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江蘇 淮安 223005;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淮安 223001)
新常態下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研究
——以江蘇省淮安市為例
梁文鳳王宏寶
(淮安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江蘇 淮安 223005;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淮安 223001)
我國政府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非常重視,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問題并明確提出,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加快現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奠定城市地位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主要分析淮安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及主要的制約因素,為常態下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對策研究。
新常態;供給側改革;現代農業;淮安;發展對策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問題并明確提出,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由此可見,我國政府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非常重視。
淮安地處蘇北腹地,自古是個農業大市,農業資源豐富,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淡水產品生產基地和優質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農業的發展始終是淮安發展的重中之重。新常態下,與以往相比,農業發展的環境有了很大不同,現代農業加快建設的要求更為迫切。國務院《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國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等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淮安迎來了又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期,加快現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對于淮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奠定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主導產業持續做強。扶持優質稻米、高效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產及休閑觀光農業五大產業發展,主導產業不斷做大做強。成立淮安大米產業聯盟,優質稻米基地面積擴大到200萬畝,占到全市水稻種植面積440萬畝的近一半。高效園藝產值2015年底達160億元,較“十二五”初翻了一番。擁有各類休閑觀光農業主體近500家,創成省級農業休閑觀光精品線路9條。
農業產業化水平穩步提升。創成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4家,省級51家,市級253家。年銷售過億元農業龍頭企業92家,各類農業龍頭企業銷售總額950億元,較2010年增長了550億元。
品牌農業建設實現突破。創成淮安紅椒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個,淮安黃瓜、淮安黑豬等農產品地理標志5件,盱眙龍蝦、淮安大米等中國馳名商標6件;淮安紅椒、洪澤湖大閘蟹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11件,居全國地級市第一。
生態農業發展水平得到提升。 “十二五”以來,完成成片造林18.6萬畝,建設省級綠色示范村447個。減控農業面源污染,農藥用量連年下降,測土配方施肥面積提高到530萬畝,可畝均節本增效30元以上。多元化、資源化、無害化推進秸稈和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大力推進畜禽生態循環健康養殖,建成規模養殖場沼氣治理工程項目398個,省級畜禽健康養殖示范基地218個,全市秸稈和畜禽糞便綜合利率分別達91%、90%。2016年,大力推進實施農業生態環境優化工程,建成全國農作物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3個,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面積占比74.73%,接近省75%目標值。
(一) 發展基礎較薄弱
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技術裝備水平仍較低,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目前,與省內其他發達地區比較,淮安現代農業的投入水平尚存在一定距離,據統計,按照每畝耕地的農林水務財政支出計算,淮安只有無錫市和蘇州市的十分之一左右。全市農村道路、農田基本建設、灌溉渠網、農業信息化、機械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標準還有待提高、覆蓋領域還有待拓展。目前全市未達到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占比58%,尚有11.2萬畝耕地沒有灌溉設施,設施蔬菜生產的機械化水平還很低。農業科技研發創新、科技推廣、技術培訓、社會化科技信息服務方面的能力還比較薄弱,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驅動動力不足,還不能適應加快全市農業現代發展的需要。
(二)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
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業內部結構還不盡合理,農業產業結構中的二三產業比重較小,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還不強。
農業產業體量、產值普遍較小,支撐帶動力不夠。農業龍頭企業實力不強,全市銷售超50億元以上的企業數為零。傳統農業因規模小、分散化,不能充分發揮現代科技的生產潛力,這種生產組織管理和經營模式更不能適應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要求。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驅動動力不足,等等。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在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信息化方面的落后成為影響現代高效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
(三)農業勞動者素質較低,難以有效承擔現代農業發展重任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化水平不高,量質不同步。全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入省名錄庫管理的只有985個,評為星級合作社2619個,分別占總數的11.6%和30.8%。從運作上看,相當比例的合作社流于形式,缺少應有的合作成份,內部管理薄弱,財務和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帶動能力不強。從家庭農場發展看,農場主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高達73.2%的家庭農場主尚未取得職業農民資格證書。農業從業人員的文化程度較低,導致對農業功能價值的認知還停留在傳統觀念中,影響了現代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尤其農業科技人才匱乏且隊伍不穩定。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具備現代條件,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用現代產業體系支撐、用培養的新型農民發展。
(一)強化現代農業發展支撐保障
政策方面,圍繞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總體目標,針對淮安當地的具體實際情況,建立完整、有序、有力的政策保障體系。重點制定和貫徹引導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產業扶持和限制政策,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核心要素集聚的人才引進政策、科技創新獎勵政策等。資金方面,建立健全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靈活應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利用其杠桿引導作用,帶動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農業。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構建與農村增長水平相適應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放寬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準入標準,不斷創新和豐富支農信貸產品,實行扶優限劣的差異化的金融監管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在支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同時注意防控金融風險,構建多層次、可持續、廣覆蓋的農村金融體系。服務方面,整合政府、企業、社會各方面資源,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進一步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鼓勵農技人員入股、共同興辦社會化服務組織,尤其加大對農產品出口企業的財稅金融、土地用電等方面服務,構建集公益性和經營性服務、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一體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著力打造現代農業建設的可靠服務力量,全面提升全市農業服務體系能力和水平。
(二) 推進“4+1”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根據國際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產業更替和升級是社會科技文化進步的必然趨勢和要求,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基礎?;窗铂F代農業產業發展總體構架建設的基本思路是:確保傳統型農業基礎產業穩固升級、促進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加強現代農業產業鏈體系協調發展,構建“4+1”的現代農業產業結構框架體系,確保全省現代農業產業高地和農業強市目標的實現。
具體地說,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以食品工業為重點的農產品加工業,拉長延伸產業鏈條,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帶動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比如,開發淮安紅椒系列產品,開發成可觀賞的盆景等;設計一系列以淮安紅椒的商品性狀為特征的工藝品和紀念品;通過產學研合作,開發出以益生菌發酵為技術的紅椒腌制品、紅椒罐頭等系列食品。這些正是“淮安紅椒”產業延伸開發的一部分。組建“淮安大米”產業集團,依托白馬湖、洪澤湖,培育推廣淮麥、淮稻、淮豬等地方特色品種,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做大做強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構建新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培育多元農業經營主體,鼓勵農業企業化經營。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進農業規模經營。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鼓勵和扶持外向型龍頭企業到出口目標國或地區申請商標注冊、創立品牌、設立海外銷售窗口或商務代表處。重點抓好區域性、特色農產品市場建設、農產品直供直銷、電子商務,大力發展各類農產品營銷組織和農業生產耕種、育苗、植保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建立完善農業網絡銷售體系和服務體系。充分借助“互聯網+”,更大力度普及農業物聯網技術,打造農產品流通新載體,創新營銷方式,加大營銷力度,不斷完善農產品供銷鏈條,形成“農工商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全產業鏈。
(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解決現代農業發展難題,吸引鼓勵大學畢業生返鄉務農創業,著力培育現代農業建設的新生力量。促進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農戶之間利益聯結,擴大聯耕聯種聯管聯營試點范圍,建設一批產業化示范基地。深入推進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和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落實返鄉農民工創業政策,組織返鄉農民到農民創業基地培訓學習,引導廣大農民從“打工”到“創業”,著力培養現代農業建設的創新力量。加快引入涉農人才培養和培訓機構,聯合高校、科研機構打造一支素質能力過硬的新型農民培訓師資隊伍,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教育平臺,對農業企業經營主體、專業合作社管理者加大培訓力度,尤其是關于自貿協定、“一帶一路”、農業“走出去”等專業知識培訓,培養一批開放型農業人才,加強農業現代化的人力資本保障。
(四) 大力實施農業名品名牌戰略
加快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商標認證工作,創建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組織各類主體參加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幫助開拓市場,有效提升產品知名度。一方面,推進品牌創新,將傳統文化根植于品牌創建中。比如口味風格、飲食習慣包括名人故事、神話傳說等,通過深層次開發和利用文化資源,可以擴大淮安農業品牌的影響,激發巨大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線上線下相結合,實施“互聯網+ 農產品品牌”營銷計劃。充分利用國內外各類農業展示展銷平臺、大眾媒體等,宣傳推介農產品品牌。如陽澄湖大閘蟹在產品未上市之時,就通過“饑餓營銷+網絡營銷”方式,利用微博炒熱并進行團購預定,使品牌獲得了飛躍。積極培育農產品新型專業市場、結合線下品牌農產品配送中心等現代物流業,不斷提高品牌農業的影響作用范圍。
[1] 淮安市農業委員會.淮安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Z].淮安市農業委員會,2015.
[2] 淮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淮安市“十三五”規劃[Z].淮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6.
[3] 陸益龍.現代農業發展的困境與變革的方向[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