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
摘 要: 聽力作為語言的四項基本技能之一,在日常交際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全面了解我國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的現狀,作者在中國知網上以“漢語+聽力”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的基礎上,對搜集的論文進行研究分類及分析,歸納和總結出我國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現狀的特點和問題,并提出有關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現狀的建議。
關鍵詞: 聽力教學 對外漢語 研究綜述
引言
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至今,我國對外漢語聽力教學伴隨著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蓬勃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成了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與此同時,對聽力教學的研究也隨之增多。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聽力+漢語”進行篇名檢索看到聽力研究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屈指可數的十五篇發展到新世紀上百篇相關論文。然而,與口語和閱讀教學相比,聽力研究還明顯處于落后狀態,在中國知網上以“口語+聽力”進行篇名檢索得到的論文數量是聽力研究的近四倍。聽力研究現狀與聽力教學的重要性還處于不匹配的狀態。
對聽力研究進行整理,了解聽力研究現狀十分必要。目前據筆者所知的對外漢語聽力研究綜述僅有為數不多的幾篇:劉頌浩(2001)年對當時現有的論文進行了評述,從十個方面介紹了研究情況,并發表了觀點。文章的重點在于對聽力理解的本質等方面進行研究評述。于娜(2007)從聽力教學原則等三方面對研究成果進行評述,文章著重在于展示現有論文的相關成果。周曼群(2013)選取了60篇論文探討了2000年以后聽力研究出現的新領域。可以看到現有的研究綜述或述評各有側重,并沒有全面展示聽力研究現狀,且突出了聽力研究的成就而忽視了聽力研究中的問題。筆者認為對聽力研究現狀采取客觀量化的回顧和分析,對其進行一定的評述十分必要,本文將在上述方面做出努力,以期實現目標。
1.研究設計
1.1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目標在于通過對收集到的論文進行量化分析,了解我國聽力教學的研究現狀;在此基礎上對所涉及的論文進行分析,包括聽力教學論文的研究方法、研究主題和內容等;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目前現有研究的不足,為今后的聽力研究提出意見和建議。
1.2研究方法與過程
本文所采用研究方法為內容分析法。在綜合考慮的基礎上,本文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為平臺,研究對象包括出現在知網上論文和相關文章。由于中國知網已經成為國內全文信息量規模最大的數字圖書館,因此以知網上相關論文作為研究對象具有可行性。
筆者首先以“聽力”為關鍵詞進行篇名檢索,再以“漢語”為關鍵詞進行結果檢索,共得到相關論文528篇,同時剔除了其中涉及醫學聽力障礙的文章及對少數民族預科學生聽力教學的文章,最終得到論文數量為431篇。
接著筆者對431篇論文進行編碼和歸類,同時對論文的來源和發表時間及論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標注,最終得到一個分類情況表。
筆者根據相應的內容進行分析,以期對聽力研究現狀有較為全面的反映。
2.結果與分析
2.1研究情況概述
從我國對外漢語聽力研究論文發表情況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到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2015年我國對外漢語聽力研究數量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且近年來(2010年以后)論文數量明顯較往年增多,每年數量皆達到40篇以上,說明近年來對外漢語聽力研究具有一定的關注度,但正如前文所說,這一數量比起對外漢語口語教學及閱讀教學來說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說明聽力研究的關注度還有待提升。
進一步統計我國對外漢語聽力研究論文的來源可以發現,可以看到431篇論文中期刊文章占據最大比例(246篇),其次為碩士論文(159篇)。但可以看到期刊文章中發表在對外漢語核心期刊上論文屈指可數(12篇),發表在對外漢語普通期刊上僅有15篇,其余期刊論文皆發表在非對外漢語專業期刊上。這與高佩君(2014)對國內核心期刊上高校英語聽力研究綜述中所搜集到467篇英語聽力研究論文數量存在巨大的差異。這說明我國目前的對外漢語聽力研究還遠遠落后于英語聽力研究。
2.2研究情況詳述
2.2.1研究方法
筆者按照研究方法對收集到的論文進行分類,粗略分為實證研究和非實證研究。經統計,本文所收集的431篇論文中運用實證性研究的論文有173篇,而非實證性研究論文有258篇。后者論文數量遠遠高于前者。這說明在我國對外漢語聽力研究中經驗總結式、思辨內省式文章居多,真正進行調查實驗的數量并不多。
實證性論文中大多發表于2008年以后(149篇),這說明雖然在絕對數量上非實證性文章較多,但是采用實證研究對聽力教學進行研究的論文數量卻在顯著上升。實證研究正在成為聽力研究的熱點。
2.2.2主題分析
按照主題進行大致的分類的基礎上可以看到當前我國現有的對外漢語聽力研究以教學理論研究這一大類為主(334篇),包括教學方法、技能訓練、教學模式、教學對策分析等。教材研究(54篇)和學習者研究(18篇)數量也較多,但測試研究(8篇)顯然比較落后。受篇幅所限,本文將選取其中的幾類做評述。
2.2.2.1教學理論研究
這里所說的教學理論指的是其寬泛的概念意義,因此所包含的論文數量最多。為了更進一步地細致分析,筆者將這類研究劃分為三類,分別為:教學理論和模式的探討,這類文章主要是針對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當中的教學法、教學模型或模式和教學理論進行探索或討論;第二類是對聽力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研究,主要是對聽力訓練方法和微技能訓練展開研究;第三類是針對聽力課堂展開研究,包括聽力課訓練的時長、訓練量、課堂教學環節和課堂多媒體教學。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就將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點進行回顧和分析。
(1)理論和模式探討
在這類研究中絕大多數文章(64篇)都是將語言學理論或相關學科理論應用到聽力教學當中。這類文章大多通過非實證研究先闡述基本理論,再結合教學探討如何將其應用到聽力教學當中,最后為聽力教學提出一些建議或改革思路。論文以碩士學位論文為主。筆者認為這類論文研究難度較低、資料較為豐富,因此成為研究生撰寫學位論文的一大熱。以圖式理論(18篇)的研究為例,張楠(2012)在闡述圖式理論的基礎上,以圖式理論為切入點,將對外漢語聽力教學分為三個階段,指出了每個階段教師的任務。最后選用一篇課文進行教學設計,說明理論的可行性。
(2)聽力教學方法和手段研究
有關對外漢語聽力訓練方法的文章散見于各類期刊文章當中,筆者共找到26篇探討如何進行聽力訓練的文章。這類文章多以思辨性的理論探討為主,較少進行實證性研究。例如李昀熹(2009)提出教師應當在初級聽力課上分階段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采取聽辨、模仿等多種訓練方法對學生進行聽力微技能的訓練。周海英(2007)在微技能的理論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包括語篇訓練在內的技能訓練方法,同時還圍繞這些技能進行實踐研究。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技能訓練方法十分多樣,但都有具體的適用環境,比如教學對象的年齡、語言水平、教學材料等因素都會影響到聽力技能訓練的成效。
另外,筆者發現近年來單純討論聽力訓練方法的文章數量已經不多,現有的文章絕大多數都是在2012年以前,這說明在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中聽力訓練方法的研究已經不再是一個熱點。筆者認為這和近年來學術界喜歡實證性文章有關,依靠實踐經驗進行總結的文章缺乏可信的數據,很難為人信服。
2.2.2.2教材研究
對外漢語聽力教材研究最早見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黃祖英(1994)指出了現代漢語進修教程中聽力篇的特色;而胡波(2000)則為后來的對外漢語聽力教材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思路,即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評述或進行對比分析,最后為教材的編寫提供建設性意見或建議。在胡波之后的教材分析大多沿用這一分析思路,如李攀(2007)、李臘梅(2008)、劉若云;林柱(2010),等等。
教材研究類的論文中85.2%的文章是以具體的教材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調查評述或微觀研究,包括對教材中的詞匯、語料、練習、文化因素的探討,以教材練習研究為主(9篇),語料研究次之。除了選用具體教材分析以外,教材研究也有理論性的探討,如金志軍(2008)對2006年以前的14本初級聽力教材做了分類研究,指出了初級聽力教材的發展具有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各有特色。
2.2.2.3測試研究
對聽力測試進行研究的數量并不多,主要原因在于聽力測試存在較大的偶然性,并不容易測試,因此聽力測試研究往往為人所忽略,成為較為薄弱的領域。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學者和教師在這一領域做出了努力。
聽力測試研究成果中很大一部分是從測試的信度、效度、難度展開研究。如谷陵(2003)從測試效度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漢語聽力測試中應當考查包括跨越詞語障礙的能力、掌握語法點的能力等六種技能;柴省山(2011)對HSK中聽力測驗構想效度進行了研究。
除了對測試的信度效度進行分析以外,還有對聽力測試中相關因素進行專門的探討,比如楊軍;鄭秀麗(2014)對聽力測試的中文化因素的構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HSK聽力測試中的文化考點作為研究焦點從實物、習俗、制度和觀念文化四個角度進行文化層級構建的探討,為聽力測試題的編寫提出若干意見和建議。這些研究都為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結語
縱觀我國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在近年來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但與對外漢語其他領域如口語研究、閱讀研究相比,我國的對外漢語聽力教學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筆者認為今后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的研究朝著以下幾個方向繼續努力:
首先在研究主題和內容上可以大膽借鑒國內英語聽力教學研究成果。我國英語教學研究起步較早,發展較快,且與國外二語研究保持著相對緊密的聯系。目前國內英語教學研究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因此,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可以從中汲取思路,結合對外漢語教學的獨特性展開研究,為豐富對外漢語聽力研究成果做貢獻。
從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我國的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以非實證性研究居多。筆者認為聽力教學研究的目的在于發現實際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國的對外漢語聽力教學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在理論研究上以實證研究為主有助于發現并解決問題。相比非實證研究,實證研究的結論更加客觀,更具有說服力。因此,筆者認為在這一方面應當鼓勵實證性研究。
最后從目前現有研究結果看,很多研究的結論都是重復的,沒有進一步擴展深度和廣度。因此,開展創新性研究成為當務之急,一線教師和學者應當從教學實踐發現問題,真正站在教師和學生的角度展開研究。相信不久的將來,聽力教學研究一定會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
參考文獻:
[1]陳東芳,孔雪晴.中亞留學生漢語聽力元認知策略論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05).
[2]胡汶青.基于圖式理論的中級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3]高佩君.我國高校英語聽力研究綜述[J].課程教學,2014(09).
[4]谷陵.論漢語聽力測試中應考查的六種技能[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06).
[5]李麗芳.國內高校英語聽力教學研究綜述[J].大學英語(學術版),2013(01).
[6]李娜.國外二語聽力研究新進展[J].外語教學與理論,2013(02).
[7]李娜.英語聽力教學研究述評[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02).
[8]劉頌浩.對外漢語聽力研究述評[J].世界漢語教學,2001(01).
[9]金志軍.中國大陸對外漢語初級聽力教材的演變和發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01).
[10]邱均平,鄒菲.關于內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02).
[11]吳劍.泰國學生漢語聽力焦慮的探索性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03).
[12]于娜.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綜述[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12).
[13]周梅.2003年以來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10(04).
[14]周曼群.2000年以來漢語聽力教學新領域研究評述[A].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北京地區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5]張楠.基于圖式理論的對外漢語中級聽力教學設計[D].濟南:山東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