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戲劇與特色街區、商業中心或旅游景區結合后,既盤活了“留白”空間,也為這些區域注入了文化靈魂
沒有專業劇場和舞臺,卻有獨具特色的戲劇表演,行進在街道、咖啡屋、茶館、書店或美食區,都能偶遇川劇變臉、古裝小品、劇情再現、雜技魔術……
近日,筆者前往四川樂山大佛景區時看到,與之毗鄰的特色文化街區被散布其間的數十個小戲臺所包圍,觀眾、游人、顧客摩肩接踵,人氣、商氣、財氣異常火爆。
作為一種舞臺表演藝術,中國戲劇的誕生發展其實也得益于街頭市井的繁榮。如今,戲劇在中國又如何與特色街區結合,產生“乘數效應”?
戲劇與特色街區結合,主要是依托特色街區人文和“吃、住、行、游、購、娛”產業鏈,通過創新劇目、創新版本、創新演藝、創新運作等方式,推動戲劇在適應現代市場需求中得到傳承與發展。
近年來,戲劇藝術通過與多產業業態高度融合發展,較好地實現了戲曲與現代生活的高效對接。
例如,連續舉辦了五屆的烏鎮戲劇節年年都有新劇目、新亮點、新突破,不僅讓千年古鎮煥發了勃勃生機和活力,也收獲了意想不到的人氣、名氣和財氣。
再如,2016年登陸上海新天地的“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16部來自中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捷克等國家和地區的戲劇在帳篷劇場、咖啡館、餐廳、博物館、廣場等空間次第上演,在短時間內匯聚了大量人氣。
突破表演空間制約,讓觀眾零距離體驗,是基于數學邏輯的創新思維。
當前戲劇發展的一個最大問題是,隨著城市建設規劃步伐加快,許多劇場的位置由過去的中心地帶變成了“城市角落”,受到客群不足、劇目缺乏、運營成本過高、缺乏商業運營模式等諸多問題的困擾。
然而,戲劇與特色街區、商業中心或旅游景區結合后,既盤活了“留白”空間,也為這些區域注入了文化靈魂。
這一空間融合的理念,在打破人們對傳統劇場表演原有認識的同時,也催生了更多的商業與文化融合的創新思維。
在樂山市的特色街區,除戲劇表演外,既有地方小吃、創意產品、時尚潮購等特色商鋪,也有老字號商店、非遺工藝體驗館、連鎖書咖,還有民宿民宅、文創集市、臨江夜市、實景演出劇場等配套服務項目,全方位實現戲劇藝術與“吃、住、行、游、購、娛”等產業的無縫對接。
如果說戲劇與特色街區融合是做“加法”的話,那么它所帶來的效益則是變“乘法”。
戲劇藝術表演與特色街區結合,主要是小景式演出為主,不拘形式、劇目、場地,采取多點位同步演出方式進行,商業運營方免費向表演方提供演出服務,所有演出方均不收“門票”,觀眾和游客行走在街區隨時都可駐足觀看。
這種文化共享模式帶來的社會效應無需贅述,而最突出的經濟效益,就是人氣經濟。
觀眾在特色街區通過觀看豐富的戲劇表演找到樂趣的同時,通過微信發圖發視頻擴大宣傳效應,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強大的人氣。如果一個節目在10分鐘內吸引100人,30分鐘就可能達到500人,60分鐘就可能達到1000人。
看似“不花錢”的藝術表演,其實卻延長了觀眾和游客在街區活動的時間,增加了周邊商業項目的經濟消費量,免費提供演出服務的商業運營方,通過整個街區效益的增加而得到了回報。
通過戲劇這種文化表演留住了人,帶來人氣,拉動周邊消費,這就是所謂的“乘法效應”,也是文化共享模式下經濟效益的表現形式。
烏鎮戲劇節所帶來的吸附效應就是最好的例證。2017年10月中旬,雖然國慶黃金周剛過不久,但10天的戲劇節期間,烏鎮游客總數并未像其他景區一樣大幅回落,反而超過了27萬。
相比2016年的55萬人次,這個數字似乎并不亮眼,但烏鎮戲劇節給烏鎮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綜合效益,其實遠遠超過了活動本身所創造的直接收入,已經讓烏鎮有了一張全新的文化名片。
從戲劇類表演受觀眾關注度的客觀反映看,創新表現形式和空間載體是一個方面,最重要的創新,其實體現在契合時代需求的內容創新上。
戲劇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在討論中國戲劇時,傳統戲曲也被歸入其中。
經典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從當前國內戲劇傳承發展的形勢看,在創新轉化上所下功夫還不夠,有的一味泥古不化、有的仍然“穿新鞋走老路”,缺乏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
近年來,經“跨界”創意包裝的戲劇表演形式越來越受觀眾喜愛。
在樂山市特色街區展演的120多個劇目中,均聚焦當下社會熱點和文化生活消費時尚,有的傳統川劇劇本還融入了網絡體劇目格式,武生以網絡主播的身份浸入到了劇目表演中,通過傳統和現代元素的有機結合,使戲劇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受到了年輕觀眾的熱捧。
當前傳統戲劇趨冷,究其根源就是沒有創作出更多受觀眾喜愛的新劇目,導致內容創作與時代脫節,因此就會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觀眾。
過去的傳統戲劇編劇在選材時,大都取材于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記及社會熱點等,以此來引起觀眾的興趣。如今,戲劇創作也必須考慮觀眾的需求,自覺地受觀眾的口味和品位的制約,這也是當前推動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和創造性轉化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傳統與創新之間總是矛盾的,其矛盾的根源則是觀念碰撞導致的。所以,當業內在呼吁傳承創新要“不拘一格”的時候,也有很多專家學者強調“尊重傳統”。
推動戲劇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決不能僅想著打傳統戲劇經曲劇目“改良”的主意,應遵循“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要求,讓傳統歸于傳統,讓創新得以創新。
(作者系四川省樂山市文廣新局副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