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
“保衛天安門,是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天安門,祖國的“心臟”。
自1983年年初擔負任務以來,35個春秋,10余萬個日日夜夜,武警北京市總隊十支隊的官兵們,無論風吹雨打,始終堅守在這里。
“廣場無小事。”談及保衛天安門,十支隊支隊長劉彥武很自豪,“我們就是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絕對忠誠。”
“在政治上我們是鐵板一塊。”
劉彥武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介紹,天安門支隊骨子里有著紅色基因,是跟著毛澤東從井岡山一路走進北京城的。
如今,支隊擔負的任務包括天安門城樓、國旗、人民英雄紀念碑、金水橋、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重要目標的警衛,中央首長、重要外賓在廣場地區重大活動臨時現場、路線的警衛,國旗升降、護衛以及天安門地區巡邏防控等。
“部隊區位特殊、使命特殊、任務特殊,時時面臨政治大考、忠誠大考、使命大考。”支隊黨委書記、政治委員王建華向《瞭望東方周刊》表示,這里的兵都是政治條件兵,始終忠誠地護衛著黨中央。
支隊政治處主任姚現廣介紹,從招新兵開始,支隊對戰士的政治要求就十分嚴格,執勤中的要求也非常嚴格。
天安門意義特殊,因此支隊對站哨戰士的儀態提出了極高要求。
“如果帽子歪了點,在別的地方也許只是個小事,但在天安門就可能會造成重大政治影響。”姚現廣說,首長在檢查部隊時叮囑他們,在天安門廣場執勤站崗代表著國家的形象。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天安門廣場占地44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這里也是溫度和風力的“放大器”。因為空曠無遮擋,其他地方三級風,這里就有六級風。天安門城樓漢白玉柵欄反射的陽光,直射戰士雙目。夏天,大理石地磚地表溫度高達60攝氏度,烘烤得官兵們留下了一片片“廣場紅”。
盡管如此,25年來,沒有一位官兵掉隊。政治過硬、使命擔當,早已融入他們的靈魂。
支隊戰士們常年在一線,年均執行臨時勤務2600余場次,有時每人每天執勤長達10多個小時,常常是飯分幾頓吃,覺分幾次睡。
“政治能力是每名官兵都要具備的,政治影響是處理任何情況都要考慮的。因此,雖然思想教育和日常訓練的時間十分緊張,但我們仍充分發掘這里的駐地優勢資源,常年學習,時時學習。”王建華說。
比如,每年新兵下連后,指導員都會帶領大家參觀天安門,追尋背后的故事——“就是這里,在開國大典時,還嵌著八國聯軍炮擊城樓后沒有爆炸的三發炮彈!就在1900年,燒殺搶掠整整三天的列強軍隊,還大搖大擺地穿過這里閱兵;1937年,天安門城樓上,侵華日軍甚至還懸掛起了祝賀占領南京城的標語……”
在人民大會堂執勤的代夫興被稱為離黨的十九大最近的武警哨兵。
“我們距離十九大會場最近。代表進場和出場時,我們就在他們身邊耳濡目染。”代夫興說,戰士們邊執勤、邊聆聽,在任務鏈上、機動點上、大轎車上學習。
十九大后,中央宣講團第一場宣講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戰士們也是第一時間學習。
除此之外,戰士們還用“掌上軍營”App每天接收“習語摘要”推送,每周舉辦學習主席講話體會交流和學習主席講話接龍比賽,編印《天天學“習”》口袋書,組織“主席講話日日學,頭版頭條天天評”活動。
前不久,《習近平論強軍興軍》印發部隊,官兵們爭相傳閱,認真摘抄其中的觀點和論述。
在官兵宿舍里,本刊記者隨機翻看了他們的書和學習筆記,不少地方都用紅筆標劃了重點,其中一處手寫道:“我軍之所以能夠戰勝各種艱難困苦、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最根本的就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這是我軍的軍魂和命根子,永遠不能變,永遠不能丟。”
支隊后勤處處長杜澤恒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受場地等條件限制,支隊每名官兵平均居住面積不足2平方米,沒有正規的洗漱室、晾衣場,但精神風貌卻是最突出的。
“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過硬,必須一招制敵。”副支隊長李旭兵告訴本刊記者。
“總隊舉辦的一些比武考核,我們十支隊多次榮膺第一。”他說。
2011年12月入伍的徐海來自湖北咸寧,是武警北京市總隊十支隊十二中隊的一名特戰隊員。
在支隊里,他是赫赫有名的特戰尖子。在戰友們眼中,他是不折不扣的“猛人”。
他的班長吳建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剛下連時徐海身體瘦弱,基礎很差,為了成為一名特戰隊員,他每天晚上都拖著幾十公斤重的車輪胎繞著操場跑,跑完3公里后,緊接著練器械,跑障礙,一個月的時間里,晚上他的衣服從來沒有干過,最終把跑障礙成績由1分57秒提高到了1分41秒。
在支隊作戰值班室,一張偌大的勤務部署圖上,44萬平方米的廣場被劃分為若干責任區,責任到人,任務到點,一目了然;在支隊前進指揮所,一輛停靠在天安門廣場一側的武警指揮車內,9塊分割屏幕與遍布廣場的攝像頭實時連接,指揮員能對整個廣場實施無死角觀察。
“要預想一切可能出現的問題,以萬分準備確保情況處置萬無一失。”劉彥武說。
據介紹,支隊組建以來,圓滿完成歷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年全國“兩會”,香港澳門回歸慶典、北京奧運會、亞運會,國慶50周年、60周年慶祝活動,“9·3”閱兵、APEC會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重要會議、重大活動的安保任務,確保了天安門及周邊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李旭兵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副支隊長,他對這支隊伍的忠誠度和戰斗力充滿信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那天,國旗護衛隊中的8名四川綿陽籍戰士焦急萬分,中隊把當時營區僅有的幾部磁卡電話都交給他們,讓他們與家人聯系,但整整一個下午,電話始終沒撥通。
眼看到了降旗準備時間,中隊長心里也犯嘀咕:是讓他們繼續跟家里聯系,還是讓他們回來完成降旗任務。正當隊長猶豫不決的時候,8名戰士已經換好了禮服,站進了方隊。
這時中隊長又有了另一個擔心,在家鄉遭遇特大災害,家人聯系不上、生死未卜的情況下,這幾名隊員的情緒是否會影響任務完成。但看到熱身訓練開始后他們的表現,隊長的顧慮徹底打消了,他們依然像往常一樣全神貫注地訓練,動作鏗鏘有力,完全看不出任何一點紕漏。最終,那天的降旗任務圓滿完成。
方隊排頭兵李波說:“自古忠孝難兩全,唯有盡忠以表孝。”
“絕對忠誠就是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劉彥武告訴本刊記者,“每一名官兵都清楚,在這個地方站崗,肩上扛的責任有多重。保衛天安門,是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