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瑞
摘 要: 亨利八世時期,英國王權出現重大發展,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本文從王權強大的原因、表現、影響三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 亨利八世 宗教改革 王權
英國王權自諾曼征服以來,就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經歷紅白玫瑰戰爭,逐漸走向黃金時代。亨利八世作為英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國王,宗教改革期間通過議會立法、沒收修道院運動、沒收公會兄弟會財產等一系列舉措進一步加強了王權,并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一、亨利八世時期王權強大的原因
1.歷史背景
中古西歐普遍實行封君封臣制,諸侯只效忠于封建主,極易出現諸侯割據的現象,而在諾曼征服之后的英國,這種封君封臣制度同樣也在推行,但不同的是,領有土地者除效忠于領主之外,更大的前提是效忠于國王,國王是最大的封建主,這樣形成了一種強大的集權政體,建立了優于其他大陸國家的王權系統。《末日審判書》記載了當時全國土地的賦役情況,準確地掌握了全國土地占有情況、人口分布及動產情況,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國王便建立了一種稅金核定體系,以保證國庫收入的穩定與持續增長。此文件記載之精確之詳細之嚴格,可見國王對經濟掌控的程度。在國家統一的背景下,國王積極聯合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積極加大王權統治力度,對后來歷代國王統治影響深遠。
2.亨利七世的準備工作
都鐸王朝正好處于英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正好處于紅白玫瑰戰爭之后,經過30年的互相殘殺,金雀花王朝的封建貴族勢力大部分已經消滅或瓦解,而都鐸王朝勢力進一步加強,貴族之間的內耗為英國專制主義的確立和王權的強盛提供了條件。作為首任國王,亨利七世著手于王權重建工作,對外進行政治聯姻,對內增加王室財政收入,倚重刑室法庭和樞密院,忽略議會職能,積極拉攏中等階層,對抗大貴族,在這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之下,英國社會穩定繁榮,為亨利八世王權時代的到來準備了條件。
二、亨利八世時期王權強大的表現
1.議會立法方面
作為都鐸王朝首任國王的亨利七世與教皇關系較為親密,但這是建立在雙方利益均得到滿足的基礎之上的,當王權不再需要教權保護,便會建立自身的國教體系,擺脫其對自身的盤剝。當時天主教對英國進行了大肆的搜刮,比別的國家都要嚴厲,嚴重損害了國王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加之十六世紀至宗教改革之前羅馬教皇的選擇性結盟,促使了國王聯合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掀起了一次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在英國王權強大背景之下,農民和手工業者沒有力量像德國、瑞士等地一樣掀起下層的反抗運動。
亨利八世時期,王權極度膨脹,宣稱:“至高無上的權力屬于國會中的國王。”[1]亨利八世相繼通過《禁止上訴法案》、《王位繼承法案》、《至尊法案》等重要法案,英國國教正式確立,王權得到進一步的強化。1539年,亨利八世頒布《取締分歧意見六條教法案》,其中除否定羅馬教皇有權赦罪之外,保留天主教原有教義,實現亨利八世一直以來的夙愿,建立“沒有教皇的天主教國家”,呈現出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的游離,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并不是對教皇權的示弱,而是一種國王權其輕重之下的王權戰略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王權強大的集中反映。英國國教的確立,英王成為神權和王權的共同領袖,變二元政體為一元性的王權政體,英王權力急劇膨脹。
2.沒收修道院運動
在宗教改革中,沒收修道院成為重要內容。基于修道院晚期修士生活腐化、買賣圣職、濫施刑律、宗教道德淪喪,克倫威爾以種種修士不良行為,促使亨利八世推行解散英國修道院的措施,沒收修道院的全部財產。1536年,議會通過議案,宣布關閉370余所年收入不足200英鎊的小修道院,遣散僧侶修女2000余人。改革期間,總計封閉男女修道院718所,遣散僧侶修女8000余人,國王憑空獲利142萬英鎊[2]。修道院曾擁有的向英格蘭、威爾士各教區舉薦2/5的圣職候選人的權力也轉歸國王所有,亨利八世根據原修道院的分布狀況和捐款情況,重新建立了彼得伯勒、格洛斯特、牛津、切斯特、布里斯托爾和威斯敏斯特6個教區[3]。修道院的解體,大量教產和修道士還俗,確立了新的基督教守則,貫徹了新教觀念,推動了自上而下英國宗教改革的推行,這無疑不是英國王權強大的重要表現。
3.亨利八世婚姻案方面
亨利八世的六次婚姻是英國王權強大的重要表現,其中尤以與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的離婚案、與簡·西摩的結婚最為深刻。在亨利七世時期,出于政治聯姻的需要,于1489年實行婚姻外交,英國阿瑟王子與西班牙公主凱瑟琳訂婚,阿瑟王子早逝,亨利八世娶寡嫂為妻,婚后只存活瑪麗公主,缺少男性繼承人,而凱瑟琳已過生育年齡,亨利八世提出離婚,并要求娶安·波琳為妻。離婚案遭到羅馬教皇的反對,國王無視羅馬教廷對離婚案的駁回,自立宗教法庭,宣告此離婚案合法。在與簡·西摩的結婚案中,簡是愛德華三世的后裔,本在四代之內血親關系不能結婚的教規之下,難以成形,亨利要求克蘭默更改教規,終促成結婚案合法。國王婚姻事件雖是社會意識形態方面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王在教規方面的干預,呈現出王權強大的特點。
4.公會地位的屈從
在公會發展過程中,經歷宗教改革運動,公會兄弟會財產被當作教會財產予以沒收。在公會時期,有自身兄弟會機構,負責為公會成員做宗教服務,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為已故成員做追思彌撒,保證其靈魂安寧和聲譽傳承,前提為公會成員死后將財產遺贈給兄弟會禮拜堂。亨利八世時期,禮拜堂和追思彌撒制度相繼廢除,遺贈物自然而然轉歸到了國王手中。公會兄弟會財產被沒收,國王只給予公會成員一定的管理職責,沒有所有權。在當時的裁縫商人公會中,公會任用了一個在經過政府系統討論、賦予其合法身份的委員會,草擬了一份他們所有的禮拜堂和成員遺贈財產的清單,交由政府專員過目,大量的成員遺贈財產早已與天主教灰衣修士相聯系,政府專員宣稱自從修道院解散以來,六年間這些追思彌撒服務的所有遺贈物都屬于國王所有[4]。
在英國歷史上,諾曼征服之后建立的集權政體,在十四五世紀這200年間表現得衰微,一方面,這并不是君主政體,或者說英國王權的式微,而是國王本身的軟弱,難以支撐這一強大王權系統。另一方面,就是在同一時期,較歐洲大陸國家而言,英國王權統治形式都要強于后者。故中世紀英國王權強大的持續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亨利八世時期的王權處于英國的重要發展階段。
三、亨利八世時期王權強大的影響
1.議會結構的變化
自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之后,“王在議會”政治理念愈發顯現其必要性,逐漸確立起三位一體的行政管理體系,即國王、教俗兩界貴族和平民共同行使權力,但并不是指三者地位和權力對等,而是由國王居主導地位。國王擁有議會召集權、休會權、解散權和議會法案批準權,可以通過冊封貴族、發放貴族集會召令、增設和取締選區等方式決定和改變兩院的成分。在宗教改革期間,議會地位提高的同時,成分也發生重大變化。在議會上院中,世俗貴族人數增多,教會貴族人數減少。在宗教改革之后,貴族院僅兩名大主教和19名主教,充當次要角色,到都鐸王朝晚期,上院中世俗貴族人數都遠遠超過教會貴族[5]。下院成分也發生變化,平民議員比例增加,都鐸王朝最后一屆議會中,下院議員多達462名[6]。這樣的歷史發展過程,下院人數逐漸超過上院人數,成為議會的主要組成部分,成為英國議會發展的大勢。
2.民族國家興起
英法百年戰爭和紅白玫瑰戰爭期間,英國民族意識急速成長,逐漸向民族國家發展和邁進,自建立英國國教以來,英國脫離了教皇的經濟、政治控制,獲得了自身的民族獨立,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屹立于西歐,宣告了一個民族國家的興起,為后來的改革與革新奠定了政治基礎。宗教改革期間,亨利八世沒收修道院的活動強烈地沖擊了教會系統,教會貴族遭到了嚴酷的打壓,加之亨利八世將自身獲得財產分封給黨羽親信,培養了一批新興貴族,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增強了世俗貴族勢力,進一步削弱了天主教勢力,為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階級基礎,為天主教的復辟運動奏響了哀歌,為光榮革命的成功創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
[1]波拉德.亨利八世[M].倫敦:朗曼出版公司,1951.
[2][5][6]閻照祥.英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4]George Unwin. The Gilds and Companies of London[M]. London: Kessinger Publishing,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