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運喜
中央組織部老干部局
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策
徐運喜
中央組織部老干部局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采取了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戰略,使得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逐漸擴大。之后為了區域平衡發展,采取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等戰略舉措,但是東西部之間的差距并沒有縮小。
產業集群指的是在某一區域內,大量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聯系的企業和相關的支撐機構,形成集群。產業集群能快速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競爭優勢的形成,同時區域經濟的發展又反推動于產業集群的發展,為產業集群形成發展提供更好的外部條件,促進產業集群進一步的發展與壯大。
——產業集群通過集聚與規模效應影響區域的經濟發展。產業集群首先帶來密集的人口數量,大量的勞動人口為產業集聚提供充足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促進了分工。而精細化的分工可以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還能夠激發創新。新經濟地理學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了實現規模經濟而使運輸成本最小化,制造業企業在進行區位選擇時會選擇那些市場需求大的地點辦廠經營,而大的市場需求又是取決于制造業的分布情況,最終形成中心-邊緣模式。在這一模式下,由于知識外溢效應、分享共同的勞動力市場,以及分攤基礎設施成本,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另外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產業集群能夠帶動空間組織和企業之間聯系的集中,形成一個高效的專業分工協作體系,各市場組織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變得順暢,引起交易成本降低,提高了經濟效率。
——區域經濟決定了產業集群的發展方向和演化路徑,產業集群帶動了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從產業集群與地區的關系來看,產業集群的生成與發展受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共同影響,包括歷史文化經濟制度等,而由于地區在這些因素上的差異,依托當地資源產生和發展產業集群就會具有區域特色,并能有效調整區域經濟發展的結構。同時產業集群的發展大大地減少了從事第一產業勞動力,提高了區域內從事第二、三產業人口的比重,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非農業的轉移。通過市場作用,產業集群以其內含的交易組織關系,使大企業牽引、提攜中小企業進入了高層次的生產空間,經過市場的篩選,生存下來的企業變得更有競爭力,這些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向與產業結構變動方向保持了較高的“相關度”,成為區域產業升級的助推器。與此同時,產業集群解決了區域產業組織中的不同規模企業在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過程中保持有序競爭狀態的問題。
——加強政府引導作用,區域形成統一、高效的經濟市場。政府須從實際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政策,應敢于創新實踐,引導企業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另外還必須完善相關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 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區域之間有必要建立協調發展合作機制,以解決跨區域合作溝通問題,跨區域的協調發展合作機制不僅可以根據各地區的資源稟賦來決定其在區域發展中的位置,還可以協調各區域之間的利益,這樣有利于長遠的合作。總而言之,發展產業集群須根據地區產業特點和區位條件,按照產業集聚的市場規律,突破行政區域的限制,發展跨區域特色工業園區,著重提高區域經濟的競爭力。
——加強對產業集群發展的戰略規劃。政府要根據區域發展特點、區位優勢、產業布局要求和產業組織形成規律,并結合已經成功的經驗,從實際出發合理規劃區域發展。政府需對制定、執行科學的政策予以有力支持,并就此類政策對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然后加以適當的調整和改善規劃。因此政府作為指導和協調者,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基礎上,能為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吸引更多企業自發地聚集起來,讓市場成為產業集群創新體系的平臺,同時還要防止出現集群內企業的惡性競爭。另外規則制定要具有開放性與長遠性,集群系統越開放,信息交流就越暢通、集群的創新能力就越強,同時也要考慮到集群內企業發展、集群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要求。
——打造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氛圍。
創新環境是提高企業創新效率、促進企業創新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也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創新環境不僅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更要營造出創新的氛圍,所以完善創新的政策和激勵機制就顯得十分重要,使得區域內和區域外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終結服務機構保持良好的競爭和合作環境。在企業發展需求的推動下,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氛圍逐步形成,才能更好好地促進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要求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