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栩

摘 要: 多模態話語分析為語言自主學習擴大了新視野,使語言教學形式發生了改變,影響并建構了學習者的內部因素,特別是學習策略的使用對多模態自主學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109名本科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策略使用的測量,進行相關研究,得出結論:采取積極的學習策略能夠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高自主能力的學生反之更能優化個體的學習策略,促進語言學習的進步;自主學習能力均與各個學習策略存在顯著正相關,元認知策略與自主學習能力相關性最高。
關鍵詞: 多模態 英語自主學習 學習策略 元認知策略
一、引言
最近十幾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微課程、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的推廣進一步豐富了大學生自主學習研究的內容,特別是多模態話語分析(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理論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在西方興起,其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同語言學習過程的表象存在相通性,使得語言學習活動研究越來越多地借助這個理論框架。在多模態的交際框架中,語言教學形式發生相對應的改變。作為影響自主學習行為外部維度的教學手段與課程資源等概念擴大,教學從單一課堂向多種模態共存過度,多模態的教學模式為語言學者提供更多線上與線下、課堂與課外的學習時空,這種變化直接參與建構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各個內部因素,如學習策略、學習歸因、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等,本文主要研究學習策略對多模態自主學習行為的影響。
二、運用多模態分析語言自主學習行為
在多模態話語分析中,模態是指交際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語言、技術、圖像、顏色、音樂等符號系統。多模態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還帶有圖像、圖表等的復合話語,或者說任何由一種以上的符號編碼實現意義的文本(張德祿,2007)。多模態教學可狹義地理解成教師(或學生)在多媒體環境下充分調用多模態,如視頻、電影剪輯、錄音、圖畫、圖表、實物、道具等,獲取、傳遞和接收信息。結合Martin(1992)與張德祿(2009)的多模態話語分析框架,作為交際符號的各模態共有文化、語境、意義、表達形式和媒體五個層面。參照此分析框架,筆者將作為學習者自主學習行為,分為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時間、學習環境、學習結果五個維度。學習內容對應話語語境范圍中學習的內容和任務的難度;學習方法主要研究形式層面所呈現的微觀感覺的互補與交互,具體到學習某一方面,如詞匯的方法,是否將聽覺與視覺相結合;學習時間體現學習時空概念,Littlewood(1999)提出“后攝自主”(reactive autonomy)和“前攝自主”(proactive autonomy)的區別,前者是指學習者在教師指導性介入前提下的自主學習,后者是指完全獨立于外界影響的學習自主行為,他還發現后攝自主的學習行為對東方學生可能效果更好。學習時間是線上和線下、課堂與課外學習的總稱,是對課堂學習的延展,是對各個層面的時間維度的自主發展;學習環境是媒體層面的工具性及人際意義和話語基調的具體意指,它從微觀研究自主學習中教學手段、學習設備、學習伙伴等的變化;學習結果是對語言自主學習者對自我學習的評估和獲得,是對教學效果是否優化的檢驗。
三、學習策略對多模態自主學習行為的影響
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促進新知識、新信息的內化、存儲、修正和記憶而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采取的各種計劃、行為、步驟、方法和過程(Oxford,1990;徐錦芬,2014)。Oxford(1990)將學習策略分為兩種類型,其中直接策略包含記憶、認知、和補償策略,間接策略涵蓋元認知、情感及社會策略,并依據此設計SILL量表來檢測學習策略。學習策略作為學習者因素的可控因素,對語言自主學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Ellis Rod (2000)得出結論、語言資質、動機因素和學習策略是影響語言學習者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鑒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旨在通過問卷調查考察學習策略對多模態視角下英語自主學習的影響。具體回答兩個問題:(1)積極和消極表現的自主學習者是否在學習策略采用上有所不同;(2)不同的學習策略與自主學習能力存在何種相關性。
本研究隨機選取筆者所在高校各個專業與年級學生130人作為受試,收回有效試卷109,其中男生26人,女生83人,專業涉及藝術、金融、管理等六個專業。此次調查采用調查問卷,問卷由兩份量表組成。一是由Oxford(1990)所編制的語言學習策略調查表(SILL),二是由筆者和研究團隊參考徐錦芬(2007)和龐維國(1999)編寫的多模態語言自主學習能力調查表,表一共50題,包含記憶、認知、補償、元認知、情感及社會策略六個因子,信度為.933;表二共43題,包含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時間、學習環境、學習結果五個維度的問題,信度前測.967。收集問卷后,所有數據輸入SPSS20.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與相關分析得出結論如下。
結論一:采取積極的學習策略能夠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高自主能力的學生反之更能優化個體的學習策略,促進語言學習的進步。
將自主學習五個維度的總分作為因變量,選擇總平均分(149)為割點,各個學習策略作為自變量,研究發現,各個學習策略得分越高,自主學習能力得分越高,P值均大于.05,證明高低自主學習能力組在策略使用上存在顯著差異。
結論二:自主學習能力均與各個學習策略存在顯著正相關。元認知策略與自主學習能力相關性最高。
運用相關分析得到元認知策略(.750**)、認知策略(.640**)、社交策略(.632**)、情感策略(.531**)、記憶策略(.597**)、補償策略(.481**)依次與自主學習能力存在正相關,而且元認知策略的使用與自主學習能力存在顯著正相關。元認知策略是所有學習策略的核心,與自主學習能力的關系非常密切(Oxford,2011;徐錦芬,2014)。O'Malley(1990)認為每個語言學習者都會采取某種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但是就自主能力而言區別他們的卻是是否善于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規劃,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習策略的適合和靈活,這其實就是元認知。元認知策略與自主學習能力的概念重合可見一斑。
四、啟示
大學生對于運用策略進行語言學習的意識并不樂觀,特別是三本院校學生,如何高效靈活地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策略之間的正相關提示我們在教學中要加強策略培訓,但要認識到教授策略是基于交際活動而非理論嘗試。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在自主學習的活動中逐漸實現自我認知,反思學習過程,而非即時反饋。
參考文獻:
[1]Ellis, Ro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1997.
[2]OMalley, J. M. and A. U.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Oxford, R. L ..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 New York: Newbury House,1990b.
[4]Oxford. L ..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 Harlow, UK: Pearson Longman,2011.
[5]尚建國,寇金南.學習者因素對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交互影響[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04).
[6]徐錦芬.我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現狀與思考[J].語言教育,2014(11).
[7]徐錦芬,李斑斑.學習者可控因素對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J].現代外語,2014(05).
[8]張德祿.多模態話語理論與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09(04).
基金項目:本文為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2016年度院級教學改革資助項目“基于多模態自主學習理論的學習者因素分析”(項目編號:BD2016920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