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原
摘 要:薛福成做為近代外交家、思想家以及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在經濟、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改革思想都有著許多獨到之處,而對于西方的實際了解也讓他的文化視野更為開闊,本文結合相關著作,對薛福成的文化視野與改革思想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薛福成;文化視野;改革思想;政治制度
由于具有著出使西方四國的獨特經歷,薛福成的改革思想與文化視野在當時都是極為先進的,而其在出使前后思想與視野上的巨大變化也充分體現了近代國人在尋求變革上的變化與進步,因此,研究薛福成的變革思想與文化視野具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1 薛福成的文化視野分析
1.1 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薛福成出身于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自幼苦讀經書,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雖在時代的影響下堅持經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研究經世實學,并有著出使西方各國的豐富經驗,但對于儒家傳統文化仍然極力推崇。他認為西方的天主教等宗教信仰相比于儒家文化又如“水晶之比玉”,西方的飽學之士在格物致知思想的發展下,必然會摒棄宗教文化,但對于孔孟學說卻深感信服。同時,他還認為相比于墨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儒家思想又如“日月經天,閱萬古而益明”,而這正是因為“圣人之道深入人心”,因此在未來西方“耶穌之教”將會衰敗,而中國的儒家文化則會逐漸傳入西方。但需要注意的是,薛福成對儒家文化的推崇并非是復古思想,而是要求當代人以儒家文化為根本進行開拓創新,切不可因循守舊[1]。
在借鑒西方文化時,薛福成同樣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文化自豪感,他既承認西方國家在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先進之處,但也對如道德思想、倫理綱常等其他方面表示了批判,認為“即洋人抑或推中華為教化最先之邦”,而這也正是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呼應和集成。他雖然認為近代中國的改革出路需要建立在民主思想或君民共主思想的基礎上,但卻認為中國早在堯舜時期就已經有民主的先例,施行君民共主制度也只是對先賢的學習,而西方如星算之學等技術也,早在《周髀》等書籍中就有所體現,因此西方國家先進的技術與制度都首創于中國。同時,中國既要借鑒一方國家的君主立憲制度,但也要恪守傳統的倫理綱常,以免“淪為異族”,如子女成年后自主、重女輕男、臣屬迫令君主退位等西方的倫理都有違圣人之道,屬于不可取之處。總的來說,在薛福成看來,對于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的反思要重于對西方器物制度的學習。
1.2 對西方文化的認識與評價
在洋務運動的末期,薛福成曾受清政府派遣前往英、法、意、比等西方四國出使訪問,在長達五年的出使訪問過程中,現實的西方社會與想象中的西方世界間的差異對薛福成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使其開始逐漸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根據親身經歷與游歷見聞對西方世界的軍事、科技、醫學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客觀的評價。在對這些方面的了解與思考中,商業對于薛福成的影響最為深刻,不同于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西方國家極為重視商業發展,并以商業發展為根本,為其他領域的發展提供支持,正所謂“富國強兵,全藉于商”,薛福成準確的認識到了這一點,并確立了深刻的重商思想。同時,科技作為推動商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其中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而薛福成在對西方工業的多次考察中也逐漸證實了這一點,并提出了“士研其理,工致其功”的觀點。而對于西方教育與禮儀文化的認識則直接改變了薛福成對于向西方學習的看法。在教育上,他發現在西方教育有著極高的普及度,甚至會上升到法律制度上,如“子女八歲不入學堂”,則“罪其父母”,而這也正是西方國家興盛的根本。因此他認為,對西方器物的學習都是微末之處,教民養民才是國家富強的根本。在利益上,薛福成發現西方人并不是如他以及其他國人眼中的“蠻夷之人”,他們同樣知禮義廉恥,有著與中國類似的克己愛人之美德。總的來說,出使西方四國的經歷讓薛福成對西方的認知產生了極大的改變,更擴展了他的文化視野,明確了中西方的巨大差距,在這一過程中他深刻認識到,只有從教育、商業、政治等多方面對西方進行學習,并加以創新,才能夠真正讓中國擺脫貧弱之境遇,走上富強之路。
2 薛福成的改革思想探究
2.1 重視商業發展
薛福成在經歷了西方出使之后,對于商業發展的重視成為了其改革思想中最為重要、也最為核心的一部分,而從具體上來看,薛福成的重商思想主要可分為三部分。首先,薛福成對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他認為這種本末倒置的政策與觀念正是束縛中國經濟發展與國力增強的主要因素,而商業實際上應為“握四民之綱”的國之根本,并明確的指出了士人認為商乃賤業觀念的錯誤。其次,薛福成還以西方國家為例,對發展商業的重要性進行了充分論證,一方面通過中國閉關鎖國后“民窮財盡”的后果與英法等國重商后的“強盛之勢”進行了對比,另一方面,也對目前無法禁止與他國通商的現狀進行了分析,以此體現出商業的重要性與通商的必然需求。最后,他結合國情,提出了興辦工商業的三點辦法,即“販運之利”、“藝植之利”、“制造之利”,也就是說,要首先從制造業、交通運輸業以及絲綢、茶葉等傳統產品這三方面入手,來進一步振興工商業[2]。
2.2 強調教育變革
薛福成對于西方國家的教育制度以及政策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也主張中國改變落后的科舉制度,但他雖然強調向西方教育思想學習,但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卻并不盲目,而是對具體的教育改革措施有著明確的認識。首先,他認為雖然西方國家在教育上的領先是既定事實,但這卻并不代表著東西方人在智力或潛力上存在差距,西方的教育思想在《管子》、《莊子》等書中都有所體現,因此教育的改革需要通過西方教育思想來帶動而非對教育制度的全盤接受。其次,他還強調專業教學的重要性,認為西方之所以人才取之不竭,是因為“為農為工為商為兵,皆有義塾以收教之”,因此中國同樣應開展專業教育,培養外交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2.3 主張政治制度改革
除教育改革與重視商業發展外,薛福成還深刻的認識到,想要改變目前中國落后的局面。僅僅依靠各行業的改革是遠遠不夠的,探索國家出路的根本還在于變法,只要改變了目前的專制制度,并實行更為民主的政治制度,才能夠實現國家的富強。在變法思想中,他對于各國的政治制度濟寧了讓明確的區分,并歸納為君主制、民主制、君民共主制三種主要政治制度,并對英國議會制度予以了肯定。但與此同時,薛福成在變法思想上也并沒有盲從,而是準確的指出了議會制度的在結黨營私等方面的弊端,這與當時變法維新派對于西方政治制度的照搬照抄產生了鮮明的對比,也體現出了薛福成在改革思想上的先進之處。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薛福成的變革思想與文化視野雖然由于時代的限制仍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晚清時期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先導作用,對我國近代民族命運的探索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曉冰.從《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看薛福成的西學思想[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5S2:68-73.
[2]戴娟.薛福成:從洋務派到早期維新派——以《出使四國日記》為中心[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02:94-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