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君
摘 要: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是黨和國家非常關心的問題。本文以泰山文化為例,通過揀選泰山封禪文化、紅色歷史文化、名人文化和泰山精神素材,創新教學方法,在引入式、參與式教學手段中融入泰山文化元素,對地方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合的切入點和過程進行實踐探索。
關鍵詞: 高校思政課 泰山文化 地方文化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1]。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辯證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正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思政課要說服人,必須有其民族、地方特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把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中。
一、泰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要義
東岳泰山,文化遺存豐富,自然風光雄偉壯麗,群峰拱岱,林密溪多,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在幾千年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逐漸形成了以泰山精神為核心的泰山文化,涵蓋封禪、宗教、建筑、石刻、民俗、名人及近現代的紅色文化等。泰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駐泰高校而言,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課堂,首先應該把泰山文化融入課堂,從而提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二、泰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實踐
1.精心選擇泰山文化素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泰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選擇泰山文化素材不能太多、太濫,隨心所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我們認為可以將其中的封禪文化、紅色歷史文化、名人文化和泰山精神等四大內容加以恰當選擇,合理利用。
(1)泰山封禪文化。
封禪文化是泰山獨有的歷史文化現象。泰山五岳獨尊,與歷代帝王封禪泰山有關。《史記·封禪書》記載,上古曾有七十二位王祭祀泰山,《尚書·舜典》則詳細記載了舜到泰山“柴望”天下的壯舉。祭祀活動凝聚了部族向心力,逐漸形成了華夏統一民族。泰山在民族形成與統一過程中起到了地標作用。秦朝統一全國以后,拉開了到泰山封禪的大幕,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等紛至沓來。清朝滿族統治者康熙、乾隆數次到訪泰山。幾千年的帝王的封禪祭祀史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為泰山留下了眾多的文化古跡,如秦“書同文”的歷史見證了“李斯碑”、開元盛世唐大觀峰碑、清乾隆萬丈碑等,而且歷代帝王的朝拜,使泰山由自然之山而成政治之山、宗教之山、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之山。
針對泰山周邊眾多的歷史景觀,學生可以利用周末閑暇攀登泰山,參觀古跡,在身心愉悅的游玩中了解泰山的歷史人文。同時,泰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的世界歷史文化、自然雙遺產,世界地質公園。泰山植被茂密,溪流眾多,層巒疊嶂,蘊藏著奇、險、秀、幽、奧、曠自然美景,游覽泰山,本身也是親近自然、天人合一的體驗,更可理解和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性及人類保護環境的緊迫性,理解生態文明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意義所在。
(2)紅色歷史文化資源。
依山而建的山城泰安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的現代旅游城市。同時,泰安也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在血與火的革命戰爭年代,曾發生過在全國、全軍有重大影響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泰西抗日武裝起義、泰安戰役等革命歷史事件。光榮的革命傳統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革命遺址,如近代名人馮玉祥墓、馮玉祥紀念館、徂徠山起義遺址、辛亥灤州革命烈士紀念碑、泰安革命烈士陵園、范明樞墓等。此外,近現代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直接或間接在泰山留下過蹤跡。如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靈柩路過泰山,而修建于泰山盤道一側的總理奉安紀念碑。抗日戰爭期間被日本人轟炸只剩三層的岱廟鐵塔等。在2010年山東全省革命遺址普查工作中,泰安全市登記革命遺址282處,其他遺址51處,共計333處。
對思政課而言,這些革命遺址是活生生的歷史見證物,是不可多得的歷史課堂,我們應當充分利用上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學生認識到今天的中國是多少代人拋頭顱、灑熱血而建立起來的,從而明白當代青年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3)獨特的名人文化。
在泰山輝煌的歷史上,伴隨著歷代王侯將相祭祀、封禪泰山,雅人文士、達官貴人紛至沓來,他們或吟詩賦詞,或刻石遣句,發愿祈福,為泰山留下了無數的文化瑰寶,泰山盤道兩側星羅棋布的石刻、警句就是例證。石刻把泰山從自然之山變為文化之山,并形成泰山獨特的名人文化。
泰山的名人文化情結肇始于孔子,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演變成為傳統文化中的一大景觀。曹植宣稱“俯觀五岳間,人生忽如寄”,把泰山看作精神寄托與生命歸宿。李白狂吟“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創造了奇麗壯美的神奇意境,體現了縱橫天地的放逸精神。杜甫高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給人以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鼓舞。
(4)泰山精神。
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泰山已深植于中國人的心理潛層。“重如泰山”、“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北斗”、“泰山壓頂不彎腰”等文化絕句,不斷喚醒著民族的靈魂,滋潤民族的精神,使民族形成自身獨特價值,在此過程中形成泰山精神。“泰山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對泰山精神的評價。
作為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象征,泰山精神的內涵表現在:第一,會當凌絕頂的攀登意志。泰山拔地通天的巍然雄姿,激發了人們登攀向上的渴求,促使人們努力進取,自強不息。在泰山沿途的歷代題刻中,許多是昭示攀登主題的,如“登高必自”、“從善如登”、“登峰造極”。第二,朝氣蓬勃的旭日活力。登泰山迎日出,“曙色俄開萬里長”,太陽意味著生命、活力、希望和光明。第三,扶正壓邪的敢當正氣。泰山石敢當是正義的化身,中國古代避邪類靈石崇拜的遺俗。人們以泰山石敢當碑揭鎮宅巷陌要沖,渴望公平正義的到來與庇護。第四,重如泰山的價值取向。泰山給人以凝重、沉穩的視覺感受,“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于鴻毛”。作為中華民族人生價值的衡量標尺,泰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優秀兒女為國家民族而奮斗獻身。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提出“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更賦予“重如泰山”的時代精神。
2.恰當運用泰山文化素材,創新教學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我們嘗試選擇運用泰山文化素材,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展創新思維。這種嘗試主要體現在下述兩個方面:
(1)在教學手段的改革過程中,糅滲進泰山文化的元素,跨越理論性教學短板。
在思政課堂教學中,避免不了基本概念、原理和基礎知識的講述。比較而言,此類講述比較抽象。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恰當處理教材內容與課堂教學內容的關系。筆者在《概論》課教學中曾經采用引入式教學法,糅滲進泰山文化的元素,取得很好的效果。
所謂引入式教學方法,是指在概論課教學過程中,避開傳統的章節直白式的教學模式。采取迂回式、旁征博引式等方法,從學生身邊通俗易懂的事物或現象入手,逐漸論證到教材章節概念、理論之中去,從而達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春風化雨的效果。如概論課第一章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筆者在課堂上從“主義”、“思想”、“理論”等幾個概念入手,使學生明白所謂主義、思想、理論并不是什么高深難測的東西,世界上各個領域存在著許許多多的主義和思想,如關于自然界的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社科領域的凱恩斯主義;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更有關于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言雖到此,筆者并沒有向下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而是提到在中國影響較大的佛教理論,順手列出在泰山著名的佛教普照寺大山門的兩行詩:“長松篩月不辯今古,黑豆未芽何分儒佛”。詩說的是普照寺歷史上的一位名僧元玉為使佛教融入中原本土文化,而主張儒佛一家,解決佛教學說中國化的問題。在學生沉浸于教師的講述時,筆者話鋒一轉,將話題指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因為同自然科學不同,社科理論在傳播過程中往往會有本土化的問題,宗教是這樣,同樣作為外來思想和文化也須如此,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而毛澤東首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議,就是實事求是、聯系實際之舉。如此的教材教法處理,通過介紹駐泰高校學生感興趣的泰山景點,進而嫁接泰山宗教文化,于無聲中輕松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不但在輕松的教學氛圍中了解到概論課的知識,而且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記憶深刻,回味無窮,理論性教學效果非常好。
(2)在思政課參與式教學過程中,揀選富有泰山文化特色的素材,激活教材核心內容。
“參與式教學”是指教師和學生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師生之間雙向交流,從而實現認知共振、思維同步、情感共鳴,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的教育實踐活動[3]。在參與式教學中,找到合適的“撬板”十分重要,而泰山文化則是十分理想的適用對象。具體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課堂討論中突出泰山文化的元素。討論法是教師經常采用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課堂討論成功與否,選題十分重要,駐泰高校可以充分發揮泰山文化的優勢。例如,在講到“概論”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部分時,對于如何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筆者組織了一場“泰山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的課堂討論。在此過程中,先有選擇性的指導同學參觀岱廟、碧霞元君廟、石敢當塑像,留意泰山挑夫的活動,參觀泰安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學生討論。從實際效果看,學生從如何理解與認知泰山精神之攀登精神、泰山挑夫的吃苦耐勞精神、泰山奶奶與泰山石敢當愛好和平不畏強暴精神角度出發,各抒己見,發言踴躍,氣氛熱烈,充分認識到泰山精神其實就是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中華民族精神。
第二,在“課堂我來講”活動中關聯泰山文化的元素。“課堂我來講”是指教師從教材中選擇出一些恰當的內容,讓學生充當教師,體驗講課的感受,從而誘發學生深層次地思考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有關辛亥革命章節中,筆者就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我來講”活動,并在活動中關聯泰山文化的元素。活動前一周教師安排學生課余參觀泰山馮玉祥墓及馮玉祥紀念館、辛亥灤州起義紀念碑。然后以馮玉祥先生領導的辛亥灤州起義與辛亥起義的關系為題,進行一次30分鐘的自主講課活動。參與講課的學生懷著極濃厚的興趣到上述實地參觀,拍攝圖片,并上網收集辛亥革命的歷史資料,制作精良的PPT。實際的講課效果證明,將學生熟悉的泰山文化元素融入課堂,融入教學,能達到以點帶面的絕佳效果。此次活動,無論是講課或者聽課的學生都表示不僅了解了以前知之甚少的辛亥灤州起義,而且對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及過程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結語
泰山文化在駐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探索表明,地方文化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由“灰色”變成生動活潑的“綠色”。學生從具體、生動的地方文化中感同身受,進而提高自己觀察和處理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意識大大提高。將中華民族傳統組成部分的地方文化融入進課堂,無疑對高校思政課具有極大的意義和探索價值。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Z].教社科〔2014〕3號,2014.
[3]曠永青.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參與式教學的多媒體化[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9).
[4]郭連鋒.地方文化融入課程研究現狀及若干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4(30).
[5]張在鐵.地方文化轉化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源探析[J].黨文苑,2010(16).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年教學研究項目結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