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死刑案件中的民事賠償是一種建立在平衡各方利益基礎上的訴訟規定,合理處置民事賠償,不僅可以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還可以使被害的一方減少物質上的損失,精神上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慰藉。同時,死刑案件中的民事賠償工作還可以有效緩和或是化解社會中存在的矛盾,減少社會中不安定的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一定基礎。
關鍵詞 民事賠償 死刑案件 限制適用
作者簡介:張勇利,山東省單縣人民法院。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1.127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犯罪人員進行嚴厲打擊的刑事司法思維,已經在司法人員的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只要是可以和死刑掛上關聯的刑事案件,基本上會加大死刑的適用率,因為他們往往擔心量刑過輕會給受害人的家屬帶來不滿情緒,不足以平息眾怒。然而,如今我國基本確立了“慎殺”和“少殺”的死刑刑事政策,在司法過程中,應盡可能地限制死刑的適用,而在死刑案件中,民事賠償可以大幅度削減死刑案件的數量。因此,本文就民事賠償對死刑的限制作用進行探討和分析。
一、死刑案中民事賠償的意義
(一)限制死刑的重要方式
雖然受到了我國國情的限制,死刑是不可取消的一項刑罰制度。但是,逐步減少和限制適用量,是當今社會共同追求和努力的目標。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的人民都受到了“殺人償命、天經地義”的傳統觀念束縛,大部分人會認為只有死刑才可以彌補罪犯所犯下的錯誤,才能體現出司法的公正性。而通過死刑案件中的民事賠償制度,犯罪方可以向被害方提供物質上的賠償,可以有效降低被害方的精神損失和痛苦,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獲得被害方的諒解,從而使被害的一方減緩或撤銷死刑的強烈訴求,從而使案件得到圓滿解決,收獲良好的法律效果。因此,在死刑案件中運用民事賠償制度,不僅可以降低死刑的適用,還可以收獲大眾的認可,為限制死刑的適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最佳安撫被害方的手段
一旦被告人被判處死刑,那么被害方通過民事訴訟獲得賠償的可能性就幾乎為零,民事判決書也基本上和廢紙一樣。由于我國國情的制約,國家對被害方的補償制度不是十分完善,導致被害方在承受極大精神痛苦的同時,還無法獲得相應的物質補償,從而造成了被害方的悲慘處境。這也由法律問題上升到了社會問題的高度。實踐研究表明,被害方既希望嚴懲罪犯,又希望獲得相應的補償,因此,被告方為獲取被害方的原諒,會籌集資金對其進行補償,盡可能地滿足被害方提出的要求,從而降低處置的刑罰。如此以來,被害方不僅獲得了補償,利益得到了保障,也體現了司法制度的公正性。
(三)實現法律和社會統一的有效選擇
長時間經驗表明,死刑案件中,被害方和被告方雙方經常會出現成為世仇的現象。而如何修復雙方的關系,實現社會的和諧,成了司法工作者的工作重點和難點,而民事賠償起到了一個極好的作用。通過死刑案中的民事賠償制度,不僅可以督促被告人進行深刻自我反思,對被害人提供補償,以獲得被害人家屬的諒解,減少死刑的適用。同時還可以化解二者之間的矛盾,使被告人對被害人家屬充滿了感激之情。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被害方得到了相應的賠償之后,也會對被告人進行一定程度的諒解,消除了社會潛在安全隱患,促進了和諧社會的發展。
二、死刑案中民事賠償的依據
(一)中華文化
我國有幾千年的文明歷史,而一直提倡的思想都是儒家思想,講究以“仁和”為主體。因此,在死刑文化中也提出了“少殺”和“慎殺”的觀點。當前,我國的目標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此,對于矛盾的處理我們更應該冷靜和理智。“以人為本”、“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也成了當今社會發展的主要核心內容。因此,傳統和現代文化核心理念為民事賠償在刑事案件中的死刑限制作用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礎。
(二)理論依據
近幾年,恢復性司法理論逐步被應用到輕微刑事案件中,為刑事案件中民事賠償的運用提供了一定的法律理論基礎。雖然恢復性司法理論主要對象是輕微刑事案件,但理念上和死刑案件有相似之處,因此,它仍然可以作為死刑案中的理論依據。在死刑案件中,如果被告方的態度足夠誠懇,真誠的向被害方提出道歉和賠償,從而獲取被害方的諒解,不僅可以減輕被告方自身的人身危險,同時還可以減輕社會上的不安定因素,而司法機關對被告人進行量刑的時候,也有一定的法律理論作為依靠。
三、死刑案中民事賠償的不足
(一)缺少法律依據支撐
目前,在我國的法律中沒有對死刑案件的類型做出明確的規定,不但沒有禁止性規定,也沒有具有可操作性的條文。因此,死刑的量刑標準基本上是靠司法機關和工作人員主觀上來對其進行裁定,從而導致在死刑案件中的民事賠償問題一度混亂不清。在不同的區域、甚至是不同的法院,對同一案件的處理結果也會有所偏差。同時,在現有的法律中,也沒有針對死刑案件中的民事賠償提出具體的明文規定。對于賠償的提起人、賠償的金額和具體內容等都沒有明確的說明。這正是刑事案件的民事賠償問題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
(二)適用程序
在現實問題中,由司法機關主動提出賠償的情況,也偶爾會發生。但是,由于國家機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旦司法機關主動提出了賠償的要求,就會在雙方賠償的過程中參雜了一些強制性的因素。由于雙方都懼怕司法機關的威懾力,可能存在被迫的情況下,二者達成賠償約定。而且,司法機關對民事賠償協議進行審定的過程中,只是審查其內容是否具有法律效益,并沒有考慮到雙方的主動意愿,導致實際和約定內容出入很大,違背了民事賠償的宗旨。如果賠償之后,而被告人卻仍進入了執行階段,就會激起被告人的不滿情緒,導致其過激行為,不僅損害了國家的權威,也浪費了司法資源。endprint
(三)賠償標準
在民事賠償的過程中,因為被告人給予被害方一定的物質補償,可能就會獲得從輕處理、免于死刑的處理結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民眾會將此過程誤認為是“花錢買命”,也就從根本上扭曲了民事賠償所具有的合理性以及法律基礎。而且,由于受到地區、被告人的賠償能力以及主管認罪態度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賠償金額有所出入,一度出現了失衡的情況。可能兩個案件的情節和過程都十分相似,可是在賠償的金額上卻大相徑庭,導致民眾無法信服,也無法理解,直接損害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四、完善死刑案中民事賠償的策略
(一)加強理論思考
首先,在死刑案件的民事賠償過程中,必須由國家的司法機構出面,對國家的公權性質進行維護,確保司法機構的主導地位不受影響。而且,由于公立權在民事賠償中占據了主導的地位,因此,司法機構代表國家對罪犯進行嚴厲的懲罰,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在死刑案件的民事賠償過程中,私權利又發揮到了一定的作用,私權利會給被告方和被害方二者的賠償協議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司法機關要在保障被害方的權益基礎上,確保二者在賠償過程中所簽訂的賠償協議是出于真心實意的。同時,在制定民事賠償約定的時候,司法人員應該參考案件具體的性質,要考慮到被害人和被告方二者的生活水平以及經濟條件,從而做出準確的裁定,要將賠償的金額控制在合理的有效范圍之內。
(二)完善有效路徑
首先,要對死刑案件的類型進行明確的劃分,然后制定出相關的民事賠償條款,要確保司法權的主導地位;其次,要對死刑案件中民事賠償的運行程序作出詳細規定。規定民事賠償應該由被害方或被告方提出,而不應該由司法機關提出,從而確保被害方和被告方二者之間的真實合意。在民事賠償運行的階段,一直到最終審判之前,要給予被害方和被告人充分的準備和考慮時間,減少給偵查結果帶來的干擾;最后,要對民事賠償的標準作出明確的規定。要考慮到被害方是否真正原諒了被告人,被告人是否是發自內心的懺悔,一旦發現其真實性存在問題,應立即終止民事賠償程序。綜合各種情況確定的數額標準,應作為調解的參考。
(三)統一案件處理模式
實踐中由于存在司法人員自身法律素質不同、對民事賠償的認識不同、當地經濟社會條件不同等因素,導致在具體死刑案件中是否進行民事賠償、具體程序如何、賠償金額多少、適用結果等多方面存在不同,即出現同案不同結果的情況,因此,應對各地司法人員進行死刑案件民事賠償工作進行統一培訓,加強對這方面的學習,使其對死刑案件民事賠償的適用理念、原則和規范有較為統一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在實踐中避免出現“同案不同結果”的現象,規范死刑案件民事賠償的適用。
(四)規范終身監禁制度
實踐表明,同死刑立即執行相比,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以及無期徒刑,帶給犯罪分子的威懾力會大幅度的削減。因此,在刑罰制度體系中,就會形成大量空白。而終身監禁制度,是一種對人身自由限制的最嚴厲的處罰方式,因此,許多西方國家在廢除了死刑制度之后,仍然保留著這種最嚴厲的懲罰手段。一方面,采用終身監禁制度,可以限制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保證其不再給社會以及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同時還可以讓其接受到嚴格的懲罰,接受思想的重新洗禮,從而減少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有了終身監禁制度,就可以使死刑制度得以廢除,就會從根本上消除“以暴制暴”的現象。我國的刑事司法發展中已經確定終身監禁制度,各地已經有不少類似的實踐嘗試,比如白恩培、武長順等均被判處終身監禁,雖然這些案件中被害人不甚明確,民事賠償是否采用尚不得知,但正可以說明采用終身監禁制度,不僅可以為司法機關提供一種懲治犯罪的手段,還可以為民事賠償在死刑案件中的應用擴寬發展的范圍,從而確保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五、總結
凡事都具有雙面性,死刑案中的民事賠償也不例外。如果民事賠償在死刑案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那么就會使被告人和被害方都獲得相應的補償和利益。然而,如果運用不當,也會對司法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帶來威脅。因此,死刑案中的民事賠償工作一定要把握好被害方和被告人之間的平衡關系,在被告方進行賠償的過程中,遵循自愿原則,不采取強制性的態度和措施,要避免賠償責任帶來的不必要損害。同時,也要尊重被害方的意愿,看其是否愿意接受道歉和賠償,不能夠強迫被害人接受補償,從而不情愿的原諒被告人,使被告人免除死刑刑罰。要在維護被害方權益的同時,保證司法的公正性和權威性。總之,死刑案件中的民事賠償是一種建立在平衡各方利益基礎上的訴訟規定,應該不斷加強這方面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推動這項工作的有效開展,構建相對完善的死刑案件民事賠償機制。
參考文獻:
[1]趙秉志.刑事法治發展研究報告.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2.
[2]方曉春、孫桔晶、詹榮宗.死刑案件中的民事賠償與量刑問題思考.人民檢察.2010(7).
[3]程滔.刑事被害人的權利及其救濟.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4]胡學相、甘莉.我國刑事被害人民事賠償權的缺陷與完善——兼評相關司法解釋的合理性.法治研究.2016(4).
[5]于天敏、湯茜茜、李星.因被告人方賠償而改判的死刑案件情況分析.人民檢察.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