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寶山
摘要:“抽屜原理”本是精英課堂里尖子學生學習的內容,新課標把這部分內容劃分到了六年級下冊的數學廣角里面,無疑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這里所呈現的只是比較基本的“抽屜原理”。
關鍵詞:數學;抽屜原理;狹利克雷原理;鴿巢原理;鴿舍原理
一、 “抽屜原理”簡介
抽屜原理在外國被稱為“鴿巢原理”,最先是由德國數學家狹利克雷提出來的。因此,也稱為“狹利克雷原理”。外國人喜用“鴿子”和“鴿舍”來做例題(舉例),我們則常用“蘋果”和“抽屜”來做例題(舉例)。
原理1:m個元素,按任一方式分成n個集合(m>n且m、n∈N),則至少有一個集合中含有至少2個元素。
(教科書第70頁例題1及若干個變式)
原理2:np+1(n、p∈N)分成n個集合,則至少有一個集合中含有至少p+1個元素。
(教科書第71頁例題2及兩個變式)
原理3:無窮多個元素分成n個集合,則至少有一個集合中含有無窮多個元素。
現行的小學課本中只編排了抽屜原理1、2的教學,以及對原理2的若干靈活運用。
既然我上的不是精英課堂,面對我的這一班普通學生,我必須要選擇一種適合這班學生的教學方法來傳授新知。
二、 理解抽屜原理要注意的幾點
1. 抽屜原理討論的是“物體”與“抽屜”之間的關系,必須要弄清楚誰是“物體”,誰是“抽屜”,并要求物體數要比抽屜數多,或者比抽屜數的倍數多,至于多多少,無妨。
2. “不管怎么放”的意思是任意放,不限制放的方式,可以平均放,每個抽屜都有,也可以集中放在一起,不要求每個抽屜都有物體,但是要求每一個物體都必須放進抽屜。
3. 抽屜原理只能用來解決一個“存在性”的問題,“至少有一個”就是表示存在滿足這樣條件的一個抽屜,通常滿足條件的抽屜有多個,但不重要,只需要證明有這樣一個達到要求的抽屜就足夠了。
4. 用假設法(反證法)進行驗證的時候,要做極端最壞的打算。假設法(反證法)是解決“抽屜原理”的一般方法。
5. 算術法:物體數÷抽屜數=商……余數那么由抽屜原理2就可以得到,至少有一個抽屜中的物體數不少于(商+1)個。
三、 分析教材所呈現的教學素材
按照素材呈現的順序來分析:
1. 第70頁例題1講的是“把4枝鉛筆放進3個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文具盒里至少放進2枝鉛筆。為什么?”
這里闡述的是“原理1”:m個元素,按任一方式分成n個集合(m>n且m、n∈N),則至少有一個集合中含有至少2個元素。
也就是“物體數”比“抽屜數”的一倍多1
2. 第70頁下面的“做一做”講的是“7只鴿子飛回5個鴿舍,至少有2只鴿子要飛進同一個鴿舍里,為什么?”
這是對“原理1”的靈活運用,但是這里涉及“物體數”比“抽屜數”的一倍多2,正是因為多“2”,所以題目才會將結論直接出示,讓學生可以用“假設法”來直接進行驗證。
但是我個人認為,僅僅通過一個例題,教學一次假設法,并且這道例題是余數正好是1的這么特殊的情況,馬上就讓學生驗證余數是“2”的抽屜原理練習題,有點為時過早,畢竟我們的學生不是精英學生,也許還有很多中下生沒有弄明白,就被趕上架了!所以在還沒有完全掌握“假設法”和“算術法”的時候,我不出示余數大于1的練習題。
3. 第71頁例題2講的是“把5本書放進2個抽屜中,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3本書。為什么?”
這里闡述的是“原理2”:np+1(n、p∈N)分成n個集合,則至少有一個集合中含有至少p+1個元素。
也就是“物體數”比“抽屜數”的N倍多1
4. 第71頁下面的“做一做”講的是“8只鴿子飛回3個鴿舍,至少有3只鴿子要飛進同一個鴿舍里,為什么?”
也就是“物體數”比“抽屜數”的N倍多2
隨著例題1、做一做、例題2、做一做。我們發現,“物體數”和“抽屜數”的關系從一倍多1、一倍多2、N倍多1到N倍多2,教材在例題1中滲透“枚舉法”和“假設法”的教學,在例題2中滲透“算術法”的教學,其用意是試圖通過多角度,全方位地讓學生用不同方法驗證結論,從而達到獲取新知的目的!
可是,我卻不太愿意這樣去處理,大家有沒有發現,教材有呈現三種方法,卻沒有告訴學生這三種分別是什么方法,更沒有對這三種方法進行一個定性,這些方法的核心關鍵是什么?孰優孰劣?這全憑老師去定奪啊!
有同學會認為:第二種方法(假設法)挺好的,分析得很透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他們不知道,當我們不知道結論的時候,用“假設法”假設多少好呢?聰明的學生數感比較強,可能一眼就能分析出應該假設為多少,其實這部分聰明的學生無形中還是運用了“算術法”的知識在里面啊!有同學會認為第三種方法(算術法)更好,簡簡單單兩個算式,頂得上洋洋灑灑幾十個字,可是如果不用假設法去加以驗證,很容易跌入“算術法”的(商+余數)誤區!
于是我決定:重組教材,在“因材施教”的同時,更應該“因教選材”!
四、 我的《抽屜原理》設計理念
1. 課前游戲,引入課題
5位同學坐在4張椅子上,不管怎么坐,總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兩位同學。
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從學生熟悉的“搶椅子”游戲開始,讓學生初步體驗不管怎么坐,總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兩位同學,使學生明確這是現實生活中存在著的一種現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開展教與學的活動作了鋪墊。
2. 動手操作,動腦思考
(1)教學例1endprint
把4枝鉛筆放進3個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文具盒里至少放進2枝鉛筆。為什么?
分析題目里,什么是“物體”,什么是“抽屜”,誰比較多,多多少;“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文具盒”“至少”分別是什么意思?
完全理解透徹之后再動手嘗試,通過操作讓學生充分體驗感受。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最基本的抽屜原理,并在充分了解其基本原理之后,再進行操作,有利于學生理解新知,化繁為簡。
最后驗證出結論“總有一個文具盒里至少放進2枝鉛筆”是成立的。之后告知同學們,剛才動手操作的這種方法叫做“枚舉法”,枚舉法的關鍵是要把每一種可能性都要列舉出來。
(2)感受枚舉法的優劣
枚舉法的優點是:直觀具體,一目了然。
然后我“因教選材”出示若干個變式,將例題1中的“物體”和“抽屜”的數量逐漸增多,這個時候用“枚舉法”證明“總有一個文具盒里至少放進2枝鉛筆”結論顯然很不方便,于是,需要一種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我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對例題從量變到質變,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當已有的知識里不具備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學生內在地渴望學習新的知識。
(3)教學“假設法”
當學生渴望學習新知的時候,我順理成章地教學“假設法”。
解決抽屜原理的一般方法是“假設法”。“假設法”的核心:要做極端最壞的打算
我示范一次,讓學生充分和熟練掌握“假設法”的核心原理之后,嘗試他們自己證明其中一題,并在小組里交流,最后讓學生回頭用“假設法”驗證例題1,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充分感知,“假設法”是解決《抽屜原理》的一般方法。
(4)教學例2,變式引出“算術法”,發現規律
例題2和之前課堂上出示的題目不同類,是屬于原理2的一道最基礎的題目,學生要掌握也比較容易。之后我把例題2進行改變,這種改變并不是簡單的像例題2那樣,把“5”改成“7”和“9”,然后找規律。而是再一次的“因教選材”,我除了把“5”改成“7”和“9”,再把書本上直接給出的結論改成一個問句。我的目的是通過巧妙的處理,呈現出“假設法”的“缺點”,當題目沒有直接告知“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幾本書”的時候,用“假設法”假設每個抽屜先放進幾本書好嗎?原來可以用的假設法(反證法),在這兩道經過處理的特定的題目上,顯得很不方便了,這樣便可以激發學生求得新知的欲望。
(5)教學“算術法”
這時候進行“算術法”的教學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這三道題中,誰是物體,誰是抽屜,物體比抽屜多多少,這其實就是對原理2的知識點教學,三道題的共同點都是物體數比抽屜數的N倍多1,所得的結論就是(N+1)。
算術法:物體數÷抽屜數=商……余數的核心是“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商+1)本書”。
由于例題2及兩道變式的余數恰好是“1”,學生在通過觀察、比較和驗證之后,似乎覺得一切都是合情合理,于是也許會有學生推斷出“物體÷抽屜=商……余數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商+余數)本書”,這時候老師在此處賣一個關子,不加以評論,只是讓他們猜測這個“商+余數”的結論是否正確。
(6)感悟算術法的核心所在
在大家都沒有結論的時候,我繼續“因教選材”。我先讓學生區分“商+1”和“商+余數”的區別,然后再呈現兩個“做一做”,但是都把結論去掉,改成一個問句:“7只鴿子飛回5個鴿舍,至少有幾只鴿子要飛進同一個鴿舍里,為什么?”;“8只鴿子飛回3個鴿舍,至少有幾只鴿子要飛進同一個鴿舍里,為什么?”
這樣的選材既來源于課本,又和課本有所不同,我把兩個做一做進行巧妙的變化,并結合課件的直觀演示和“假設法”間接推理,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算術法的核心關鍵是:不管余數是多少,結論都必須是(商+1),而不是(商+余數)。最后,學生都學得了真理。
(7)鞏固練習,觸類旁通
教科書第73頁的練習題中
第1題:“從撲克牌中取出兩張王牌,在剩下的52張中任意抽出5張,至少有2張是同花色。請說明理由。”
第2題:“張叔叔參加飛鏢比賽,投了5鏢,成績是41環。張叔叔至少有一鏢不低于9環。為什么?”
教材的用意和例題出示的順序一樣,第1題是“物體數”比“抽屜數”的1倍多1;第2題是“物體數”比“抽屜數”的N倍多1。可是唯獨缺乏了“物體數”比“抽屜數”的N倍多幾的情況。所以我再次對教材做了“因教選材”的處理,這次的處理是因為他們的“變式”而決定了它們出現的順序。
①我先呈現第2題:“張叔叔參加飛鏢比賽,投了5鏢,成績是41環。張叔叔至少有一鏢不低于9環。為什么?”讓學生用已學的方法“假設法”和“算術法”進行驗證。起到“承上”的作用。
然后出變式:張叔叔參加飛鏢比賽,投了5鏢,成績是42環。張叔叔至少有一鏢不低于幾環。為什么?
讓學生先用“算術法”得出結論,再用“假設法”進行驗證,既復習了“N倍多1”的驗證方法,也復習了“N倍多幾”的算術求證和假設驗證方法。可謂一舉多得!
②我再呈現第1題:“從撲克牌中取出兩張王牌,在剩下的52張中任意抽出5張,至少有2張是同花色。請說明理由。”
然后出變式:“從兩副撲克牌中取出4張王牌,在剩下的104張中任意抽出5張,至少有幾張是同花色。請說明理由。”
這個變式的價值在于,讓學生感悟“52”和“104”都只是原來的撲克數,只起到“足夠多”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抽出來的“5張”撲克牌。這個“足夠多”的條件和下一節課的例題3里面的“4”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這道拓展題是為下一節課作鋪墊,起到“啟下”的作用!
最后,我設計了一個還文具盒給老師的游戲來結束這節課。
“任意五位同學還文具盒給鐘老師,不管怎樣還,總有2個文具盒同顏色。為什么?猜一猜,老師帶來的文具盒有什么數學奧秘在里面?”
我這樣設計的意圖是:把課前發下去的文具盒還給老師,教學情景源于課堂,貼近學生的實際,并前后呼應。此題的設計是不知道抽屜數是多少,通過學生實際操作,讓學生猜測,從而感悟出“物體數-1=抽屜數”,為下一節課將要學習的“抽屜數+1=物體數”作好鋪墊。
這就是我對《抽屜原理》教材的點滴理解,以及對教材進行的若干處理,在研究教材的過程中,我還存在很多認知困惑以及處理得不恰當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夠多提寶貴意見!謝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