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花
[摘 要]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引領他們經歷從感悟到語用,再到升格的質變過程,為學生核心能力的發展奠基。《天游峰的掃路人》的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從理解視角、語用視角、單元視角來深入學習,從而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文之道;理解感知;語用訓練;生存哲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77-01
《天游峰的掃路人》是著名散文家章武所寫的一篇記人類散文,作者以形象的語言、獨到的技法,刻畫了一位樂觀自信、豁達開朗的掃路老人形象,更散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生存智慧。作為一篇經典的文本,許多教師都沒能夠真正開掘出經典文本所蘊藏的豐富資源,導致閱讀教學僅停留在文本的表層。筆者探尋語文之道,從以下方面展開教學。
一、保底:從理解視角,探尋掃路人是個怎樣的人
不管教學理念如何發展,不管教學手段如何更新,引領學生真正讀懂文本的內容,揣摩作者意欲表達的內涵和主題,都應成為教學的基礎工程。
這篇課文是一篇記人的散文,學生對內容理解的落腳點自然是“這位掃路人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教師則要引領學生自主進入文本的語言世界中,把握作者描寫的內容,進行批注感知。交流中,教師引導學生緊扣老人說的三段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吃的是……喝的是……我能舍得離開這嗎”“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來感知老人言語背后的那份豁達開朗與樂觀自信。隨后,教師相機點撥:“關注人物的個性,難道就只能關注人物的語言嗎?”此言一出,很多學生豁然開朗。教師引領學生聚焦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所形成的表達效果,讓學生以反襯的視角意識到如此險峻的山峰還能堅持每天“掃上山、掃下山”,將人物形象上升到樂業、敬業的境界,從而強化了學生對人物全方位的感知。
對人物形象進行了深入的感知,學生就對文本的核心內容以及作者表達的內在主旨形成了深入把握。這有效促進了學生核心能力的深入開掘。
二、關鍵:以語用視角,感知是怎么寫好人物的
語用教學理念下,閱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懂得課文寫了什么,還要讓學生揣摩出作者是如何寫的,甚至還要讓學生意識到為什么這樣寫。
從這個角度來解構這篇經典文本,其教學的價值點可謂異常豐富。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在閱讀中關注作者的寫作策略。首先,言為心聲,聚焦人物語言。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與老人相遇、相知的整個過程中,可能會說哪些話?為什么寫到課文中就只剩下了三句?”讓學生認識到作者對人物語言的選擇都緊扣文本表達的中心。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對比:“老人的話都是由作者引出的,為什么作者的語言相比于老人顯得如此簡單?”讓學生認識到老人是刻畫的對象,作者的語言不能喧賓奪主。再次,借助環境,反襯表達。除了在第二自然段中描寫了天游峰的險峻之外,作者還在課文第七自然段中再次提到天游峰的險峻。兩處環境描寫都有襯托之意,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分在兩處進行描寫呢?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意識到第一處的環境描寫旨在進行鋪墊,讓讀者對天游峰形成一定的感性認知,而第二處的環境描寫是作者聽到老人的話之后的自然想法。如果剔除其中一處,整個文本的脈絡就會受到沖擊。
閱讀教學只有將關注的視角聚焦在文本創作的構思上和策略上,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強化對文本資源的有效運用。
三、提升:以單元視角,揣摩傳遞著怎樣的人生智慧
《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雖然是一篇描寫人物的散文,但編者將其與《最大的麥穗》《山谷中的謎底》兩篇借助事情、借助現象來闡發道理的文本構建成為一個單元,其意圖已經非常明顯:即不能僅僅將其視為一篇簡單的記人類文本,而應該著力引領學生探尋人物身上所蘊藏的人生智慧和生存哲學。
鑒于此,教師在教學總結板塊,可引領學生從生活的視角對老人言行背后所展現出來的人生智慧進行總結,從而深入感受到老人在艱辛中保持良好心態、智慧看待人生的美妙境界。隨后,教師又引領學生對比之前剛剛學習過的《漁歌子》這首詞,辨析張志和在這首詞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生態度與天游峰的掃路人有著怎樣的不同。學生在深入對比中發現:張志和是為了逃避生活,寄情于山水,雖然高雅但難免有些消極;天游峰的掃路人能夠以自信樂觀的心態面對自己的職業,并能享受人生的樂趣,因而比張志和的境界更高出一個格調。
將一篇看似普通的文本上升到一個生存智慧的哲學境界,契合了單元編著的視角,為后續兩篇課文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總而言之,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引領其經歷從感悟到語用,再到升格的質變過程,為其核心能力的發展奠基。
(責編 劉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