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芳
摘 要: 在非基督教運動和收回教育權運動、平民教育運動、美國大學教育模式、燕大辦學理念等因素的影響下,兼辦社會教育成為燕京大學實現本土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經歷肇始期、發展期、成都燕大和北平復校四個階段,主要采用成立服務團體和機構、開展鄉村社會教育實驗、開辦學校和培訓班、組織展覽會、成立圖書館和出版刊物等形式,成效明顯,對當代中國大學開展社會教育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 燕京大學 社會教育 教會大學
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燕京大學是教會大學中的佼佼者,不僅在教學和科學研究方面取得杰出成績,而且兼辦社會教育,重視為中國社會服務。探討燕大開展社會教育的發展歷程、內容和形式、特點及成效等,有助于為當代中國大學開展社會教育提供借鑒意義。
一、燕京大學社會教育的發展歷程
(一)肇始期(1919—1926年)
燕大成立后不久即兼辦社會教育,受以下因素的影響:第一,非基督教運動和收回教育權運動的興起。1922年,北京、上海等地學生組織非基督教學生同盟,聲討帝國主義利用宗教侵略中國。1924年,非基督教運動再次興起,收回教育權的口號提出。為了順應輿論要求,燕大先后向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教育部申請立案,均獲批準為私立教會大學。第二,平民教育運動的興起和發展。1923年,晏陽初與朱其慧、陶行知等創建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開展平民教育實驗,平民教育運動逐漸興起,對燕大師生產生影響。第三,美國大學模式的移植。19世紀末20世紀初,威斯康星大學校長范·海斯主張大學要為社會或社區服務,社會服務成為大學的重要職能。燕大首任校長司徒雷登及楊開道、許仕廉、吳文藻等燕大教授曾就讀于美國大學,深受“威斯康星思想”的影響,重視為中國社會服務。第四,燕京大學的辦學理念。司徒雷登為燕大確立“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的校訓,提出燕大的教育目的是“以養成一種合作、建設、服務人群的精神以服務社會國家”[1],希望燕大成為對中國最有用的學校。他積極采取措施實現燕大的“中國化”,號召師生開展各種社會服務活動,以滿足中國社會的需要。
燕大早期兼辦社會教育的重點是建立平民學校。各學生團體、學生自治會、男女青年會等都參加社區服務工作,開辦平民學校、千字課班、英語夜校,教育對象有成人、婦女和兒童,燕大學生義務參加教學。
(二)發展期(1927—1941年)
1926年,燕大從城內遷入海淀新校園,校舍、圖書、設備等明顯改觀。燕大社會教育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首先,社會教育工作趨于復雜。燕大不僅繼續在城市創辦平民學校,而且開辦民眾教育、濟貧教育、通俗教育、師范教育等,服務范圍和內容均擴大。其次,隨著鄉村教育運動的發展,燕大愈來愈重視鄉村平民教育,不僅成立北平清河、山東汶上、北平三旗和冉村等實驗區,還與其他機構合作開展河北定縣、山東濟寧、江西黎川等實驗區的工作。
(三)成都燕京大學的社會教育(1942—1945年)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進駐并封閉燕大校園。次年燕大在成都復校,繼續兼辦社會教育。1943年,燕大在成都崇義橋成立農村服務研究處,創辦農民補習學校、半日學校、失學兒童識字班、初中青年集中訓練班等,舉行農業科學知識展覽等。燕大社會學系還協助成都中國盲民促進會開展特殊教育。
(四)北平復校后燕京大學的社會教育(1946—1952年)
1946年,燕大遷回北平復校。次年,社會學系雷潔瓊主持開設兒童福利專業課程,與家政系、教育系聯合在海淀區開辦兒童福利站,下設兒童營養站、幼兒園、醫療保健室和兒童教育游樂園。進行兒童教育成為燕大社會教育的重點之一。燕大團契也繼續開展服務工作,創辦義校,免費招收附近勞動人民子弟入學。
新中國成立后,燕大繼續堅持興辦教育事業。1951年燕大經政府批準改為公立。次年高等院校調整,燕大建制被撤銷。
二、燕京大學社會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一)成立多種服務團體和機構
燕京大學不僅各院系積極開展社會教育,而且成立學生會、基督教團契、通俗讀物編刊社等服務團體和機構,為開展社會教育提供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
1.燕大學生會。燕大學生會下設平教部,創辦平民學校,分婦女、成人和兒童三班。1929年,成立學生服務聯合會,設平民教育、濟貧、婦女及農村等部,開辦平民教育、濟貧教育、婦女工廠等,主辦者有教職員、學生或教職員學生共同辦理;服務范圍包括燕大內部的工人和北平成府、海淀、黃莊一帶的貧民。
2.基督教團契。1926年,燕大成立基督教團契,培養基督徒的靈性生活,計劃各種服務,以證明基督徒的意義與價值。基督教團契服務部分為濟貧股、鄉村股、平教股,開展服務工作。大團契組織創辦義校、婦女工讀學校、職工夜校及社區濟貧、開展鄉村教育等,契友個人或小團契均可自愿參加。
3.通俗讀物編刊社。“九一八事變”發生后,燕大教師顧頡剛重視民眾教育,成立三戶書社。1932年,“三戶書社”改名為通俗讀物編刊社,出版適應農民需要的小冊子、報紙副刊和圖畫、叢書等,銷量很高,頗受民眾歡迎。
4.農村建設科。1934年,燕大在法學院添設農村建設科,增設農村建設課程,培養農村工作人員,開展農村社會服務。
5.華北農村建設協進會。1936年,燕大與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協和醫學院、金陵大學及平教會合作,成立華北農村建設協進會,分為社會衛生、社會行政、民政、經濟、農業、工程及教育各組。燕京大學負責協進會的教育和社會行政工作,參與定縣和濟寧實驗區的工作。
(二)開展鄉村社會教育實驗
在基督教鄉村傳教運動、鄉村建設運動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下,燕大成立北平清河、山東汶上、北平三旗和冉村等實驗區,并與其他機構合作開展河北定縣、山東濟寧、江西黎川等實驗區的工作,開展農村社會教育。
1.北平清河實驗區。1928年,燕大社會學系開展清河農村調查,兩年后成立清河實驗區,設有經濟股、社會股、研究股、衛生股,開展鄉村合作、公共娛樂、民眾教育、童學服務、公共衛生、鄉村圖書館及演講團、農業推廣等工作。
2.山東汶上實驗區。山東省政府指定汶上縣為實驗縣,燕大教師張鴻鈞被聘為縣長,于1935年上任。在張鴻鈞的領導下,汶上縣政府組織分為三科與一室,第一科管理民政,第二科管理財政,第三科管理教育與建設,指導室有7名指導員專任技術指導,縣長之下有秘書長。秘書長、第三科長與經濟指導員都為燕大同學,開展救濟災民、疏浚河道、教育和衛生等工作[2]。
3.河北定縣和山東濟寧實驗區。燕大多次派遣師生赴定縣和濟寧實驗區工作。熊佛西、瞿菊農、周美玉等燕大師生在定縣實驗區擔任領導職務,開展社會衛生、農業和社會教育。張鴻鈞在離任汶上縣長后擔任濟寧實驗區專員公署秘書主任,開展民政、經濟、農業、工程及社會行政等工作。縣政府下設合作委員會,組織合作訓練班,由燕大學生講授農村合作概論、農村經營等課程[3]。
4.江西黎川實驗區。1932年,江西基督教農村服務聯合會建立黎川實驗區。1934年,燕大教授徐寶謙擔任實驗區第一位華籍總干事。總干事、副總干事之下分總務處、研究委員會及推廣部,三部主任由燕大研究生田興智、吳椿、林肇文分任,協助開設學校,實施婦女和兒童教育等工作[4]。
5.北平三旗和冉村實驗區。燕大教育學系于1938年成立三旗和冉村實驗區,以學校為中心推動鄉村建設,開展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生計教育和衛生教育。
(三)開辦各類學校和培訓班
燕大創辦平民學校、民眾學校、農事講習所、合作講習所、師范學校等多種學校式社會教育機構,開展社會教育。
1.平民學校。在平民教育運動的影響下,燕大開辦多所平民學校、千字課培訓班、英語夜校,教育對象有成人、婦女和兒童,教育內容有識字、算數等,目的是使平民獲得基本文化知識,啟發他們的民主、平等和愛國思想等。
2.兒童學校。當時中國兒童失學率較高,燕大創辦幼稚園、幼女班等多種兒童學校。如清河實驗區在1932年成立幼女班,招收7歲-12歲幼女,課程有千字課、算術、常識、故事、唱歌、游戲等[5]。
3.婦女培訓班。燕大通過組織女子手工班、家政訓練班、婦嬰保健員訓練班等實施婦女教育。如,1931年清河實驗區成立家政訓練班,訓練婦女了解縫紉、食物選擇、烹飪、家庭布置和美術等[6]。
4.農民培訓班。為了提高農民素質,燕大創辦農事、合作講習所等多種農民培訓班。如,1928年燕大與清華大學、香山慈幼院合辦農事講習所,宗旨為造就農村領袖、農事推廣員、新農民等。燕大多次在清河實驗區舉辦合作講習所。
5.師范學校。燕大在多個實驗區設立師范學校。如教育學系主任周學章兼任定縣研究院訓練部主任,主持創辦定縣、唐縣、曲陽、望都、新樂、深澤六縣聯合師范學校,開設農業知識、家事教育、合作社辦法、衛生常識等課程[7]。
6.特殊教育培訓班。燕大社會學系協助成都中國盲民促進會開辦殘疾救濟和盲民福利培訓班。學生在嘉定五通橋盲人院、成都盲童學校、永興街孤兒院和成都孤兒院等單位實習,開展社會教育,為殘疾救濟、盲民福利事業培養人才。
(四)組織展覽會
燕大經常舉行農品展覽會、兒童衛生展覽會等,對農民和兒童進行社會教育。如,農學系與潞河中學農業科合作,在北平附近村鎮舉行5次農品展覽會,計參觀人數達3萬余名。清河實驗區舉辦兒童衛生展覽會,展覽各種模型圖書、各小學成績,舉行兒童健康比賽和衛生講演等。參加的兒童和家長都頗有收獲。
(五)創辦圖書館
燕大通過建立圖書館、閱報室等方式開展社會教育。如清河實驗區設有閱報室,陳列報紙雜志;圖書室分兒童和成人二部。設有巡回部,轉送農村。三旗和冉村實驗區設立巡回圖書館、民眾圖書館等,滿足民眾閱讀要求。
(六)出版刊物
燕大師生重視宣傳,采用編輯出版刊物的方式傳播知識。如通俗刊物編刊社出版《民眾周報》、《大眾知識》、叢書和畫刊等,在普及知識、宣傳抗日方面效果顯著。清河實驗區發行《清河旬刊》,將區內四十村應興應革之事、國內外時事,以簡單明白的文字加以討論[8]。成都崇義橋農村服務研究處編輯出版《農民消息》月刊,向農民普及農業常識,增長農民見識。
(七)開展休閑教育
時民眾業余生活貧乏,燕大采用娛樂、運動、戲劇等休閑教育方式開展社會教育。如,農學系在舉行農品展覽大會時,表演新劇,雜以音樂、武術并發獎品,成為“吸引農人之最大魔力”[9]。清河實驗區在兒童節、展覽會等場所表演戲劇、音樂和武術,并成立拳術班,教授民眾武術。燕大以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常識,進行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增強了教育效果。
三、燕京大學社會教育的特點
作為一所教會大學,燕京大學希望通過開展社會教育,利用自己的教育資源為中國社會服務,實現燕大的中國化。燕大社會教育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通過學校式社會教育機構和社會式社會教育機構開展社會教育活動。學校式社教機構有平民學校、講習所、幼稚園、幼女班、師范學校等,社會式社教機構有展覽會、圖書館、巡回圖書等。第二,社會教育對象廣泛,從年齡劃分包括兒童、青年、婦女、成人,從職業劃分包括農民、教師、工人、學生等。第三,社會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樣化,既通過開設各類學校和培訓班進行正規的課堂講授,又有展覽會、兒童會、討論班、壁報等;教學方法既有課堂教授,又有講演、壁報等。第四,社會教育內容豐富,既通過識字教育普及常識,開展衛生教育、生計教育、師范教育、特殊教育、休閑教育等,注重滿足民眾的需要。第五,具有宗教色彩。受現代派傳教理念的影響,司徒雷登等認為開展社會教育即是對傳教事業的貢獻,燕大在很多實驗區開展的工作未包括宗教教育。但燕大畢竟是教會大學,部分師生確因信仰基督教而參加鄉村建設,如基督教團契積極參加社會教育;宗教學院教授徐寶謙受基督教服務社會思想的影響,到黎川實驗區主持鄉村建設工作等。
四、燕京大學社會教育的成效及制約因素
燕大師生開展社會教育不畏艱苦,具有服務犧牲的精神,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首先,促進中國教育的發展,提高民眾的知識水平。如汶上縣小學由100余所增加至300余所,女校在鄉村增加二處[10]。其次,促進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燕大農村實驗區重視衛生教育,對強化民眾的衛生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具有積極作用。第三,促進經濟的發展,改善民眾生活。燕大在城市開設職工夜校、進行濟貧教育等,提高平民的技能,有助于增加他們的收入。燕大在農村實驗區開展生計和家政教育等,深得農民信賴,有助于改善農民的生活。
燕大社會教育效果顯著,但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第一,政局不穩。燕大多數師生希望獨立開展社會教育,但在實踐中發現社會教育的順利開展需要借助政權。當時中國政權變更頻繁,燕大歷經多個政權的統治,各時期統治者的社會教育政策常有變動。政府對社會教育的干涉及日本侵華戰爭、國共內戰等因素的影響,影響了燕大社會教育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第二,社會教育實施主體多元化,未形成系統的制度、統一的社會教育理念。燕大學生會、基督教團契、各院系等積極參加社會教育,一方面有助于發揮各自優勢,另一方面沒有統一的機關,難以在較大范圍取得成效。燕大各種社會教育工作的理念也不同,如燕大的平民教育工作受平民教育理念影響,清河實驗區是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開展社會教育,三旗和冉村實驗區堅持“以學校為中心而推動鄉村建設”,黎川實驗區堅持宗教、科學、教育與政治的原則等。
第三,民眾缺乏受教的興趣和時間。近代中國民眾知識水平較低,未充分認識教育的重要意義,對接受社會教育缺乏興趣。有的民眾每日為生活奔波,無暇接受教育,導致燕大社會教育招生和留生的困難。
第四,經費匱乏。燕大社會教育的經費來源既有校內辦學經費、教育行政部門撥款,又有來自燕大師生、校外人士、普林斯頓和洛克菲勒等基金會的捐款。經費來源多元化,但并不穩定,捐款的中斷會導致一些社會教育活動無法開展。
第五,人才缺乏。燕大很多師生積極投身于社會教育,但因戰爭、交通困難、待遇低等原因難以長期從事社會教育,導致工作缺乏連續性,影響工作效果。
盡管燕京大學社會教育具有缺點和局限性,但我們依然不能否認燕京大學社會教育對中國社會的貢獻。燕京大學社會教育的成敗得失值得開展新農村建設的當代中國大學借鑒。
參考文獻:
[1]末次師生大會司徒雷登講對燕大希望[J].燕京新聞,1934,1(36).
[2]雷潔瓊女士汶上縣參觀記[J].燕京新聞,1936,2(61).
[3]濟寧實習區本校諸同學近況[J].燕京新聞,1937,3(40).
[4]燕大研究生在黎川縣[J].燕京新聞,1935,1(44).
[5][6][8]張鴻鈞.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清河鎮社會實驗區工作[A].鄉村工作討論會,編.鄉村建設實驗(第1集)[C].北京:中華書局,1934:81,33,84.
[7]定縣的“研究院”[J].燕大友聲,1937,3(5):14.
[9]農學系農品展覽會之經過[J].燕京大學校刊,1928,1(12).
[10]雷潔瓊女士汶上縣參觀記[J].燕京新聞,1936,2(61).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國家青年項目(COA140121)和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科研啟動基金(GRJ-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