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國際經貿新規則下中國自貿區發展戰略的推進
貝淑華
(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為了架空世界貿易組織,從而能夠更好地鞏固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競爭優勢的地位。在這種大背景之下,一些發達經濟體例如美國等不斷地促進國際經貿新規則的框架體系的建立。中國會受到來自這種有著更高要求和多層次的自由貿易新模式的較大的沖擊,中國如果想要改變被動地接受該貿易新模式下規則的局面,就需要努力積極主動地增強自身的話語權,以此能夠融入對新規則的制定的過程中來。因此,對于中國而言,只有不斷地加快自由貿易區戰略建設的步伐,并且不斷地對該戰略框架體系進行完善,才能更好地應對這種新的貿易形式,從而更能迎合這種貿易形式之下的規則。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發展的成果主要可以通過四個數字來概括:14、22、8、5。除此之外,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兩個引人注目的成果是中國和韓國,中國和澳大利亞的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
國際經貿新規則;自貿區;發展戰略
世界經濟三大支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被建立起來了。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是被美歐發達經濟體來主導的。作為治理全球經濟的制度基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另外兩個世界經濟支柱共同構成了國際金融規則框架。世界貿易組織在時間的推移之中逐漸發展出來了關貿總協定。它是用來管理和治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
然而,在現行的國際規則框架之下,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受到了來自崛起的新興市場國家的帶來的沖擊,它們具備的競爭優勢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為了架空世界貿易組織,從而能夠更好地鞏固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競爭優勢的地位。在這種大背景之下,一些發達經濟體例如美國等對TPP和TTIP推行,因此當前國際經貿新規則的框架體系就逐漸地形成了。這種有著更高要求和多層次的自由貿易新模式可能會給中國帶來較大的沖擊,中國如果想要改變被動地接受該貿易新模式下的規則的局面,就需要努力積極主動地增強自身的話語權,以此能夠融入對新規則的制定的過程中來。因此,對于中國而言,只有不斷地加快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建設的步伐,并且不斷地對該戰略框架體系進行完善,才能更好地應對這種新的貿易形式,從而更能迎合這種貿易形式之下的規則。
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發展的成果主要可以通過四個數字來概括:14、22、8、5。具體的數字含義是14個“自貿協定”;這其中主要有著22個“國家和地區”;8個處在談判過程之中的“自貿區”和5個有所考慮和準備進攻的“自貿區”。我國開放型經濟的水平在對自貿區進行建設的過程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加快了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聯系更為緊密的進程。
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兩個引人注目的成果是中國和韓國,中國和澳大利亞的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這也是中國和其他國家簽署的自貿協定之中最為突破的兩個事件。首先,中國和韓國建立的自貿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亞太區域一體化的步伐,具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除此之外,中日韓自貿區的建立也會因為中韓自貿區的建立受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中國和澳大利亞建立的自貿區打破了中國和發達國家零建立的自貿區的尷尬局面。這將會促進和鼓勵其他發達國家和中國建立自貿區。通過中澳自貿區的建立使得兩國的經濟貿易的往來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條件。
近些年來,美國依靠著TPP和TTIP來進行貿易戰略部署。前者是為了建立一個全新的更適應21世紀發展的自由貿易平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有著12個國家的參與,它所涉及到的貿易額占據全球將近一半。在2013年,美國和歐盟共同聯手啟動了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議。這個自由貿易協定協議啟動的目的在于盡可能地消除存在于經濟之中的貿易壁壘,加快美歐利益共同體建立的進程。不難發現,這個自由貿易協定對美國和歐盟來說都將是巨大的收益,能夠極大地促進兩者的經濟和貿易的發展。
下文將會對國際經貿新規則的特點進行分析,對象是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事實上,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的重心在于服務貿易領域。這項協議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更加便利發達經濟體,主要通過對國際經貿規則進行改變。它的實質是為了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自由貿易程度的最大化。它主要針對兩個方面:“零關稅”和“經濟監管制度標準的統一性”。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七個方面:“零關稅”;服務業全方面開放;勞工權利和勞工標準;環境標準;知識產權保護;競爭標準化和爭端解決機制。下文將分別對這七個方面進行詳細地分析和解釋。
3.1 TPP的“零關稅”問題
零關稅只是強調在貨物貿易方面提出的最終目標。然而,對于部分成員國來說,它們的部分產品想要實現“零關稅”可能需要經歷一段時間。例如日本進口的農產品等。
3.2 服務業全面開放
這主要涉及到了金融、電信、教育和醫療行業。他們推崇“負面清單”制度。貨幣的自由兌換是金融行業開放的重點。但是有些規定卻體現出了超主權的特點例如信息網絡安全。
3.3 勞工權利和勞工標準
涉及到的基本的基本勞工權利公約是比較多的,例如對最低工資標準和標準的工作時長的設立。“勞工權益調查員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可以由非政府組織來實施,有的時候可能會對其他國家的內部政治有所觸碰。
3.4 環境標準
生產的耗費也將“排放”計算到內了,嚴格地監控生產和供應商。它能夠有著公眾的參與,可以檢查環境。
3.5 知識產權保護
從商標和著作權的保護來看,體現出了對知識產品保護的力度得到了明顯的加強,尤其是著作權,在著作第一次發表之后的將近百年內都會被保護著。
3.6 競爭標準
競爭標準的設置的實質是和反對不正當的競爭法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稅賦標準也是較為公平的。
3.7 爭端解決機制
對ISDS的建立,強調了第三方的仲裁。事實上,跨國公司在這種背景之下的地位實質是和成員國政府相同的。
4.1 國際經貿新規則給中國帶來的挑戰
在對國際經貿新規則進行談判的過程中,中國無法參與其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會給其帶來較大的挑戰。中國會因為TPP和TTIP為首的區域貿易協定而失去了較多的貿易機會。此次之外,無法接近新經貿規則,中國在國際貿易之中的話語權就顯得有些欠缺。上文也提到了有些規則是超越主權的,例如信息網絡安全,
4.2 國際經貿新規則給中國帶來的機遇
事實上,不可否認國際經貿新規則和我國改革的目標有很多重疊的地方。例如國有企業市場化,這一規定是和改革方向具有一致性的。在倍感外貿壓力的同時,也能極大地激發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信心,且不斷地采取措施努力地和新規則能夠更好地銜接。
另一方面。世界經濟會因為這些全新的區域貿易協定而逐漸地發展更好,那么中國的經濟會因為流動的投資和國際貿易而取得一定的成就。
5.1 建立“全方位”的自貿區戰略格局
當人們進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規律呈現在了人們的面前:區域經濟一體化。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態勢是跨越式的。基于四點原因,為了能夠加快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快速軌道的步伐,對新的經濟發展戰略的啟動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國的“引進來”戰略優勢逐漸消失了:勞動力價格因為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在不斷地提升著,在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就逐漸轉成了成本更低的國家。緊接著,中國經濟的增長的一個特征就是逐漸增長的對外投資需求量,成為了世界第三大投資國。第三,產能過剩的問題逐漸出現在了中國人民的面前,很多國家對中國產品的需求變多。最后,當處在了深化改革的時期,中國就必須承擔起發展全球經濟的責任,除此之外和鄰國的關系也要處理好,如果能夠友好地合作,各國發揮自身的優勢,那么雙贏的局面就能夠實現了。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體系之中,中國只有將構建起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它才能夠將自身的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作為一個全新的發展戰略,“一帶一路”的建立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環境。“一帶一路”戰略不僅使得經濟要素得到有秩序地流動,而且使得市場深度融合起來了。與過去的經濟全球化理念有所差別的是,它強調的是和平合作,本著相互學習和借鑒的態度參與各國經濟往來的過程中,最終能夠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
不斷地加快“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和自貿區網絡建設的對接的步伐,實現這兩個主體的共同發展。將工作的重心放在對亞太自貿區的構建中來,不斷地推動中日韓相關協定談判的進程。除此之外,和其他發達國家的貿易協定談判也不能忽視。對于中國來說,它的對外貿易的關鍵便是進一步地深入和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合作。
中國要面向全球,對發展中國家例如拉美和非洲的自由貿易協議談判也要進一步地深入,運用不同的形勢使得經貿合作朝著更為加強的方向發展。
5.2 建立“高水平”的自貿區戰略水平
在自貿區與戰略方面,中國只有對其進行了全方位地提高自由化水平,才能夠更好地面對國際經貿新規則帶來的沖擊和挑戰。例如中國不應過多的支持國有企業,對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應該給予更多的政策優惠和支持,相信在這種環境之下,中小型企業在創造出更多的貿易量方面有著較大的成功。
國際經貿新規則對中國的影響是雙面的,不僅有挑戰還有機遇。國際經貿新規則下中國自貿區發展戰略的推進顯得格外重要。對于中國而言,只有不斷地加快自由貿易區戰略建設的步伐,并且不斷地對該戰略框架體系進行完善,才能更好地應對這種新的貿易形式,從而更能迎合這種貿易形式之下的規則。
[1] 張凱娜.上海自貿區:區域法制現代化的新模式[D].南京師范大學,2016.
[2] 陳建奇.中國開放型經濟的新發展、新挑戰及新戰略[J].國際貿易,2015,(09):4-10.
[3] 張琳.國際經貿新規則:中國自貿區的實踐與探索[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5,(05):14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