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佺??
摘要:2016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加上歷年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總數在千萬以上。出現眾多高校畢業生不能及時就業的情況,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形勢。本論文以目前各高校普遍實施就業指導方法為導入,分類理清各類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情況,以現代的就業指導理念和方法為理論基礎,提出一些實踐性的意見。
關鍵詞:高校就業指導;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指導;實踐方法
近年來,各高等院校已經認識到了就業指導對于畢業生的職業生涯發展的主要作用。各高校紛紛開展就業指導課程、畢業生就業服務月等活動。可以說,解決了大部分高校畢業生在職業生涯初期的問題。但是離社會各界對于高質量的就業指導期許,尚有一定差距。需要我們職業指導人員努力推進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一、 高校就業指導普遍存在的問題
1. 高校就業指導觀念落后于社會發展的需要。(1)很多高校仍把就業指導理解成上好就業指導課。甚至認為就業指導就是面試技巧,就是職業傾向測評。沒有真正重視就業指導,不了解上好就業指導課、幫助學生選擇職業僅僅是就業指導的一個部分。(2)認為就業指導,就是開展校園招聘會。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初次就業率。如此是可以解決大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但嚴重忽略了就業指導的長期性、援助性。
2. 高校就業指導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目前,各院校缺乏具有完備的、系統的就業指導工作專門隊伍,不能十分準確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就業問題。專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離不開進一步的制度保障。就業指導人員的市場經濟理論水平、熟悉國家政策的程度、使用各種就業指導方法的能力,都有待全方位的培訓和提高。各類就業指導人員缺乏培訓、合作、交流等活動,來進行有效的業務提升的機會。
3. 普遍的、一般性的就業指導,解決了絕大部分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但導致以上不足的主因是部分高校管理者未能全面而準確地認識到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的復雜。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我們在開展工作時也不應一概而論。需要對這一群體開展認真的思考研究,對其進行有效的分類指導。
二、 試論對高校離校未就業學生分類指導的若干實踐做法
根據2015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僅廣東省2015年高校離校未就業人員就有25660人,基數龐大,值得我們予以關注。這部分未就業的畢業生,筆者在實踐工作中認為,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加以區分。
第一類無就業特殊困難的畢業生,是可以通過常規性的就業指導就能完成就業的。主要可以分為:
(1)普通就業障礙學生。包括常見的就業初期心理問題,如:矛盾心理、焦慮心理、自卑心理、挫折心理等,解決途徑主要是:①通過已有高校就業指導體系,加大就業指導工作力度,強化服務職能,為學生進行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的指導、職業規劃和擇業技巧的指導,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己就業素質。②加強信息網絡的建設,進一步完善信息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就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引導其轉變觀念,確立合理的期望值,主動適應形勢,把握機會,務實就業。通過一些程序化的工作即可解決他們在就業選擇和就業發展初期階段的大部分問題。
(2)主動選擇暫不就業學生。就是所謂的“慢就業”,他們有能力投入到就業市場,但是不急于就業,而是選擇或升學出國,或為創業做準備,或參加志愿活動,甚至陪伴父母、暫時游歷等。該類學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出現更多這種類型的學生,值得我們去關注。也應留意部分學生如通過這種“慢就業”,對社會和自我有更充分的認知。將有更理性的擇業定位,減少因定位不準、盲目從眾等因數而帶來的職場問題,未來發展應會更好。“慢就業”看上去“慢”,但未來的職業發展走得穩健,某種程度也是更快了。
第二類就業特殊困難學生,這類學生在就業發展中確實有深層次的困難。需要花更大的力量來對其就業生涯進行規劃與指導。
(1)有嚴重的心理或精神問題。全國第二屆高校衛生保健研討會資料顯示,精神類、心理類疾病對高校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構成嚴重威脅,已取代傳染病成為造成學生休學的主要原因。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精神類、心理類的疾病有了更理性的認識。自2005年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將“精神病、癲癇病須退學”改為“患有疾病無法在校繼續學習應予退學”。新規定的實施使患精神疾病的學生結局不再是必然退學。各高校對患有精神病的學生,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多采取了休學靈活、退學慎重的措施,但精神類、心理類問題是容易復發的疾病,這既是精神病學的重要課題,同時對于我們就業指導工作人員來說,也是重點和難點。尤其是完成學業后,面臨走上就業崗位的復雜情況,這類學生容易產生較大的精神壓力。
對這類高校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首先要應對的是他們在就業認知上出現的重大偏差。在就業取向上容易出現“地板效應”或“天花板效應”。就業指導工作人員應對其反復了解、咨詢、引導,仍不能糾正咨詢人對自身就業認知的偏差,就要從多維度了解該類學生,要注意根據咨詢人的不同問題,選擇不同的指導方法和次數。對于已經有清楚病史的學生,應該特別注意心理歷程的變化,注意罹患病人的恥辱感。必須秉承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切忌大包大攬。必要時需轉介給心理咨詢,不可因為主觀臆斷,而耽誤了咨詢人。當然也不能輕易地因個人好惡做出判斷,將咨詢人拒之門外。因此就業指導師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2)身體上有殘疾的學生。根據2016 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全國殘疾人口中具有大學程度(指大專及以上)的殘疾人為94 萬。殘疾人大學生的就業機會卻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殘疾人就業工作,制定落實了《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條例》等相關政策法規。但是,殘疾人大學生就業發展仍然存在著就業面狹窄、無障礙環境不夠優化、政策落實不足等情況。許多企業寧可繳納就業保障金,也不同意接收殘疾人大學生到其單位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擔心殘疾人大學生會降低工作效率,身體健康狀況不穩定。endprint
應對這方面的工作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實踐措施:①要為殘疾人大學生樹立信心,使他們認識到除身體有缺陷以外,應當和健全大學生有著同樣的思想和能力。完成了高等教育,具備了一些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他們和普通大學生一樣需要展現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②鼓勵他們認清形勢,腳踏實地地做好就業規劃,部分殘疾人大學生他們也不愿意委身于低技術、低水平、低工資的福利企業。相反,他們更傾向于通過從事高技術、高水平的工作來證明自己。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過程,即使健全的學生也必須要經歷一番磨煉,才能實現職業理想。
(3)特殊家庭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他們的家庭環境比較特殊,例如:孤兒、寄養家庭、父母雙殘家庭、嚴重家暴家庭等情況。
特殊家庭學生主動了解就業信息的比例要小于普通家庭,接受信息比較被動。普通家庭畢業生把就業難大多歸因于就業制度不完善、自身能力不足和競爭不公平現象上,而特殊家庭比較多的關注高校擴招的影響、期望值過高、自身能力不足。由此可見,兩類人多關注了自身不足的影響,這有利于學生就業后繼續學習,提高就業競爭力。而特殊家庭學生的關注,很可能有本身不自信的原因。他們害怕他人了解太多自己的家庭情況,導致與人交流有一些隔閡,所以他們更傾向于東部沿海開放城市。而由于家庭結構的特殊性,他們對于就業選擇最看重的是收入。
對于這類學生的指導時,應當特別注意到他們的自尊心,和對于個人隱私的保護。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著重推進他們向高收入、高競爭的地區和行業發展。
三、 結語
社會經濟在不斷地發展,民眾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期望不斷提高。即便是回歸到就業指導的本質上,我們也應當特別注意就業確有困難的高校離校未就業學生,要注意發現新問題,掌握新情況,及時總結分析。既注意做好廣大高校畢業學生的普適性工作,又要做好就業困難畢業生的針對性工作,注意同時兼顧就業指導的教育性和援助性。以上是筆者從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的體會,或有不周之處。望拋磚引玉,以期各位同仁群策群力為推動職業指導在高校中的發展建言獻策。
參考文獻:
[1]于廣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
[2]國務院研究室編寫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學習問答(2016)[M].中國言實出版社,2016.
[3]利普泰克.職業生涯咨詢中的治療計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范澤瑛,王爾新.試論高校學生就業指導的方法和內容[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06):310-3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