恨之情;可以站立在普通民眾的視角來誦讀,感受他們蘊藏在意識深處的民族自豪感……
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不斷向文本的語言逼近,不僅解讀了文本語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同時與作者形成了深入對話,學生內在的愛國之情也通過誦讀的方式得以呈現。
三、借助實踐練筆表達情感
新課標積極倡導閱讀教學要回歸寫作本位。而這樣的語用訓練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原有寫作方法的模仿上,也需要借助文本的情感力量,蓄積學生內在的表達動力,從而讓語用訓練成為學生內在情感的宣泄渠道。
當學生緊扣文本內容和拓展資料了解了事件真相和歷史意義之后,學生內在的情感已經蓄積到高潮。此時,教師就需要在學生情感高漲之際,順應他們內在的情感規律,為他們開辟出情感傾吐的平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緊扣“虎門銷煙”的核心人物林則徐的雕像,在學生細致觀察的基礎上配以慷慨激昂的音樂,引領學生結合事件發展的來龍去脈,想象林則徐在這些事件中表現出來的言行特征,將自己對林則徐的喜愛與贊嘆之情全部表達出來。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以“林則徐,我想對您說”為開頭,進行心中感言的誦讀比賽,從而促進了學生情感表達能力的發展。
古語有云:情動而辭發。只有在情感驅動下的言語訓練,才能真正契合學生的體驗與認知,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綜合發展。
小學語文是一門情感和技術相融合的學科。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緊扣文本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內在的情感需要,把握文本語言這一認知平臺,借助探究、誦讀、表達等方法,引領學生奠基情感、釋放情感、表達情感,從而促進學生情感表達能力的發展。
(責編 劉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