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垚
2011年6月,美國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題為《大數據:下一個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前沿》的研究報告,首次提出“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的觀點,數據正成為與物質資產和人力資本相提并論的重要生產要素。
也就是在此后不久,大數據開始介入中國城市規劃,至今已約五年。
其間,中國正處在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中。與歷史上前幾波城市化浪潮不同,中國的這一進程,是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同步疊加的過程。尤其是,信息化的迅速發展,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直接改變了城市本身的樣貌。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
由于人口規模越來越大,生產生活要素高度聚集,今天的城市其規劃的復雜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與之相比,依靠傳統工具的城市規劃師顯得日漸乏力,在某種意義上,這被視為大城市病的一大根源:與無限復雜的城市相比,規劃師的理性是極為有限的。
大數據為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解決工具。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相較于國外,在城市規劃的頂層設計上,產生了大數據的海量應用,為揭示中國城鎮化的內在規律提供了新的可能,并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優化城市治理。
而相較于大數據給城市規劃帶來的“得”,過去幾年,城市規劃中的大數據之“失”同樣帶來不少啟示。在現實應用中,與人類理性的局限性相似,大數據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既來自數據搜集、分析技術本身,更來自復雜的現實環境:不同的政策博弈,體制機制的挑戰,往往使得數據并非公共政策的唯一考量,甚至可能直接影響這一最新技術紅利的發揮。
而這,正是現代社會治理的一個持續性挑戰的縮影:技術的發展遠遠快于制度的發展,日新月異的技術對傳統的管理體制不斷提出新挑戰,這成為技術爆炸時代的一個普遍問題。
如何應對這一問題?大數據同樣提供了答案。在規劃師們看來,大數據應用于城市規劃不僅是技術之變,更是理念之變:傳統的規劃更多衍生于建筑學,更關注物質空間規劃。信息系統、通訊技術的發展,使人的活動變得容易觀測,由此催生了基于人的活動的大數據介入城市規劃中,并推動城市規劃從物的城市化轉變成了人的城市化。在紛繁復雜的客觀規律中,以人為本,或許才是大數據提供的終極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