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秀芝
摘 要:如今各種課堂教學改革正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伴隨這股課改的熱潮,一些新式的教學工具也隨之誕生,助學單教育模式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掌握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課堂教學;助學單;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6-010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60
一、淺嘗輒止的助學單
我們潛意識里已經習慣于用一分為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問題,特別是一個新事物的產生或者推廣之初,我們常常還未嘗試去做就已經能夠找出它的許多缺點,因為我們更傾向于發現事物的缺點,而不是真正去體會它的內涵。我們普遍對新事物有一種抵觸心理,所以一些教師對課堂教學改革也只是在照葫蘆畫瓢,一些新的教學輔助工具也只是淺嘗輒止,很少有教師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廣泛的應用。
二、助學單不應成為教師手里的“緊箍咒”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推進,如今很多教師把助學單當做輔助教學的工具,但是在施行助學單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上了歧路。顧名思義,助學單的作用應該是“導”學與“助”學,而我們卻常常借助學單之名對學生進行應試教育,助學單不單沒有起到所謂導學助學的作用,反而在限制學生思維的道路上大行其道。例如,有的教師為了體現“助”學的教學模式,直接復印有關資料中提供的助學單或者將教材上的內容不假思索地直接復印變成助學單;也有教師會提出很多限制性的問題,不斷窄化學生的思維,以達到讓學生按自己既定的狹窄思路學習。這些“偷懶”的行為,不但不會“助”學甚至于影響正常教學。
三、助學單的設計
以我執教過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例,談談助學單的設計。其中圖1的設計是課本上所呈現的,圖2是我設計的助學單上的內容,情境創設都是采用以垃圾分類為基礎,但我對于教材上知識的設計進行了大膽改變。首先,圖形由原來的餅狀圖改為塊狀圖,其目的是方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進行算理理解,而餅狀圖中的數據不利于學生進行數據操作;其次,教材的教學設計中直接給出了問題:“危險垃圾多還是食品殘渣多?它們的差占生活垃圾總量的幾分之幾?”包括后面異分母分數算理的給出都過于直接,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過于狹小,因此我大膽突破教材的設計,將直接拋出問題轉變為根據圖表自由發現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必備的一項核心素養,也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關鍵,在此我將提問題的空間交給學生,根據圖表學生會提出“紙張和食品殘渣占垃圾總量的幾分之幾?紙張和廢金屬等占垃圾總量的幾分之幾?食品殘渣比紙張多幾分之幾?”等問題,面對學生提出的諸多問題,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對問題進行分類,第一階段將同分母分數問題歸為一類,異分母分數問題歸為另一類,因為同分母分數是剛學的內容,可以簡化處理,第二階段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分開,先討論異分母加法問題,在探究異分母加法時學生可以通過折紙或涂色的方式探究出算式的結果,通過實際動手操作我們就將抽象的算理具體化,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為異分母分數加法和減法的處理方式十分相似,所以異分母分數減法問題就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最后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運算法則。
四、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式的總結歸納環節
本節課我首先讓學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組總結,各個小組談談自己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式,然后點撥,規范知識內容。在此次助學單的設計中,其實本質上是一種從“限”到“放”設計過程,通過解放學生的思維,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問題、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去探究問題,同時又能讓學生回歸到本節課教學重點上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出學生的能動性與主體性,體現新的課堂教學理念。
五、結語
總之,課改之路,需要我們篤行深思,助學單的應用需要教師結合個人教學特點進行深入探究。教師如果不能沉下心來認真研究,只是做表面功夫,久而久之,所謂的課改也只能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 邢潤蘭,馬梅冬吉.巧借“東風”,用助學單實現動感課堂——動感+助學式課堂教學初探[J].華夏教師,2015(10).
[2] 朱麗娟.自主學習新常態:數學微課+助學單[J].華夏教師,2016(11):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