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智能投資(英文名robo-advisor),顧名思義是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應用于投資顧問、投資咨詢領域,是當前我國科技金融、互聯網金融發展蓬勃發展背景下的一種新型投資顧問、投資咨詢業務形態(服務模式)。它以金融大數據為輸入,以量化統計分析模型和人工智能算法為處理方式,向客戶反饋反映當前市場或金融標的的實時情況,基于對用戶提供的個性化信息和投資風險偏好,提出有針對性的投資組合建議,甚至打包成為基金產品供客戶選購。更廣義的智能投顧還涉及了銀行財富管理、公募基金銷售、保險銷售、P2P民間融資等領域。
關鍵詞 監督管理 糾紛調解 智能投顧
作者簡介:潘禹辰,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1.201
一、引言
我國智能投顧還處在起步階段,其中甚至有部分還是在“炒概念”,并未真正通過算法來構建投資模型,而是一種吸引用戶的宣傳手段。目前,公開宣傳已經或將要上線的智能投顧平臺,從運作模式來看大致分為兩類,一類配置型:是投資于股票、ETF、基金等金融產品組合的、獨立的第三方智能投顧,這些平臺根據用戶的投資偏好、風險承受能力、職業家庭等基礎信息量身定制最適合的資產組合,并實時監控投資組合的倉位和盈虧情況,根據行情變化調整投資比例,例如:藍海智投、聚愛財plus、宜信(投米RA)。另一類分析型:其往往是傳統金融機構或互聯網公司的業務拓展,基于現代投資理論,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化等技術手段,為客戶提供投資組合推薦建議服務,例如:勝算在握、慧理財、百度股市通。
2017年7月,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中央再次強調“要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由此可看出,我國對于金融創新的態度還是審慎的,這既有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爆發各種亂象的原因,也有監管體制不健全、監管法律、法規未能及時跟上業界發展的原因。本文意在對其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并基于現行金融法律和監管制度提出監管思路。
二、智能投顧的法律問題分析
按照默頓的“金融功能論”:金融功能比金融機構更為穩定,智能投顧并沒有改變傳統投資咨詢或投資顧問的功能和本質,其改變的只是業務技術和經營模式,并不是徹底顛覆現有的投資顧問業務體系,因此對其法律問題的分析可參考投資咨詢、投資顧問業務的法律規制路徑。
(一) 監管法律和制度保障問題
智能投顧業務涉及多個證券機構業務條線:包括投資咨詢、投資顧問、證券委托交易以及資產管理等。在分業監管的背景下,各類業務均有不同法律法規予以規制 。例如:投資咨詢、投資顧問業務適用《證券、期貨投資咨詢管理暫行辦法》(1997年)和《證券投資顧問暫行規定》(2011年),證券委托交易適用《網上證券委托暫行管理辦法》(2000年),基金銷售又適用《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2013年)等規定。目前尚沒有一部單獨完整的法規規制智能投顧業務,尤其在市場準入、信息安全、產品備案審查、市場監管等方面極其欠缺。正因為適用法律法規的分散性和滯后性,以致智能投顧界線難以明確,智能投顧平臺很容易變換業務內容,去從事虛假宣傳、違規銷售基金產品等違法違規內容,超越原定主營業務范圍。證監會在2016年8月就曾表示,將依法查處以智能投顧等名義擅自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活動。
(二) 開展智能投顧服務的身份合法問題
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目前對智能投顧等互聯網金融產品或平臺的法律法規略顯滯后,但在新的制度出臺以前,仍受現行制度規制。按照《證券、期貨投資咨詢管理暫行辦法》:“從事證券、期貨投資咨詢業務,必須依照本辦法的規定,取得中國證監會的業務許可。”即須獲得相應“牌照”再開展業務。此外,《證券投資顧問業務暫行規定》 也對投資顧問業務進行了定義:“是證券投資咨詢業務的一種基本形式,……向客戶提供涉及證券及證券相關產品的投資建議服務,輔助客戶作出投資決策,并直接或者間接獲取經濟利益的經營活動。投資建議服務內容包括投資的品種選擇、投資組合以及理財規劃建議等。”從定義可看出,目前智能投顧基本符合定義條件,但目前持牌開展智能投顧業務的占極少數,無牌照產品則將直接面臨違規風險。
(三)責任主體認定問題
《證券投資顧問業務暫行規定》規定,向客戶提供證券投資顧問服務的人員,應當具有證券投資咨詢執業資格,并在中國證券業協會注冊登記為證券投資顧問。但智能投顧的從業主體,即提供投資顧問服務的并非是自然人,而是軟件系統,按照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此軟件系統甚至是一個“黑箱”,開發者也不知道經過大數據訓練過的智能投顧系統得出投資建議的背后邏輯是什么。因此,如何在智能投顧糾紛中認定責任主體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對智能投顧的監管研究
和其他金融創新一樣,智能投顧的發展必須把握好創新和監管的平衡。一方面要鼓勵的創新以促成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另一方面要有效防范化解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和金融秩序,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一)加強牌照監管
從本質上來說,智能投顧并未改變投資顧問的本質,它還是滿足傳統投資顧問的定義,屬于證券投資咨詢業務 ,對于它的監管方向可以參考對“薦股軟件”的監管。因此,對于智能投顧監管,單獨頒布一項監管制度和辦法尚無必要,《證券、期貨投資咨詢管理暫行辦法》、《證券投資顧問業務暫行規定》,以及《關于加強對利用“薦股軟件”從事證券投資咨詢業務監管的暫行規定》可以作為規制智能投顧業務的監管制度指導。按照中國證監會于2016年3月發布《關于整合現有證券、基金、期貨業務許可證有關事宜的公告》,作為證券投資咨詢業務的智能投顧應當獲取“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endprint
(二)加強穿透監管
“穿透式”監管,首次被提出是在2016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中,方案要求在金融創新的監管中要穿透表面現象,判定業務根本屬性。目前,作者認為對于智能投顧的監管,要以其從事的具體業務性質來定性,許多打著“智能投顧”旗號,但實際上涉及了P2P、非法集資、虛假宣傳、代客理財等業務。因此要把資金募集方式、資金管理方式、宣傳方式和內容與最終盈利目標結合起來,貫穿全鏈條信息來洞察業務本質,從而執行相應的監管規定。
(三)加強投資者保護
對于包括智能投顧在內的金融創新業務監管,本質上還是出于對投資者或金融消費者的保護,總體上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組織管理,要求從事智能投顧業務的機構有健全的組織結構、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措施,有符合要求的營業場所、信息系統基礎設施。二是信息披露,要求機構加強信息披露,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機構的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許可證號,從事開發和智能投顧產品設計的人員姓名及其執業資格編碼。產品信息描述要簡單明了、實事求是,使投資者完全明白其中風險。三是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嚴格按照《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了解客戶的收入來源和數額、資產、債務等財務狀況,分析其風險偏好及可承受的損失層度,對客戶進行分類分級,并推薦相應等級的智能投顧功能或產品。四是暢通維權渠道,將智能投顧納入證券期貨業協會糾紛調解范圍,證監會及派出機構加強對違法違規智能投顧業務,造成侵害投資者權益的投訴、舉報進行查處。
(四)創新監管手段
針對金融在世界范圍內的創新變化,各國監管部門都在考慮對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進行監管的手段創新。隨著智能投顧的發展,其中將涉及大量大數據、金融工程、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等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具有很高的專業門檻。監管隊伍要時刻完全掌握其背后原理和風險實有難度。對此,我們可以借助監管科技(Regtech),鼓勵在我國創立或推動有實力的互聯網公司成立監管科技公司,它們一方面幫助創新者降低合規成本,加快它們達到合規要求的速度,另一方面為監管者提供信息技術監管服務,提對智能投顧的監管效能。
注釋:
李晴.智能投顧的風險分析及法律規制路徑.南方金融.2017(4).
證監會.證券投資顧問業務暫行規定.[2010-10-12].http://www.csrc.gov.cn/pub/zjhpublic/G00306201/201010/t20101019_185679.htm.
于文菊.我國智能投顧的發展現狀及其法律監管.海南金融.2017(6).
肖颯.證券類“智能投顧”的本質與困局.證券時報.2016-05-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