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躍進
盡管監管政策持續收緊,銀行消費貸型“首付貸”被禁,貸款資金立馬換上“馬甲”再入樓市。近日,銀行貸款資金又以經營貸、普惠金融、墊付的名義悄悄溜進樓市。此外,小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甚至是中介渠道亦有部分貸款繞道進入房地產市場。
一些主打普惠金融的互聯網平臺也在扮演著房產類消費貸的資金供應者角色。這些平臺的貸款額度一般不大,比如說給予5萬元的額度。看起來該額度風險不大,但如果一個資金短缺的購房者同時運用了多個平臺去貸款,那么積累起來的風險就比較大了。
換了“馬甲”后進入樓市的貸款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放款機構對于貸款用途不會過問太多,更多的是關注資金是否可以足額及時回籠。對于剛需購房者來說,此類貸款平臺在放款前對還款能力的審核不嚴,顯得很有吸引力,自己也就放松了對還款風險的預判。放款之后,如果發生無法還款的情況,一些貸款平臺又會變相鼓勵購房者以貸還貸,引發高利貸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對于剛需購房者,對開發商的墊首付促銷也需要提高警惕。開發商為了促成銷售,讓資金有限的人貸款買房,變相突破住房信貸政策,打政策的擦邊球。而開發商自身拿購房者的訂單去套現商業銀行的按揭貸款,再作為期房開發的資金。事實上,開發商這樣操作,其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很大。一旦期房爛尾,受到損害的還是購房者。
面對各類換了“馬甲”的首付貸、首付墊,購房者需要自身端正購房態度,明確“房子是用來住的”理念。各地監管部門也應密切監控開發商和貸款平臺的違規操作,進一步維護房地產市場的有序發展,加大對剛需購房者的安全意識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