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成 鄧明潤
摘 要:隨班就讀主要是保障特殊兒童受教育權的手段,是一種基于現實國情和融合教育理念考慮的結果。在隨班就讀的課程設置和實施方面、教師勝任力方面、兒童融入實際情況及相關政策法規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據此,有必要重建隨班就讀課程體系,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獲得政策支持。
關鍵詞:隨班就讀;特殊兒童;特殊教育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6-005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31
一、隨班就讀的價值內涵
隨班就讀,在《特殊教育辭典》中的解釋是:在普通教育機構對特殊學生實施教育的一種形式,必須招收符合國家規定的錄取標準的殘疾考生入學,不得因其殘疾而拒絕招收。此概念重在從法理學的角度,闡釋了其具有保障特殊學生參與普通教育的人權和法權,強調普通教育機構對特殊個體“零拒絕”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從行政管理的角度來看,隨班就讀的意義在于政府為個體提供了一種與個人發展相關的服務模式。從教育財政投資的角度看,相較設立社區特殊學校,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一體化”可以極大地緩減教育經費投入的壓力。
二、隨班就讀的實踐困境
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隨班就讀已成為我國特殊教育的主要理論與實踐方式,雖然它解決了大量的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的問題,但它的教學質量、工作水平應該說還是比較低的。
(一)課程體系方面
《特殊需要教育行動綱領》指出:課程應該適應兒童的需要,而不是兒童去適應課程的需要,因此學校應該提供各種課程機會以適應具有不同能力和興趣的兒童。可見,隨班就讀的課程應該是一種融合的共同的課程,即它能夠為包括特殊需要兒童在內的所有兒童提供同樣的高質量的教育,并最終實現同樣的課程目標。鄧猛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目前隨班就讀是以傳統的面向升學考試、以“拔尖”“培優”為目的。特殊兒童需要基于個體特點的個別化教育,而普通教育結構化的課程設置和標準化的評價方式并沒有將特殊兒童納入考慮范圍,致使特殊兒童仍舊處于邊緣地位。
(二)教師勝任力
很多教師對隨班就讀持消極態度,他們認為,融合教育僅僅是理論工作者的理想,不具有現實性。由于教師、學校有意無意地忽視,當前隨班就讀的實踐往往流于形式,很多特殊兒童僅僅是“隨班就座”“同班混讀”。隨班就讀之所以僅僅停留在對特殊需要兒童在道德、法權和人權回應的安置層面,很大程度上與教師的專業情感理念、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的不足有極大關聯。
(三)特殊兒童實際融入情況
“零拒絕”教育立法的意義就在于保障特殊需要兒童能合法地參與到主流教育中去。事實上,特殊兒童融入普通班級極為艱難,即便能進入普通學校,也往往作為邊緣者存在。景時研究發現:隨班就讀生在普通教室里受到忽視與排斥,他們在普通教室內沒有取得正式成員的身份,并隨時存在著退學的風險,大部分特殊需要兒童在隨班就讀過程中依舊被普通學校排斥,即便獲得了入學機會也往往處于教育教學“邊緣”。
三、建議與對策
隨班就讀為兒童獲得平等的教育參與權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機會,但就其本質而言,我們應該重構一種對于所有兒童而言,無論其殘疾與否、程度如何,更為有效的教育。
(一)課程體系的重建
只有去除那些不利于特殊學生參與學校或社會活動的障礙,個體才能實際地參與到公平教育過程中去。我們需要構建一種普適性的課程內容、結構,教育教學方法、策略,并匹配相應的組織實施形式以及相關資源支持,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平衡發展的教育。在隨班就讀課程模式中,實施者可根據當地實際的社會、文化、經濟、地理等特點開發具有本土化特點的學習材料,嘗試構建多樣化的學習內容呈現形式,便于學習者感知進而減少學習障礙;在教育教學互動模式上,結合學習者興趣,提供多元選擇的條件;在教育評估方面,應以提升教育質量為目標,既要關注學生發展的全面性,也要考慮學生自身的獨特性,允許學生多元表達,既注重后置性評估,又要注重過程性評估。
(二)以教師專業成長增進職業適應
1.職前培養
從教師個體來看,隨班就讀意味著教師既能勝任普通教育教學工作,同時又能實施特殊教育教學工作,而且能整合二者、兼容并施。那么,就需要在普通師范教育中嵌入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專業理念,在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整合普通教育課程模塊,并且在學業考核中兼顧兩者。
2.在職培訓
提升教師專業水準的有效策略在于可持續地有效地更新教育教學人力資源。可見,保障和提升隨班就讀質量,教師和其他服務人員的在職培訓不僅是必需的而且是急迫的,通過在職培訓,教師的態度、價值、信念、知識技能及專業適應性得以持續提升和增強。從實踐途徑來看,社區特殊教育學校、高等師范院校、地區醫院可作為普通學校教職人員的培訓中心和資源中心。這些培訓和資源平臺在教師培訓計劃制定和培訓內容的確定過程中作為顧問和合作者,在促進參與者發展的同時切實為兒童的發展提供專業性支持。
(三)政策支持
當前,國家提出30萬人口以上的縣獨立設置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借此實現保障和改善民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分離式的教育盡管表面上賦予了特殊兒童參與教育的機會,但是他們仍然被排擠在主流之外,進而喪失了享有平等、優勢教育資源的機會。如果這些特殊需要兒童要獲得優質的教育,那么他們就應當獲得轉入社區普通學校的機會和權利。針對學校“排斥”“拒絕”“勸退”的情況,國家應該加強相關立法和執法,不定期對學校進行巡查和監督,同時建立便捷的維權申訴通道。
參考文獻:
[1] 趙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宣言和行動綱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 鄧猛.融合教育理論反思與本土化探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 景時.中國式融合教育:隨班就讀的文化闡釋與批判[D].華中師范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