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銀花
摘 要: “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促進教學信息化,促使優化高職日語教學模式。尤其是微課與既往教學模式有機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大力增強了高職外語教學效果,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以微課的特點為抓手,分析高職外語教學存在的問題,研究微課對高職外語教學模式改革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 高職日語教學 微課 教學效果
一、引言
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互聯網+”的產業生態體系是新的經濟的增長動力,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發展是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互聯網+”的信息化時代必然要求教育“微”細化,既往的45分鐘面對面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生長于“微”時代下大學生的求知需求。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和學習模式在外語教學中應運而生。南京師范大學張一春教授講到小“微課”,大“世界”。一個一個短小的微課是精湛的碎片化知識點,但是豐富的微課資源是知識的巨型塔。本文以微課的特點為抓手,分析當前高職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微課對高職外語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
二、高職日語專業教學的困境分析
(一)專業課程學時少,基礎學習內容多。
相對英語,高職日語專業的語言學習是零基礎入門起步,需要長時間訓練和鞏固課時,但是通識通修課程的學時比例較高,專業課程學時相對減少,相對較少的學時,而為了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學習內容卻不能減少。就日語入門單元需要學習日語的五十音圖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撥音、拗音、促音等,對初學者在辨析上難度比較高,有限的課時學習和課后鞏固訓練尤其重要。即便是專業日語,大一和大二階段安排的綜合日語課程屬于基礎學習,大三階段是專業方向課程,但是大三學習僅有八周的理論課時,所以對日語專業方向課程的深入學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教師一腔熱情,學生學習熱情不高。
剛剛結束高中緊張學習生活的大一新生,對專業學習的熱情并不太高,教師滿腔熱情開始日語入門教學,但是在有限的課時內學生無法順利走入日語初級階段,必須利用大量的課后時間進行專業學習的補充,而對學習熱度不高的學習主體來說難上加難。
(三)課堂教學中輸入多,課后應用實踐少。
外語學習不僅需要在課堂中進行理論性學習,還需要對典型任務進行實踐訓練。除理論課時外,還設置了典型崗位任務的實訓課程,但缺乏運用外語進行實際崗位體驗的場景,無法感受到職場的真實性。課上教師一腔熱情“滿堂灌”,課后學生會一五一十地還給老師,師生之間處于輸入與輸出不平衡的矛盾狀態。
如何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出社會所能夠吸收的人才,是外語教師在教學改革中苦苦摸索的課題。近年來微課、慕課等運用現代化信息手段的課程不斷涌現,其中微課“短”而“精悍”且制作方便,因而在高職外語教學模式改革中可以與既往教學模式有機結合,形成有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增強外語教學的有效性。
三、微課在高職日語教學中的作用
(一)微課概述。
隨著“全國網絡精品課程”、“全國網絡精品資源共享課”、“全國信息化教學大賽”、“全國髙校微課教學比賽”等,一種新教學理念正逐漸深入各層次、各學科教學中,外語微課亦是如此。經高教社的調查研究證明,簡短的視頻在集中學生注意力方面能達到最優效果。微課在中國的高等教育市場興起并蓬勃發展與其特點分不開。國內“微課”概念最早提出者——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鐵生老師。2011年胡鐵生老師提出微課是“微型教學視頻課例”,它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呈現方式,圍繞學科知識點、例題習題、疑難問題、實驗操作等進行的教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有機結合體。無論是哪一門外語,外語學習都是中國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闖關,因為缺乏使用外語的言語環境,缺少熏陶外語語言文化的文化環境。“互聯網+”時代方便教師和學生隨時收集異國文化,通過微課形式編輯適合學生學習的語言模塊和異國的文化模塊資源,將抽象化的語言文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可以真正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
微課輔助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庫,為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雙方助力,可以創析高效率的外語教學模式。微課與傳統教學視頻相比時間短,內容一般圍繞一個重點或難點展開,精簡的內容在集中學生注意力方面優勢巨大。
(二)微課與既往教學相得益彰,增強高職日語教學效果。
1.發布前導微課進行課前熱身,增強課前預習效果。
既往教學中課前口頭布置的預習任務完成水平參差不齊,幾乎停留于形式。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后教的知識都要根據先教的知識。預習過程不僅是對舊知識的回顧,而且是對即將學習的新知識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可以根據個人的學習基礎和能力找出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在課堂學習中有側重點地學習新知識,提高學習效率。那么,預習時為了從視、聽、寫的角度刺激學生的外語學習需要選取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預習模式。微課短而精的視頻恰恰符合學生對“微”的興趣,適合學生做好課前熱身之用。學生可以通過直觀的微課,根據學習能力完成自主學習和探究。
2.制作有效微課輔助課中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
圍繞課堂45分鐘的重點和難點設計的微課,教學內容濃縮,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接收和理解程度進行引導、解惑講解,可以省去大篇幅講授的時間。微課的制作和選擇需要教師充分備課后設計,精選課中有效的資源輔助教學,為解決課堂的重點和難點知識點而細選。因為微課本身不同于傳統的冗長的教學視頻,它不是把面授的課堂直接搬入視頻中,而是為將教學內容講得通透才制作深入教學環節中的有效微課。互聯網的發達推出了許多外語學習的APP和軟件,將資源豐富并不是課中要用微課制作紛繁復雜的、接連不斷地運用信息化,而是結合外語學習特點,在教學環節中適當選擇、用得恰到好處。例如學習日本人的飲食習慣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在制作微課中要選擇在日本飲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不同于中國飲食的部分才是有效微課內容。如大豆料理中國最常見的是飲品——豆漿,日本最常見的是發酵制作的納豆食品。學生在對比中對知識的認知更為清晰,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3.豐富微課資源輔助課后提升,培養學生活學活用能力。
通過課前、課中的學習學生已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具備一定的運用能力,但還需要課后推送真實的語言活用情境,理解抽象的異文化差異,從而鍛煉跨文化交流的技巧。文化元素在教師講解中只能了解到一二,真正內化為外語學習者的語言素養需要通過大量的日本文化賞析短句、動漫、電影、電視、對外交流互動視頻、公眾號中的推送新聞和美文等素材的整合和編輯成微課資源,提供給學生課后拓展提升。在制作課后提升微課時,需要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并照顧到學生的差異,制作時配用中日文對照的解說、字幕、彈幕等方式,讓學習者感知到學習的樂趣。運用信息化手段改革教學模式就是為了填補傳統教學中的空缺,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學會探究學習方式,脫離教師牽著鼻子走的困境。
(三)在高職外語教學中普及微課之建議。
對微課、慕課等新型教學模式重視程度不高,依然無法普及。微課“微”而“精”的特點,要求一定的制作水平,專業教師可以選取教學內容,但運用信息化手段制作精美的吸引學生眼球的高水平微課對授課教師有難度。筆者學校每年進行多次信息化教學培訓,并積極開展信息化教學、微課等教學比賽以促進教師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但其修煉過程漫長。微課本身的特點相對其他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方便且收效良好,在教學模式改革中普及開需要一線教師共同努力,并在高校之間形成資源共享模式,早日實現外語課堂教學改革,為社會推送技術技能型外語人才,滿足市場需求。
四、結語
高職外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息息相關,生活在“微”時代下的當今大學生對課堂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個性化學習能力的培養,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該將制作有效的微課與既往教學有機結合,加快高職外語教學模式的改革進程。
參考文獻:
[1]劉芳.淺析“微課”在高職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J].科學中國人,2016(06):178.
[2]龔攀.微課在高職高專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2015(17):200.
[3]樸春花.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基礎日語》課程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20):108-109.
[4]彭方潔.多媒體環境下的大學日語“混合整合式”教學模式改革[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7(03):17-20.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微課引領下的外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6SJD7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