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
建校十年來,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實驗小學一直堅持“實施開放教育,為每一個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踐行“不敷衍、不作弊”的校訓,致力于“用理想的教育實現教育的理想”,形成了“敬業、精業、勤業”的教風和“勵志、崇文、尚美”的學風。學校不斷規范辦學行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追求課堂高效,強化過程管理,堅持多元育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每一位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一、弘揚開放包容的教育情懷,
營造和諧的育人環境
在教育改革的時代浪潮中,小學教育的真諦在于:只有讓小學生自幼張開品質、思維、精神的翅膀,實現心靈的開放,才能促進其持續發展,以實現終身發展的目標。所以,學校追求的開放教育,是一種能夠滿足與面向人終身發展的現代教育。這種改革指向封閉式辦學策略、課堂教學和課程設置,探求開放的現代教育模式,以實現教育觀念的大轉變,學生學習興趣的大提高,教育質量的大提升。
學校把開放教育的內涵界定為:教育信息空間和溝通上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的終身化,教育思維方法的多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教育評價的個性化和師生關系的民主化。
按照這個內涵的界定,學校在改革實踐中建構起了開放教育的基本框架:學校教育的開放、課堂教學的開放、辦學策略的開放。學校教育的開放,即教育時空的開放、組織形式的開放、教育評價的開放;課堂教學的開放,即教學觀念的開放、教學內容的開放、教學過程的開放、教學手段的開放,以及作業形式的開放和評價方式的開放;辦學策略的開放,即教師隊伍的開放、教育資源的開放、學校管理的開放。經過幾年的實踐、反思、總結,學校開放教育的核心要素現已形成。
一是多元融通——實施開放的前提。封閉的教育有固定、統一、標準化的要求,而開放的教育則追求變化、自主、多樣。開放教育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元,即多元的環境文化、多元的校本課程、多元的興趣選擇、多元的成長路徑。有了多元,學生的自由選擇才成為可能。在學校內部,多元是學校注重資源建設的累積性結果;在學校外部,多元是學校主動與社區、社會及國內外學校積極互動的結果。
二是對話合作——架構開放的橋梁。開放教育所努力建構的人際關系,就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干群之間、家校之間有意義的雙向交流與合作關系。無論是管理還是教學,都是基于對話。這不僅是指教師與學生間的語言交談,更是他們各自精神上的敞開與溝通、接納與平等。
三是自由和諧——實現開放的理想。開放教育所追求的自由,是指教育應該尊重學生的自由,從而實現學生本質的自由。有了自由,才能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教育所追求的和諧,既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和諧共生,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也指師生、生生之間的友好互助的和諧狀態,還指校園文化建設中顯性與隱性、物質與精神、制度與行為等方面的和諧。
二、探索開放多元的教育途徑,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全面落實課程方案,保證學生全面完成國家規定的文理等各門課程的學習。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這就要求學校的教育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要通過師生的積極互動,使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成為師生共同開發、豐富、整合資源的課程建設過程。
泰州市高港實驗小學自建校以來,一直秉持開放教育的理念,積極打造高效課堂,并致力于拓展課程的開發。這些課程包括每周一個“長時段課程”,即周五選修課;每月一個“綜合日”,即文化節;每年一個“項目月”,即“春之旅”。學校堅持將教師特點作為開放課程的主要生長點,將學校特色作為貫穿開放課程的主線,使學生特長發展成為開放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
學校的開放課程包括: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選修課程)和探究性課程(實踐體驗性課程)。其中,拓展性課程有十二類課程,近80個社團;探究性課程包括春之旅研學活動、校園文化節、開心農場、主題德育活動。
學校主要采取以下三種方式來建設與實施開放課程。一是緊緊抓住兩個重點,即聚焦課堂,校本化實施基礎性國家課程;突出生本,多元化開發系列型校本課程。二是走好三條路,即走好基于學科拓展、基于地域資源、基于教師特長之路。三是體現四個性,即基礎性、群體性、選擇性、內生性。
如何將選修課從過去只停留在活動層面,上升為系列的課程開發,是學校正在研究和實踐的課題。以風箏課程為例:過去就是教師指導學生做風箏、放風箏,只要學生們開心了就行。但作為一門課程,應該讓它從原有的活動層面進一步提升。正是基于此,學校才聘請高港風箏制作的非遺傳承人孫書鴻先生來校做風箏社團的輔導顧問。首先,大家討論確立了“馭風起舞”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包括了解風箏的起源,誦讀有關風箏的詩詞歌賦,欣賞不同風格風箏的圖文意義,講述有關風箏的地域故事,學習制作風箏的方法,體驗放飛風箏的愉悅,交流制作放飛風箏的習作。最后的終極目標,就是使風箏課程豐富多彩,讓學生們真切感受并發揚家鄉的風箏文化。
每一學年,學校都如期舉辦校園數學節、藝術節、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外語節,為不同特長的學生提供學習、展示的機會。在充分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學校制訂了整體方案,并將活動的開展全部交給學生。如出海報組織自由報名、自主選擇參與活動項目、組織活動的進行、學生志愿者維持活動紀律等,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得到了鍛煉、展示與成長。
每年的四月份,學校的“春之旅”活動成為學生最開心的節日。一二年級學生走出校園,三四年級學生走出高港,五六年級學生走出泰州、走出江蘇,甚至飛越大洋彼岸……學生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同時,感受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陶冶了性情,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提高了探究能力,還學會了律己,學會了交流,學會了合作,從而實現了德育環境的開放、德育過程的開放和德育途徑的開放。endprint
三、打造開放自主的教學模式,
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克服一切困難,創造條件,堅持開足開齊并上好國家課程。一是改變教學觀念,使課堂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更能開啟學生的心智;二是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的頭腦從一個被迫填滿的容器,變成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三是改變作業形式,使學生不僅掌握知識,而且擁有分析知識、選擇知識、更新知識、增長智慧的能力;四是改變評價方式,堅持多元、發展、創新,使評價充滿人文情懷,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洋溢著成長的氣息。
1.開放教學觀念
教師主動由“傳道、授業、解惑”者進一步發展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把培養學生喜歡學習、快樂成長作為自己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使創新生本教學模式成為自己的自覺追求。
2.開放教學內容
小到把一部分封閉性問題變為開放性問題,大到把不同學科之間的相關教學內容進行重組,既考慮到向實際生活的擴散遷移,又關注教學內容與時代的對接,在國家課程校本化探索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3.開放教學過程
一是課堂向課前開放。教學之前,先把教學內容告訴學生,讓學生課前通過搜集信息、查找資料、觀看微視頻等來預習新課。尤其是高港實驗小學成為江蘇省E學習試點學校,參加了華東師范大學C20慕課聯盟之后,這種前置性學習便成為常態。二是課堂向課后開放。提倡把問題帶出課堂,帶進家庭,帶進社會,帶進生活,隨時隨地開展學習。三是課堂向校外開放。社會是個大學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聘請社會能人,或家長義工走進課堂授課。四是課堂向同事開放。每學期的“人人上好一節課”“推門聽課”等活動,教師們已經習慣于邀請同事和學校管理者共同感受教學的“樂趣”和“困難”。五是課堂向專業研究人員開放。依托學校優質化工程,將課堂向專業研究人員開放,借助其專業指導和學術引領,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六是課堂向全體學生開放。實行教師選課走班制,即執教者須在同一年級各個班依次上一遍經過打磨的示范課、研討課、競賽獲獎課,讓同年級的全體學生共同分享優質教育資源。在校園文化節期間,教師大講堂、學生小講壇活動面向全校學生開放。七是課堂向家長開放。每學期至少有一次面向家長開放的課堂,屆時家長可坐在教室里和學生一起學習,亦可走上講臺作報告、辦講座。
4.開放教學手段
自2013年9月,學校成為華東師范大學C20慕課聯盟中心校之一后,便走上了“翻轉課堂”教學研究的征途。“翻轉課堂”完全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轉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實現了在大班額背景下“一對一”的個性化學習,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課堂的熱情高漲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校結合“翻轉課堂”的特質,初步總結出了“三步五環節”課堂教學基本模式:“三步”是指“課前學習—課內探究—當堂檢測”,五環節”是指課內探究過程中的“反饋預習—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點撥—訓練提升”五個環節。學校以這種模式不斷推進“翻轉課堂”的深入研討。
5.開放作業形式
學校全部實行作業校本化。以數學作業為例:作業的形式主要分為三類,即分層級作業、實踐性作業和開放性作業。
(1)分層級作業。主要有“階梯型練習”“自選型練習”“趣味性和創造性練習”三種類型。階梯型練習:每周給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分發一份《每周一練》,分為“自我檢測”“自我嘗試”“挑戰自我”三大板塊。自選型練習: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學校編寫了《每日思維操》,題目有難有易,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享受到成功解題的快樂,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趣味性和創造性練習:做到因人而異,如將數學日記、電子作業、數學小報、小課題、小論文等,按照學生的差異性合理分配。
(2)實踐性作業。一是觀察積累實踐。現實世界是教學的源泉,學校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立足課堂,走向社會,用日記作載體,記錄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日常點滴,從中提煉有價值的問題。二是動手操作實踐。可結合數學、科學等學科教學,讓學生做小實驗和教具。如制作立方體模型,繪制橢圓、棱柱等。這樣,既能使學生消化學習內容,又能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
(3)開放性作業。《每日思維操》《每周一練》中的“挑戰自我”,形式新穎,問題具有挑戰性,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開放的作業起點低、層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樣化,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進行思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6.開放評價方式
開放教育呼喚科學、多元、發展、創新的評價。為嘗試探索出更為科學的評價體系,學校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嘗試。
(1)轉變評價目標。要讓全體教師明白:評價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更大的進步;讓家長明白:一味地憑借分數評價孩子不夠科學,一味地憑借分數評價教師不夠公平,一味地憑借分數評價學校不夠公正。
(2)細化評價內容。制訂了《高港實驗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定方案》《高港實驗小學體藝2+1實施方案》,精心設置了“自選動作”,如用“寫一手好字,練一副好口才,寫一篇好文章,養成一種好習慣,成就一門好才藝”作為評價內容,再結合校園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數學節等校園文化節日,細化對各年級學生的評價內容。
(3)放寬評價對象。以前學校評價的對象多是教師,甚至僅限于語、數、外三個科目的教師。學校可以擴大或增加評價對象,包括對其他學科教師的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以及家長評價、社區評價等。
(4)創新評價方式。學校數學教師孫友以“個性化評語對學生發展的影響”作為自己的微型研究課題,通過富有個性特色的評價方式,搭建了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橋梁,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各學科還根據自己的學科特色設立了“書香少年”“自理小能手”“數棋達人”“魔方大王”“校園歌手”等獎項,開展了“科普解說員”“實小好聲音”“百家小講壇”等寓教于樂的活動。
以上是學校實施開放教育的一些具體做法。學校正是憑借著“育人教書”的思想、改革創新的精神、“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氣,切實轉變教育觀念,變革教學方式,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謀求學校的轉型升級。
開放教育的實施,使學校的師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教師們充分地尊重學生,大膽改革創新,努力為學生營造民主、快樂、寬容、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敢做,讓他們盡情地釋放自我,在學習中思考,在體驗中感悟,在活動中升華,既成就了學生,又成就了自己。學生們學會了聽——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學會了說——落落大方,侃侃而談;學會了讀——鏗鏘有力,回味無窮;學會了寫——字體工整,快捷瀟灑;學會了演——角色投入,體驗深刻。學校也因此先后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和諧校園”“江蘇省優秀少先隊集體”“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集體”等,并榮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成果獎”。
(責任編輯 郭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