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昊
摘 要:刑法的任務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秩序,目的在于懲罰犯罪。在社會治理當中刑法是一種社會治理的方式,其應當具有明確的邊界,有合理的使用范圍。在社會治理中刑法的刑罰權不能過度擴張,刑罰權應該被限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國家對于公民的懲罰必須具有一定依據,刑罰權的過度擴張是公民權利削減的表現。我國社會治理當前正在向“過度刑法化”轉變,刑法如不不能合理的去使用將會產生許多社會風險,將會擴大國家權力同時限制公民權利,這與我們憲法的精神相違背。如何確定刑法在社會治理的定位,將刑法運用的恰到好處,本文便來探討社會治理“過度刑法化”的法治學批判。
關鍵詞:社會治理;過度刑法化;法哲學批判
社會治理需要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只有穩定的社會秩序才有利于我們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刑法具有威懾力和國家強制力能夠有效的維護社會秩序,對有社會治理能夠起到一種幫助作用。但是刑法權力是有范圍的有邊界的,刑法權力不能夠無限的擴張,不能夠去損害公民本來就應有的權利。刑法同樣具有謙抑原則(亦稱為必要性原則),不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不必要制定新的刑事立法。社會治理過度的“刑法化”需要我們去反思。
1 社會治理“過度刑法化”的原因
想要探究“過度刑法化”所產生的原因就要首先弄清楚什么是“過度刑法化”。“過度刑法化”便是在社會治理當中,刑法權力的肆意擴張,違背刑法制定之要求,違背其他部門法律之規定,超出刑法合理功能范圍的現象。目前,我國社會治理正在朝著“過度刑法化”的方向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風貌發生了很多的改變。社會現狀的改變正不斷挑戰著現有的立法。法律為社會提供的是穩定和秩序,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法律也在發生著一定改變。在社會治理層面,我國第一部較為成熟,較為規范的刑法便是97刑法,自1997年制定至今已經作出了9次修正案。97年刑法的9次修正都是對社會現狀變化的反應。但社會治理“過度刑法化”就表現在這9次的修正案當中,有學者統計,九部刑法修正案新增罪名已過半百,在世界刑法立法史上也算的上是獨一無二。“過度刑法化”的原因便出現于此,從表面上看是社會現實的改變需要我們制定更多的立法去維護社會的秩序,但從深層面看根本原因還是國家刑罰權的肆意擴張。社會治理需要刑法,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刑法治理要符合謙抑原則,使用刑法要慎重。
2 “過度刑法化”的表征
過度刑法化主要表現在國家刑罰權在社會治理當中不斷的擴張。從國家發展的進程來看,過度刑法化是國家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不光我國會出現過度刑法化,其他國家也同樣會產生過度刑法化的現象。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刑事司法便由于形式裁量權的過度擴張而出現了過度刑法化現象。不僅僅美國在英國也同樣出現了這種情況,在1997年到2006年英國執政黨執政期間,英國的刑法竟然增設了3000多項罪名之多。這些都是過度刑法化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表現。
其次,社會治理過度刑法化還表現在具體的個案中。刑法所制定的目的是為了懲罰犯罪,維護社會秩序,同時刑法也是為了保障公民的權利而制定的。總的來說,刑法制定出來時為了更好的保障公民的權利不受侵犯,更好的維護社會秩序。但是過度刑法化反而會違背這個宗旨,由于刑罰權的不斷擴張,犯罪界限的不斷擴張,那么在個案中刑法懲罰犯罪反而會侵犯公民個人權利。在我國曾經發生過一起典型的刑罰權擴張的個案,便是“延安夫妻黃片案”本案案情便是一對年輕夫妻在自己家中觀看黃片,后被周圍群眾舉報,隨后民警接到舉報便進行了出警并對該對夫妻進行了懲罰,甚至一度想為其羅列罪名。本案便能體現出在社會治理當中的過度刑法化,以至于原本因屬于公民個人隱私的權利受到公權力的侵害。刑法的目的在于懲罰犯罪,而夫妻二人在家中觀看黃片的行為也被包含在犯罪之中,二人一度曾面臨刑法的制裁,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
3 社會治理中過度刑法化的危害
1.刑法失去了可預測性
刑法的實施應當要具備一定的穩定性,朝令夕改將會導致巨大的社會風險。刑法本身具備可預測性,人們在進行犯罪的時候能夠預測到自己可能會遭受的法律制裁因而產生畏懼心理不敢去犯罪。貝卡里亞曾說過,刑罰的威懾力不在于刑罰的嚴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正式因為不可避免,可以預見才能阻止一部分去犯罪。社會治理當中,過度的刑法化勢必會增加更多的法律,刑法條文朝令夕改便失去了其可預測性的功能,更加加劇了社會的混亂。
2.導致法律體系的破壞
過度刑法化使得刑法在社會治理當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破壞了原有的法律體系的平衡。法律體系應當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刑法的擴張導致了法律體系整體性的破壞。在社會治理當中很多問題并不完全要依靠刑法所來解決。民法、行政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等部門法同樣能夠很好的解決社會治理中的很多問題。刑法的過度擴張打破了原來統一的有機整體,可能會使原來社會治理的效率事倍功半。
3.刑法價值的改變
現代刑法所追求的是公正與秩序,刑法的設立目的在于懲罰犯罪,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同時刑法設立是為了能夠去保障公民的權利得以實現防止或懲罰他人作出損害公民權利的行為,這便是刑法所追求的價值。然而在社會治理當中倘若刑法無限擴張不受制約,那么刑法所追求的價值又何處去體現呢?為了懲罰犯罪而肆意侵犯公民的基本權利,為了宣揚所謂的正義去選擇破壞一個社會應有的秩序。這些只會造成社會秩序的更加混亂,與社會發展人民權利保障無益。會導致刑法價值的改變。
4 結語
綜上所述,社會治理當中需要治理者運用刑法去解決相關問題,但是刑法并不是唯一的解決途徑。過度的刑法化與社會發展無益。當今社會治理當中種種表現已經可以表明我國走向“過度刑法化”,過度刑法化是特定歷史時期必然的產物,對此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過度刑法化會給我這個社會帶來什么。刑法中的刑罰權可以視為國家權力,國家權力的過度擴張勢必會侵犯到公民的基本權利,刑法所保護的公民基本權利會因為刑法過度擴張而遭受侵害。我們要正確認識刑法過度化,要尋找到解決的辦法。社會治理當中的很多問題運用刑法來解決是否妥當,是否存在著其他更好的解決辦法。過度刑法化勢必會導致公民權利遭受更多的侵害,其保護公民權利的基本立場將會動搖。作為法律工作者這些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參考文獻
[1]趙軍.法治建構與社會治理的“刑法依賴癥”——以拐賣兒童犯罪的法律演進為中心[J].法學評論.2016 (6) :75-86
[2]盧建平,劉傳稿.法治語境下犯罪化的未來趨勢[J].政治與法律.2017 (4) :36-53
[3]媛媛.勞教制度廢除后刑法適度擴張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5
[4]梁敬.刑法在社會轉型期的新命題——刑法社會化[J].法制與經濟.2015 (19)
[5]齊文遠,夏涼.徘徊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刑法觀——以創新社會治理體系為視角[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 68 (1) :63-70
[6]尹振國.國家治理現代化與人本主義刑法觀[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4) :81-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