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慧霞 劉曉丹
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學習已經成為人們學校進修的友好途徑之一。目前,網絡課程的建設、開發及應用逐漸成熟。根據網絡學習不受地域、時間等限制的特征,基于網絡的學習為開放學習提供了較好的支撐平臺,即參與網絡開放學習的人員逐漸增加,那么網絡開放課程的建設就成了該學習方式的基礎支撐。
關鍵詞: 網絡課程 開放課程 內容與結構 建設方式
一、網絡開放課程的定義
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委員會2000年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林君芬、余勝泉2001年在《關于我國網絡課程現狀與問題的思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題組2004年在《網絡課程教學模式的設計研究》,何克抗在《現代教育技術和優質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中分別對網絡課程進行了界定;而賈義敏2008年在《國際高等教育開放課程的現狀、問題與趨勢》,OCW于2009年,Pollak于2008年分別對開放課程進行了界定。然而,對于網絡課程與開放課程,目前都沒有統一的界定。經過對以上網絡課程與開放課程的定義分析,本文認為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委員會2000年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中提出的網絡課程的定義(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其中網絡教學支撐環境特指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工具、教學資源及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實施的教學活動)和賈義敏2008年在《國際高等教育開放課程的現狀、問題與趨勢》中提出的開放課程的定義(開放課程指在遵守知識共享許可協議(創作共用)的前提下,通過網絡向社會免費開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總和的數字化教育資源)相對比較全面和規范。
本文認為網絡開放課程即為開放的網絡課程,結合以上網絡課程和開放課程的定義,本文提出了網絡開放課程的定義,即:在遵守知識共享許可協議(創作共用)的前提下,通過網絡向社會免費開放的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網絡教學支撐環境,其中網絡教學支撐環境特指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工具、教學資源及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實施的教學活動。
二、國內、外網絡開放課程的發展現狀
世界范圍內最早大規模推出網絡開放式課程的高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將其全部核心課程向世界免費開放。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課程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重要影響,調查表明80%的訪問者認為麻省理工的課程非常重要或者重要,96%的教育者認為這個網站有助于教學,96%的訪問者愿意推薦這個網站。
在美國,麻省理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至少18所著名高校已經推出了自己的網絡開放課程。在日本,東京理工大學、東京大學、北海道大學等16所著名大學已經公開了部分網絡課程,而且成立了日本開放資源聯盟(Japan OCW Consortium)。在西班牙,已經有18所院校建立了網絡開放課程。在中國的臺灣,已有14所大學建立了網絡開放課程。此外,澳大利亞、奧地利、巴西、加拿大等國家的大學也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網絡開放課程。
我國一些高校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網絡開放課程,其中大部分是在教育部實施的高校精品課程項目推動下建立的。2003年4月,教育部頒布《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號),正式啟動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由此推動了我國精品課程的迅速發展。現已完成第一個5年期(2003-2007年)建設規劃的15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并在2007年啟動第二個5年期建設30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的計劃。經過9年的建設,國家精品課程在規模和數量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每年都以幾百門的數量穩步增長。截至2011年12月底,共已評審出362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其中本科課程2582門、高職高專課程1041門。課程類別涉及法學、管理學、教育、工學、經濟學、理學、農學、文史、信息科學、醫學、藝術及其他等各類學科。
三、網絡開放課程的內容與結構
自2002年9月創立至今,麻省理工的網絡開放課程一直處于試用階段。麻省理工的網絡開放課程所提供的課件信息和資源主要包括師資介紹、課程的學習任務、學習資源及學習該課程應具備的學習基礎、課程描述、學習準備、學習目標、學習方法、教材、項目和作業要求、考核方式,課時分配、課堂活動(實驗)、相應的參考讀物及作業、教學文檔(課程講義、教學課件、電子教案等)、授課視音頻、課程實驗(教學案例、實習、項目、實驗實踐等)、輔助資料(參考資料、擴展資源、作業、試卷等),并定期更新內容。MIT網上所有課程都有課程的日期安排(教學日歷)和講課記錄。許多課程還有超文本的課本、模擬、演示、輔導和講課的視頻實況及網絡資源鏈接等。麻省理工的網絡開放課程的平臺主要包括Course List、About OCW、Help和Feedback四個部分。根據需要點擊主頁的選項后,可直接進入相應的網頁。各個選項的功能如下:Course List:MIT OCW目前所能提供的課程清單。在這個頁面上,讀者可以按照學科和專業選擇所需的課件資料;About OCW: MIT OCW的發展歷程、發展規劃和服務內容;Help:該資源網站的使用方法及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解答,包括課程導航、技術需求和檢索幫助;Feedback:由于目前MIT OCW仍處于試用階段,讀者反饋是該資源網站的一個重要內容。讀者可以通過這個欄目將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對網站建設的建議反饋回去,以促進該資源網站的進一步完善。
在國家精品課程中課程內容與信息基本包括:教師團隊成員,課程的學習任務、學習資源及學習該課程應具備的學習基礎等(部分),課程歷史沿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條件及教學效果,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課程講義、教學課件、電子教案等)、授課視音頻、課程實驗(教學案例、實習、項目、實驗實踐等)、輔助資料(參考資料、擴展資源、作業、試卷等),課件(不完全公開),視音頻,課程實驗,輔助資料。在國內大多數學校建立了針對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的技術機構。并不是所有學校都有統一存放課程的平臺,有1/3的高校由于自身技術力量強,自主開發和維護平臺;有1/3的高校購買商業平臺,由校內相關部門維護;但還有1/3的高校沒有統一平臺。所以,國家精品課程的內容類似,但是結構各異。
通過對麻省理工開放課程及國家精品課程內容與結構的分析可知,對于網絡開放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五大類:教師介紹、課程介紹、教學介紹、教學資源、學習任務。對于教師介紹、課程介紹、教學介紹,不同的網絡開放課程提供的信息完整程度是不一樣的;不同的網絡開放課程提供的教學資源的開放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對于學習任務,不同的網絡開放課程設置的學習任務類型大致相同。由于網絡開放課程的建設機構不同,因此對于網絡開放課程的結構沒有統一的樣式。
四、網絡開放課程的建設方式
美國麻省理工網絡開放課程的制作始終以教師為中心,由教師提供課程資源,并對課程資源進行選擇等。該項目在引進教師及教學資源之后,由專門工作人員協助教師完成課程的規劃、建設、發布及后續支持。教師主要專注于課程內容的設計,并由專門工作人員整理的課程反饋信息對課程資源進行修改和完善,提高課程質量。
我國的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分為“課程開發-課程申報-專家評審-課程公示”幾個階段。一般采取各院校先行建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擇優推薦,教育部組織評審,授予榮譽稱號后,課程資源才最終發布。我國高校教師建設精品課程的方式是多樣的:自己設計,自己開發;自己設計,學生開發;自己設計,外包開發;混合模式。
經過對麻省理工開放課程與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方式分析可知,網絡開放課程的建設相對比較靈活,麻省理工開放課程的建設主要由教師和工作人員完成,而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則需要教育部人員與教師參與,同時有學生、專門的課程開發公司等參與。
五、結語
通過對網絡開放課程現有文獻的分析可知網絡開放課程建設已經在各個國家大規模地展開,網絡開放課程的建設方式比較靈活和成熟。但是,對于網絡開放課程還沒有一個標準的界定,對于網絡開放課程內容與結構需要不斷通過實踐完善,以便滿足學習者真正的學習需求,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立.MITOCW經驗:開放課程與大學教師發展[J].江蘇高教,2011(05).
[2]劉瑩,聶鋼.MIT開放網絡課程述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