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皮瓜
印度和尚和緬甸和尚
文|花皮瓜

我喜歡印度小和尚莫哈特。
他要求加我為Facebook好友,不僅如此,他還是個IT專家,熟知各種App,據說還會編程。抱著手機,莫哈特就是一個17歲的陽光少年,對世界滿懷好奇。下午念完經,莫哈特提出要帶我和克里斯汀上山去看中國廟(中國華僑修建的廟宇)。
中國廟坐落于泰國廟的上方,從泰國廟最高處的一座小房子往上爬,穿過一片叢林,5分鐘不到,就能看到中國廟的第一棟房子。
跟泰國廟一樣,中國廟也沒有圍墻和大門,只四處散落著一些建筑,所以我無從知曉這座廟有沒有名字。中國廟的第一棟建筑是個帶院子的3層宿舍,能容納幾十個人。我們去時樓上的一間間房子都鎖著,但很整潔,看得出有專人在維護。
“這地方太適合做一個瑜伽封閉訓練營了。”克里斯汀指著3層小樓說,“咱倆合作吧,你可以找一些中國人來報名,我負責管理,有現成的場所和老師,我們一定能做成。”克里斯汀半開玩笑半認真地鼓動我當她的合伙人。這個問題我們曾聊起過,我也覺得開瑜伽館是個好主意,既符合她的興趣,也有自由實現自己想法的空間,只是我對于商業以及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早已沒了興趣。
“你知道我的,只要有飯吃我就不想工作,找我合伙可不劃算。”我嘻嘻哈哈地回答她。
金碧輝煌的大殿到了。大殿的后面還有小殿,里面供奉著佛像。這座廟的占地面積很大,而且建在開闊的山坡上,從這里可以望見遠處的海,一看就很講究風水,而且從建筑風格到裝飾都很容易跟建在山腳下的泰國廟區分開。
然而廟里并沒有參觀者,也沒有和尚,只有一個賣飲料的小攤和一個打盹的年輕人。我們頂著大太陽緩慢地爬上廟宇的臺階,坐在陰涼里看遠處的海。
“莫哈特,你為什么會跑到泰國來當和尚呢?”我向坐在大理石扶手上的印度孩子發問。
“廟里的住持哈默師父有一次去印度,認識了我,覺得我很聰明,有前途,就說服我跟他來泰國。他資助了我所有的費用,還和我簽了一年的合同。”
原來當和尚有“獎學金”,還真是一條出路。“合同結束后你會繼續當和尚嗎?”
“師父說,要是我表現好他會繼續資助我,還會幫我辦學生簽證,送我到曼谷的佛學院念書,不過我更想做程序員。我在網上幫人編程能掙點兒錢,有時也會有人捐一點兒錢給我,我都寄回家供弟弟妹妹吃飯了。以后要是當和尚,可能就掙不到多少錢了。”
說著,他掏出手機給我看他剛來時的樣子—那時的莫哈特很瘦,看上去就是個普通的印度孩子。廟里的作息規律,吃得也好,又很少運動,這孩子胖了很多。翻到弟弟妹妹的照片時,他說打算年底回去把弟弟也叫來當和尚。“也許,”他說,“有機會從佛學院轉學到普通大學學計算機呢。”
17歲的莫哈特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他的世界里,當程序員大概是最理想的一種未來,但其實當和尚才是他觸手可及的明天。
我想起自己的17歲。那時我唯一的未來就是參加高考,無知無畏,并不知道那是人生最驚險的跨越之一。如今每每回頭,想起當時破釜沉舟的局面,都驚出一身冷汗。我不知道莫哈特的“野心”有多少實現的可能,但這孩子聰明伶俐、善良可愛,我不愿意想象他為了糊口做一個胖乎乎的職業和尚。
同樣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克里斯汀,此刻正若有所思地坐在我旁邊。跟她相處的時間越長,對她的了解也越深,這姑娘有堅定的意志和穩定的心態,做事有計劃、有條理,具備“成功型”人格。然而,這世上的事并不全然遵循勵志故事里的邏輯—只要設定好目標,努力就一定有回報。
“莫哈特,你不是說緬甸和尚會算命嗎?我們去找他算命吧。”克里斯汀突然說。
于是我們下山,穿過來時的那片叢林,去到緬甸和尚的小屋。他的房子僅十幾平方米,干凈敞亮,除了一張床再無其他家具。我們去的時候,他正坐在地上看書,看見我們來,旋即露出欣喜的笑容。我們席地而坐,莫哈特自己從小冰箱里拿出一瓶可樂,然后跟緬甸和尚“比畫”起來—莫哈特說印地語、英語,緬甸和尚說緬甸語,念經的時候他們都說梵語,平時基本是雞同鴨講。
但緬甸和尚很快就明白了我們的來意。他翻出一本書,詢問了一下克里斯汀的生日,然后開始在上面尋找。我探頭過去,看到他拿的是一本類似于萬年歷的書,可以將陽歷轉化成緬甸的日期。查詢完之后,他找出紙筆開始計算。
“星期六。”他苦思冥想了半天,蹦出這個單詞。
“哦,你是星期六出生的。”我給克里斯汀翻譯道。緬甸的算命路數我已看出些端倪,跟中國的類似,要看生辰八字,只不過緬甸人特別看重是星期幾出生的這件事。我知道這一點,是因為今年去緬甸旅行時發現所有的寺廟里都有從星期一到星期日的佛像參拜處,人們要按自己出生的日子去相對應的佛像前參拜。
緬甸和尚進行的計算頗為復雜,一張紙上畫滿了符號,但苦于語言不通—他拼命想找到合適的英語單詞來解釋;我們則伸長脖子坐在那里,使盡渾身解數,想理解他的意思。半小時過去了,我們圍坐在克里斯汀周圍,重復著:“今年,沒錢。明年,有錢和小孩。”
這個從來沒有算過命的亞美尼亞姑娘露出了困惑的表情,半信半疑地重復著這句話,一會兒回頭看看緬甸和尚,一會兒看看我和莫哈特。終于,她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覺得不管怎么說這也算是個好消息。
50歲的緬甸和尚順利地完成了任務,開始跟17歲的印度和尚嬉笑打鬧。他們像摔跤一樣在地板上滾來滾去,開心地咯咯笑。出家人的生活畢竟簡單而單純,少受世俗煩惱的干擾,50歲的緬甸和尚臉上的笑容,和17歲的莫哈特的并沒有什么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