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
摘 要: 地鐵日漸成為現代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地鐵文化建設逐漸受到重視。南寧地鐵建設應充分挖掘南寧城市特色文化的內涵,吸收壯族文化、生態文化、東盟文化、歷史文化及其城市精神,形成獨具特色的南寧地鐵文化,不斷增強南寧城市文化自信。
關鍵詞: 地鐵文化 南寧 城市文化
地鐵日漸成為現代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作為城市空間發展的引導線、城市地下的風景線,成為城市文化的載體和延伸。2016年12月28日南寧地鐵1號線全線貫通運行,南寧邁入地鐵時代。本文就如何立足南寧城市文化,建設和打造具有南寧特色的地鐵文化,增強南寧城市文化自信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國內外地鐵文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國內外城市興建地鐵的高潮方興未艾,逐漸突破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窠臼,注入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個性特質,體現本土化、個性化的設計風格,打造獨具一格的城市地鐵文化。有學者總結國內外地鐵文化的發展走向主要有:展示民族的精粹文化、地域特色的文化、個性鮮明的主題文化、傳統文化與時尚文化的交融,地鐵文化與地鐵經濟、地鐵科技相融合。誠然,地鐵文化建設對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傳統文化表現出越來越重視的趨勢,成為當今國內外城市地鐵建設的共同認知和發展方向。
(一)國外地鐵文化建設
目前,世界范圍內已有140多個現代化大都市建有地鐵,一些知名城市的地鐵建設不同程度地呈現出特有的城市地域文化特征:倫敦各個地鐵車站體現了不同時代的建筑風格,從早期的磚石拱形結構,到后期的純鋼鐵架構,再到現代的鋼化玻璃站臺,呈現出倫敦地鐵150多年的發展史;巴黎地鐵每個站點的設計風格和主題都對應該站的地面景點,陳列著博物館的復制藝術品或張貼著反映重要歷史事件的圖片;莫斯科地鐵被譽為“歷史文化博物館”、“藝術地宮”,各站點多以民族特色、名人古跡、政治事件為主題建造,藝術設計精美絕倫;墨西哥城地鐵常年舉辦生物學科展、天文展等各種展覽,用圖片、文字等方式介紹科學文化知識;平壤地鐵是向人民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場所,地鐵站以凱旋、烽火、勝利、統一、戰友、紅星、光復、光榮、建國等命名,墻面和石柱的雕塑、浮雕、大型壁畫等大多與政治教育有關。
(二)國內城市地鐵文化建設
從國內看,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重視地鐵文化的建設,北京、西安、杭州、重慶等地將本土城市文化廣泛地應用到地鐵建設中,通過對地域文化元素的提煉與應用,保留和提升城市的文明精華,讓乘客內心愉悅的同時獲得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北京地鐵充分展現了北京的悠久歷史、人文景觀和古都風貌,如地鐵6號線的藝術設計體現了“一站一景”、“站站迥異”的地理文脈,將老北京的人文精神、歷史記憶、CBD的現代感和未來感,貫穿整條線路。西安地鐵注意凸顯城市地域、人文特色,表達出西安傳統文化符號,1號線各車站柱面的紋案,從秦、漢、唐時期瓦當、磚雕中提取水波紋、萬字紋、回形紋、云紋、蠅紋、獸紋等作為雕刻樣式,車站地面飾以不同的石材拼花呼應整體設計。杭州地鐵文化通過顯赫的文化符號系統將城市核心價值體系、生活方式、文明風尚等準確地顯示出來,構建一個“城市文化資源”的綜合體。杭州地鐵一號線采用主題式的設計方法,提出“一站一故事,百站一部史;一線一表情,十線城市景”。重慶地鐵每一條線路都用一種顏色展示一個文化主題,如人文風情、巴渝文化、尋常百姓、友好城市、印象重慶、巴山渝水、群英浩萃、古鎮映輝、民間文化、重慶記憶,昭顯重慶城市特質。
二、南寧城市文化在地鐵空間的應用
目前,南寧軌道交通網規劃共8條線,運營里程254.2公里,其中2016年12月南寧地鐵1號線全線貫通運行,2號線將于2017年底試運營。南寧地鐵在建設進程中應充分借鑒國內外城市地鐵文化建設的先進理念,大力發掘南寧特色文化,即壯族文化、生態文化、東盟文化、歷史文化和城市精神,將其運用到地鐵空間中,形成獨具特色的南寧地鐵文化。
(一)民族文化——壯鄉風情
南寧市是一個以壯族為主體、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據南寧政務信息網“民族人口”介紹,至2017年3月,南寧市總人口755.5萬人,其中壯族人口421.4萬人,占總人口55.78%。2016年6月28日地鐵1號線東段開通運營時,多家媒體報道稱“壯鄉首府南寧從此邁入地鐵時代,廣西成為中國第一個開通地鐵的少數民族自治區”。由此可見,南寧地鐵一開始就被冠上了“壯鄉”、“少數民族”的標簽,體現了市民及游客對南寧地鐵民族特色的期許和愿景。南寧地鐵文化建設應該打好民族特色這張牌,尤其要打好壯族牌,彰顯壯族文化。
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提煉壯族文化,形成壯族主題文化。壯族文化豐富多彩,我們可以對其稻作文化、龍母文化、壯錦文化、繡球文化、歌圩文化、銅鼓文化等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進行充分挖掘和提煉,形成文化主題,將其應用于地鐵外觀布局及站內空間、設施及媒介中。譬如壯族同胞喜歌愛唱,歌圩文化是南寧最具影響力的傳統文化。早在距今1690年前南寧建城之始,便有關于歌圩的記載,宋人周去非《嶺外代答》:壯民“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踏襲,其間仍有絕佳者。”壯族歌圩世代傳承,歷千年而不衰,時至今日,南寧民歌節唱響大江南北、國內外,成為一年一度東盟國家乃至世界民歌的盛會,作為南寧文化的代表當之無愧。在地鐵空間的設計布景中,不妨將其作為濃妝重彩的一筆進行渲染和推廣。同樣,歷史悠久的稻作文化(也稱“那文化”,壯語中稱水田、稻田為“那”)、弘揚慈孝美德的龍母文化、反映壯族圖騰的銅鼓文化、傳情信物的繡球文化、精巧瑰麗的壯錦文化等,我們可以將古老的傳說與現實傳承進行整合,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在地鐵站內外空間進行展示,給市民和游客耳目一新的沖擊,進一步保護和傳承壯族文化遺產,閃耀和綻放南寧壯文化的光芒。
另一方面,對壯族日常生活民俗進行包裝和宣傳,打造尋常百姓生活主題。壯族人民塑造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衣、食、住、行、言等方面的民俗習慣,集質樸與精美于一身的壯族服飾、頭飾、銀飾,以五色糯米飯、大粽、魚生等為代表的美食,適應嶺南氣候的壯族干欄建筑,壯語、壯文、壯醫、壯藥,板鞋舞、打磨球、獅子上金山、拋繡球、搶花炮等民族體育運動,三月三、麻拐節等傳統節慶,都與壯族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是南寧民俗文化的閃光點,對于外地游客是很有吸引力的,將這些從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民族瑰寶進行提煉、包裝,植入地鐵脈絡的地上地下空間,既讓市民有親近感和歸屬感,又讓外地游客感受到壯鄉濃濃的風土人情和生活味道。
從目前已運營的1號線各站點來看,對于壯錦元素的應用是比較多的,1號線車站內裝修設計概念方案為“青秀邕州”,出入口方案為“壯錦經典”,站廳立柱、站臺出入口較多運用了壯錦元素,樸實簡潔。
(二)生態文化——南國綠城
南寧市被稱為“中國綠城”,一年四季綠樹成蔭、瓜果飄香,“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開”。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市森林覆蓋率47.66%、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2.9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77平方米。“大道成森林,綠蔭山山有,流水處處春”、“半城綠樹半城樓”已成為南寧市城市風貌的生動寫照。南寧先后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秀美青秀山、風情南湖、大明山等著名景點,還有世界上最大的金花茶基因庫、民族大道熱帶雨林生態大道,一批果街、花街盡顯南國園林風貌,山、河、湖、溪與綠色相擁,高樓街景與鮮花相映。自然,“綠城”理應成為南寧地鐵空間設計的重要元素,綠色應成為南寧地鐵中最鮮活的色彩。地鐵是非常特殊的城市空間,除了站點出口通道,與外部環境處于隔絕狀態,人群流動性大,處于這種環境中的人們容易產生不確定感、不安全感、壓抑、陌生等負面心理感受,在這種空間中,較多使用鮮活的綠色,會給人以舒適安定、神清氣爽的良好情緒。1號線各站點關于綠色元素的植入是比較多的,并運用水墨畫荷花圖作為點綴,增添了地鐵站點的特質,頗有韻味。除此之外,花常開、果常熟作為南寧綠城的應有之義,“花城”和“果都”也是“綠城”的豐富內涵,朱瑾、木棉、三角梅、紫荊花、紫薇、茉莉花等南寧常見的花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扁桃樹、芒果樹、菠蘿蜜、龍眼樹、楊桃、木瓜等果樹,這些綠城的因子如能被生動形象地提取和融入地鐵空間,將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清新之感,較大改善地鐵中沉悶、單調、枯燥的氣氛,緩解乘客在地下空間時心理及生理上的壓抑感,彌補地鐵自身空間環境的缺陷,既向民眾傳遞南寧生態建設取得的成就及城市環境之美,又能升華綠城南寧城市文化內涵和獨特氣質。
(三)東盟文化——海上絲綢之路
2013年國家提出了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2016年1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指出:“十三五期間”與東盟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交流更加密切。南寧作為中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城市、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北部灣經濟區核心城市、中國和東盟國家友好交往的橋頭堡,“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城市,南寧理應做好中國東盟文化交往的標桿和模范,城市風物應體現一定的東盟色彩、東盟特色文化,為區域間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提供樣本。目前,南寧市正著力建設東盟文化博覽園,該項目以東盟十國文化為背景,選取各國最具特色、最具代表的文化題材為創作基礎,打造文化類型豐富多樣、十國文化特色鮮明的文化博覽園。我們可以承借東盟文化博覽園建設的契機,整合提煉東盟十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主題,將東盟十國的文化元素引入南寧地鐵,使南寧地鐵成為市民游客了解東盟十國的一個窗口,也是打造中國-東盟友好城市的見證。蘇州地鐵文化建設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東方之門站名為《中新共育繁花綻放》的藝術文化墻,以中新兩國的國花——牡丹與萬代蘭交相輝映為亮麗背景,并在其間展現園區標志性建筑和集成電路線路板等符號,表現出中新兩國合作創新的主題。
南寧地鐵1號線的國際會展中心站是體現東盟特色的一個絕佳展示地,可以通過圖、文、影、音等多形式展示東盟十國的國旗、國花、著名的文化遺產、歷史名城、建筑古跡、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傳統手工藝、戲劇歌舞表演、民俗節慶等,兼收并蓄,海納百川,使外地游客產生一種“來到邊沿,接近東盟”的國際性體驗,給來邕的東盟游客和留學生產生他鄉遇故知的親切友好的美好感受,向世界展示開放、合作、自信、包容氣質的南寧新形象,將南寧從“廣西南寧”“中國南寧”提升為“東盟南寧”乃至“世界南寧”的國際地位。目前,地鐵1號線的國際會展中心站已經試水東盟文化元素的設計打造并取得較好的成效。在2016年第十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前夕,將該站點建設成東博會主題車站,配以各國的風景和東博會吉祥物“合合”卡通形象及中國、東盟十國人民的笑容裝飾大幅燈箱,各國語言組成“合作”、“愛”、“歡迎”圖案等東盟元素,并打造東盟主題列車,其間飾以中國、東盟十國的標志性美景,并呈現各國語言“你好”。東盟主題文化在南寧地鐵的應用,深受乘客的肯定。
(四)歷史文化——名人古跡
南寧雖地處西南邊陲,但歷史悠久,從東晉置郡算起,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雖不及北京、西安、南京等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底蘊深厚,但深入發掘,還是可以起底一批歷史文化名人古跡的。古有徐霞客南寧記游,王陽明南寧駐節、講學,近代有韋拔群南寧求學,毛澤東周恩來“南寧會議”,越南“國父”胡志明多次南寧之行,徐悲鴻南寧作畫等。還有鄧穎超,她曾說:“我是喝著邕江水長大的南寧女兒”,1904年2月4日出生于邕江北岸南寧鎮臺官邸,現建成鄧穎超紀念館;國共兩黨關系史上的風云人物、杰出的社會活動家程思遠,南寧賓陽人,曾是李宗仁的秘書,在海內外有著相當高的威望。還有頂螄山貝丘遺址、昆侖關抗戰遺址、新會書院、粵東會館,地方戲邕劇、粵劇等歷史文化遺產,都是南寧城市文化的重要內容,將其嵌入南寧地鐵文化,將迸發出更璀璨的光芒。
(五)城市精神——“能幫就幫,敢做善成”
城市精神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是全體市民普遍認同、共同遵守的核心價值理念。2010年南寧市正式提出,“能幫就幫、敢做善成”是南寧的城市精神。壯鄉人民互助互愛、和諧共處,干事創業敢做善成,作為城市精神,是南寧城市特色與市民氣質的相互融合,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每年6月6日是“南寧慈善日”,鄰里互助蔚然成風,主動讓座、排隊禮讓、幫困助貧、慈善捐助、義務獻血等在南寧隨處可見,南寧人很少用南寧白話應答外地客人,對來南寧投資創業的外地客商熱情友善,來南寧定居的外地人很容易在這里找到歸屬感、認同感。將“能幫就幫、敢做善成”南寧精神物化體現在南寧地鐵建設中,是南寧地鐵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可以在地鐵出入口處擺放贈閱本地報紙雜志,弘揚城市精神和正能量;設立服務臺、志愿者之窗,創建“地鐵文明號”,為乘客答疑解惑、提供雙語服務、義務講解、愛心接送等服務;關愛殘障人士、老人,設立免費專用通道,為其提供便利;開展文明乘車、文明乘梯、文明刷卡、文明駕駛、文明禮儀等文明品牌創建活動;設立地鐵電視臺、地鐵廣播臺等,宣傳體現南寧城市精神的先進人物和感人事跡,南寧城市建設發展成就,南寧政務機關熱心服務市民、客商的優質服務和優惠政策等,展現南寧城市“能幫就幫、敢做善成”精神,寓教于樂、寓教于文,讓地鐵成為培養和弘揚南寧精神的“第二空間”,助推南寧更好地樹立形象,凝聚人心,團結一致、共謀發展。
南寧地鐵可以充分運用壁畫、圖片及LED屏幕、地鐵電視臺等現代多媒體影音和數碼技術,提煉壯族文明、南國綠城、東盟風情、歷史文化及城市精神等元素,通過一定形式的藝術化設計,展示在地鐵站臺、出入口、通道、指示牌、線路地圖、升降電梯、自動扶梯、步行道、售票機、受力柱、燈箱、車廂等基礎設施上,使得這些特色文化隨著列車的流動延伸和傳播至城市的每個角落,吸引更多的游客、學子和商旅精英到南寧旅游觀光、求學、投資興業。
三、結語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氣神,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支柱、動力源泉。南寧地鐵文化的打造,將地域文化元素應用到城市地鐵建設中,是對南寧城市文化的再次整合、加工與凝練,它所傳達的地域特色和城市個性,能更好地展現城市文化風貌與特色,是本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一種表現。南寧市市長周紅波曾提出:“唯有文化之引領支撐,方能筑城市精神之高地。”鮮明而富有南寧特色的地鐵文化,將成為南寧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好地詮釋和演繹南寧文化的生命張力和魅力,使其更具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王強.中外地鐵文化建設的基本走向[J].沈陽大學學報,2006(12).
[2]方華.基于城市文化的杭州地鐵環境視覺設計[J].現代城市,2013(09).
[3]市委宣傳部.民族人口[EB/OL].http://www.nanning.gov.cn/AboutNN/glnn/201507/t20150702_468372.html,2017.07.03.
[4]楊炳忠.南寧城市文化內涵及城市定位二元論[J].廣西社會科學,2010(11).
[5]市委宣傳部.南寧簡介[EB/OL].http://www.nanning.gov.cn/AboutNN/201605/t20160517_610063.html,2017.03.19.
[6]王藝霏.蘇州地鐵文化探析[J].南方論刊,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