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榮華 編輯/靖立坤
貨物貿易現場核查政策問答
文/凌榮華 編輯/靖立坤
Q:外匯局在什么情況下對企業實施現場核查?
A: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印發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法規有關問題的通知》,外匯局對核查期內貨物貿易收支總量差額、貿易信貸占比、轉口貿易收支差額、來料加工工繳率比率和退匯等數據偏離度較大,或在非現場監測中發現有異常或可疑的貿易收支業務需要加以認定的企業,實施現場核查。
Q:外匯局對企業現場核查的方式主要有些?
A:外匯局對企業實施現場核查主要有以下四種方式:(1)要求被核查企業提交相關書面材料;(2)約見被核查企業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權人;(3)現場查閱、復制被核查企業的相關資料等;(4)其他必要的現場核查方式。
Q:核查方式為企業報告的,企業應該什么時間提供資料?
A:企業應當在收到《現場核查通知書》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向外匯局提交由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權人簽字并加蓋單位公章的書面報告及相關證明資料。
Q:外匯局現場核查對象是否包括金融機構?
A:包括對金融機構的現場核查。外匯局在非現場核查或對企業進行現場核查的過程中,如發現經辦金融機構涉嫌不按規定辦理貿易外匯收支業務或報送相關信息的,可對該金融機構進行現場核查,方式與企業相同。
Q:企業如何通過貨物貿易監測系統對《現場核查通知書》進行簽收與反饋?
A:外匯局在《通知書》發放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通知企業在監測系統企業端簽收反饋外匯局;企業也可到外匯局現場簽收。現場簽收的,企業需將紙質《通知書》簽字蓋章后再行反饋外匯局,由外匯局在監測系統中將企業標識為“已反饋”。
Q:現場核查要求提交的書面報告和證明材料應包含哪些內容?
A:企業應根據《現場核查通知書》中列明的核查原因、業務范圍等情況進行書面報告。報告中應重點就導致指標異常的業務進行說明,包括交易商品特點、合同履行情況、是否涉及企業自身融資目的、是否存在貿易糾紛及索賠情況等。證明材料是指能夠充分證明指標異常和可疑業務合理性和合規性的相關單證或文件資料。
Q:企業拒絕、阻礙外匯局依法進行檢查或核查的后果是什么?
A:企業如果未按規定的時間和方式向外匯局報告或提供資料,外匯局可將該企業列為B類企業;阻撓或拒不接受外匯局現場核查或向外匯局提供虛假資料的,外匯局可將該企業列為C類企業。對拒絕、阻礙外匯管理機關依法進行檢查或核查的,外匯局還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第四十八條規定進行處罰。
Q:外匯局發放的《風險提示函》也屬于現場核查嗎?
A:外匯局可對資金流與貨物流嚴重不匹配或資金單向流動較大的企業發送《風險提示函》,要求其在10個工作日內說明情況。企業未及時說明情況或不能提供證明資料并做出合理解釋的,外匯局可根據《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實施細則》第五十五條規定,將其列為B類企業,實施嚴格監管。此類企業列入B類后,如果連續3個月相關指標符合“正常”等條件,外匯局可將其恢復為A類。
風險提示目的在于督促涉匯主體及時防范風險,自查自糾,自覺依法履行外匯管理規定的義務。《風險提示函》具有常規業務流程中現場核查通知和分類結果預告知的作用。
Q:企業如何查詢總量核查指標是否正常?
A:企業可自行登錄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的企業端,查詢自身總量核查的數據和狀態。監測系統根據企業總量核查的狀態顯示不同顏色:黑色為正常狀態,綠色為低于下限,紅色為超過上限。
作者單位:外匯局泰州市中心支局
聲明 “釋疑”與“說法”欄目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不代表監管機構的立場和觀點。如有與現行法律、法規不盡一致之處,均以官方解釋為準。本刊及內容提供單位均不對此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