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生 朱曉怡
摘 要: 伴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不斷展開和深化,教育科研的作用與功能變得愈來愈重要。“應試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現今教育情形,向“素質教育”轉變刻不容緩。強調重視對師范生教育科研素質的培育,是新時代教育的重點。文章以近三屆常熟理工學院英語師范畢業生為例,用調查問卷的方法得出現今師范生教育科研能力不足的問題,通過分析原因最后總結出可行方案。
關鍵詞: 師范畢業生 教育科研 問題對策
一、師范畢業生現狀調查
本課題針對常熟理工學院近三屆英語師范畢業生共139人做了就業跟蹤調查,調查問卷由學校方面設計,填完調查問卷后結果會直接反饋給后臺,確保調查結果透明公開、公平公正。
調查問卷一共設計了6個問題,分別針對師范畢業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專業知識水平、教育科研能力、組織教學能力及班級管理能力,最后還有一個總體滿意度,滿分為5分。據調查結果反饋,匯總結果如下:除教育科研能力這一項均分稍低外,為4.90分,其余幾項包括總體滿意度均為4.97分。
二、調查研究分析問題發現
從匯總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常理工英語師范畢業生的各項能力滿意度之高。不過,其中有一項評分不能忽視——在近三屆評價中皆有低分的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的內容主要包括基礎理論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從反饋數據看,前兩項常理工英語師范生都做得很好,唯一薄弱一點的就是開發性研究。開發性研究是將現有的知識進行展開并加以創新,使其最終應用到教育領域,解決實際教學問題。國家教委在《關于師范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中規定:“高師院校要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堅持科研與教學相結合提高師范教育學術水平,高度重視教育科學研究,特別面向中小學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但現代本科師范畢業生的教學授課能力基本停留在仿照前輩們甚至自己上學時的老師授課方式。現今“人們對教師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工具意義、外在價值水平上,而要求教師由‘教書匠成長為專家型、科研型的教師”[1]。教育授課和科學研究,一門學問好比一張網,授課是教別人上網,而科研則是自己建網。教別人上網可以照搬前人的經驗,自己建網則全靠創新思想與探索勇氣。
三、師范生科研能力不足原因總結
(一)主觀理念認知偏差
學校培養師范生的教育理念不夠先進,對于師范生的培養還是將重心放在課堂教學內容本身,認為只要傳授書本中的知識而忽略師范生本身德智體美勞的長遠發展;師范畢業生自我認知有誤。某些青年教師或多或少都知道或聽說過教育科研,但大都認為這更應該是專門的科研人員的責任,而自己只要負責好好上課把該傳達的向學生傳達到就行了。他們雖是新時代的教師,但思維停留在老式時期,抑或是受到當時老師的思想影響,沒有意識到作為教師同樣要重視教育科研,只有通過深入了解科研,才能更好地認清教育發展現狀,才能更好地從事教育工作。
(二)客觀實際條件缺失
課程設計不合理。教材不夠先進,許多教育理念已不符合教學實際,過于強調書面內容;師范生實踐力度不夠。英語師范生最大的實踐機會就是大四去分配的中小學實習,而實習很長一段時間參與的可能只是看課堂紀律、批改作業和聽其他資歷老的教師上課學習經驗,所以剛成為人民教師的頭幾年思維仍停留在學生時期,并不能很好地轉變身份;科研教育機制仍不成熟。在校期間,校方可能會注意到師范生的科研教育能力培養,但沒有專門的機構總是積極主動地組織科研活動,學校發放的經費不夠辦活動,師范生參與積極性不能被充分調動,不能達到提高科研能力的目的。
四、師范生科研能力提升的可行性路徑探析
(一)從院校方面著手
1.培育師范生進步創新的教學理念。由于因特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智能電子設備的日新月異,教師的角色同過去相比已經有很大的改變。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課堂上的書本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可以通過多種豐富渠道獲得想要的信息。因此,教師更應積極指導、促進學生學習,成為學生發展道路的引導者,而不是課堂的獨裁者。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思考,鼓勵他們在課堂上積極發表自己的感想,一起探討出更多的創新思路,實現老師和學生共同進步。我們要擺脫以往只是老師單一授課,學生埋頭苦記,師生之間沒有足夠互動的尷尬局面,要讓課堂充分活躍起來。如果大學老師們都有正確而先進的理念,師范生們于這種大環境下接受先進教學的學習,就感受、領悟、掌握了創新教學能力。日后成為人民教師,在教育科研領域一定會有創新思想。
2.增加院校對科研的重視和投入力度。研究得出“學校的科研氛圍越濃厚本科生參與科研的興趣就越大,未來就業形勢越好對本科生的促進作用越大,科研項目所能提供的經費越多本科生參與科研的傾向越強,其中科研氛圍最為重要”[2]。在英語師范生學習生活中,院校除了重視專業知識外,還應加強對學術研究的重視。營造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以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并帶領師范生進行學術研究,在此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最終“形成在校師范學生、一線教師和師范院校構成的課題小組模式,切實提高本科師范學生的教育科研能力”[3]。
(二)從師范生本身出發
1.師范生自主認知到教育科研的好處。教師參加科研活動對專業、自身的發展進步大有幫助。要搞科研,首先必須掌握大量理論知識,教師就要通過海量閱讀豐富知識儲備,充實精神生活;要仔細分析,認真思考,把自己本就掌握的或后來收集的資料進行加工,整合成最終的成品,加強全局觀;最后投身實踐,在具體實踐中檢驗方案的可行性,在實踐中出真知,就能更腳踏實地。教師要搞科研,就要參加各式學術交流,與其他教育科研同行交流意見,在交換信息的過程中掌握其他人得到的信息,從而從多方意見的考量分析中提取自己認為有價值有幫助的思想,進一步擴展思維。這樣通過多渠道探索研究,教師就能獲得多方面的進步發展。
2.在反思中不斷改進,提高自身的科研素養。要向古人學習“吾日三省吾身”。作為進步的墊腳石,反思是回望過去、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也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教師不斷改進,最終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學生時代的錯題本其實就是一種反思,在不斷犯錯改正的過程中,吸取足夠的經驗教訓,最終做到舉一反三。教師進行教育科研,實際上就是對前人留下的經驗的一種反思,不僅滿足前人鋪好的路,而是不斷探索,總結改進,勇于創新,開辟出新的捷徑。在反思中不斷進步,才能真正成為一名探索科研型教師。
3.積極投入和交流,實踐自我科研成果。萬事萬物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從沒有天上掉餡餅的道理,教育科研工作同樣如此。剛接觸教育科研領域時,青年教師勢必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教育科研的海洋中刻苦鉆研,同時積極與同行探討,在教育科研界的前輩面前虛心受教。最終通過多方努力整合,擁有屬于自己的科研成果,把自己最滿意的成果展示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大家一起交流探討,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總而言之,教育科研絕不僅僅是簡單的紙上談兵,要多投入、多交流、腳踏實地。
五、結語
教育是振興民族的希望,而教師則是振興教育的希望。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先學好。師范畢業生是明天的人民教師,因此加強培育師范生的全面素質,就是在造就未來的專業化教師團隊,培育師范生的任務可謂任重而道遠。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新時期教學的必然結果,這要求青年教師更好更快地轉變以往的教師角色,從老式的教書匠轉變為新式的科研學者,轉變為真正意義上全方位發展的人民教師。
參考文獻:
[1]肖全民.基于專業化發展的師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養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11):58-59.
[2]鄂建偉,李智,李生剛,A.M.Khalil,李平.師范大學本科生科研表現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J].高教學刊,2017(18):4-6+9.
[3]薛利慧.本科英語專業師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養研究[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14.
基金項目:常熟理工學院“心怡”創新創意創業基金項目資助“英語師范專業就業情況調查研究”(項目編號:2017WGY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